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小儿充溢性大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对20例充溢性大便失禁患儿进行综合治疗(实验组),包括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10例(A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10例(B组),治疗时间20~30 min,每周治疗5次,20次为1个疗程.另选10例脊髓栓系松解术后引起的充溢性大便失禁患儿仅行盆底肌训练作为对照组(C组).治疗前后均行临床失禁程度分级,肛门直肠测压及盆底肌电图检查.结果:随访3~5年,平均4.5年.A、B 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评分4.8±0.6,3.4±0.5;肛门最大收缩压(187.5±5.5)mm Hg,(130.8±3.9)mm Hg;持续收缩时间(9.3±1.3)s,(5.1±1.2)s;直肠感觉阈值(23.5±5.7)mL,(34.9±3.9)mL;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振幅(286.6±58.3)μV,(228.5±33.1)μV;阴部神经潜伏期(34.8±10.5)ms,(47.4±8.0)m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疗效优于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神经源性综合训练组优于神经源性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训练是治疗充溢性大便失禁一种可以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生物反馈训练对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6例先天性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用两种生物反馈仪训练6周,12周后.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作肛直场测压评估.结果:16例病人中11例临床评分有改善,占 68.7%,肛门直肠测压指标较前有进步.尤其是肛管最大收缩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持续时间有明显进步,两种生物反馈仪在客观指标肛门测压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对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便携式的生物反馈仪.因体积小,价廉更适于家庭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生物反馈训练对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6例先天性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用两种生物反馈仪训练6周,12周后,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作肛直肠测压评估。结果:16例病人中11例临床评分有改善,占68.7%,肛门直肠测压指标较前有进步,尤其是肛管最大收缩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持续时间有明显进步,两种生物反馈仪在客观指标肛门测压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  相似文献   

4.
生物反馈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粪失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排粪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对24例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排粪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进行治疗前后直肠肛管压力检测及肛管功能评分(Vaizey评分和Wexner评分),并与同期住院的18例无排粪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肛管静息压(27.8+9.0)mm Hg,最大收缩压(118.3±42.9)mm Hg,直肠初始感觉容量(19.0±6.1)ml,直肠最大耐受容量(97.5±52.8)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7±8.5)mm Hg、(233.2±31.7)mm Hg、(25.8±4.4)ml和(229.3±39.7)ml(均P〈0.01 ).经生物反馈训练后,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和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显著性提高,分别为(47.9±9.3)mm Hg、(193.2±38.2)mm Hg和(189.1±39.0)ml(P〈0.01),而直肠初始感觉容量未见明显增加[(21.5±4.8)ml,P=0.101].治疗组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前的Vaizey评分和Wexner评分为12.9±2.8和10.1±2.6;治疗后显著降低,分别为10.5±2.3和7.5±2.5(P〈0.01).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肛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端结肠造瘘术后腹腔镜辅助二期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术后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0月~2014年10月10例新生儿期在外院行远端结肠造瘘术的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二期在我院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设为A组,10例合并直肠尿道瘘,2例合并双侧输尿管膀胱返流,术中游离远端结肠,合并尿道瘘者于瘘管颈部缝扎后离断直肠尿道瘘管,远端结肠下托至肛门口有张力,将远端结肠切除行近端结肠拖出成形肛门。选择2008年6月~2014年6月20例中高位肛门闭锁行经典三期手术(造瘘-腹腔镜辅助下直肠拖出肛门成形术-关瘘)设为B组作为对照,比较2组术后肛肠测压指标,术后1年肛周肌群厚度和Kelly评分。结果 A组随访12~60个月,(35±6)个月;B组随访15~60个月,(46±4)个月。2组肛门直肠组织的形态无明显差异。A、B组肛管静息压分别为(25.85±3.68)、(26.93±4.54)mm Hg,无统计学差异(t=-0.651,P=0.520);A组最大收缩压(35.90±8.44)、B组(41.14±9.60)mm Hg,无统计学差异(t=-1.464,P=0.154);2组肛管持续收缩长度分别为(12.53±0.75)、(12.67±0.78)mm,无统计学差异(t=-0.469,P=0.643);2组直肠内超声观察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分别为(1.93±0.36)、(2.12±0.43)mm,无统计学差异(t=-1.200,P=0.240);2组肛门排便功能的Kelly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Z=-0.334,P=0.738)。结论远端结肠造瘘术后腹腔镜辅助二期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疗效与经典三期手术相仿,而且方便患儿护理、缩短疗程,可以作为中高位肛门闭锁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测压对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状态的评价。方法:采用连续、匀速牵拉的直肠肛门测压方法研究正常组及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术后优良组与术后不良组儿童的测压结果及其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无肛术后患儿直肠肛管静息压(21.3±3.4)mmHg低于正常组(66.7±24.0)mmHg;肛门最大收缩压力患儿组(22.4±3.3)mmHg低于正常组(129.0±18.8)mmHg;高压带长度患儿组(12.3±4.6)mm短于正常儿组(23.6±4.6)mm;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al and inhib—itory reflex,RAIR)不良组出现的比例与正常组和优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感知阈值和最大容量阈值患儿组与正常儿组无明显区别。结论:应用直肠肛门测压法能客观评价无肛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对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排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肛管静息压[(50.66±5.61)mm Hg(1 mm Hg=0.133 k Pa)]、肛管收缩压[(110.80±6.14)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98±4.36)mm Hg、(102.14±3.48)mm Hg试验组肛管最大收缩时间[(39.46±7.15)s]比对照组[(35.14±3.28)s]长;试验组结肠末端静息压[(3.74±1.52)mm Hg]高于对照组的(3.32±1.2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初始感觉容量阈值、初始排便容量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结肠末端肛管收缩反射阳性、结肠末端肛管收缩抑制反射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球囊排出试验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每天排便次数少于对照组,控便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各项排便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无肛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 利用高分辨率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系统对40例先天性无肛术后随访患儿进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结果 根据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将疗效分为优、良和劣组。无肛术后优、良及劣组静息状态肛管内最大压力值分别为(85±44)mmHg、(71±38)mmHg及(42±28)mmHg,与对照组的(161±64)mm Hg相比较明显降低(P<0 01);向量容积则为(241±51)cm·(cmHg)2、(120±70)cm·(cmHg)2 及(89±27)cm·(cm Hg)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4±326)cm·(cm Hg)2 (P<0 01)。缩肛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增加,并且劣组肛管内最大压力值、向量容积及对称指数、肛管高压区长度均显著低于优组和良组。结论 无肛术后肛管内最大压力值及向量容积下降,肛门功能差的患儿有明显的压力分布不对称。向量测压是评估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疗效。方法 2002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25例高位无肛行腹会阴联合肛门成形术后完全性大便失禁患者,采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男11例,女14例;年龄3~22岁,平均10.2岁。术前直肠造影、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显示肛门括约肌功能缺失或严重不良。采用Wexner评分、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问卷(FIQL)、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行肛管直肠测压、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动态排便造影检查。结果术后1周2例患者发生直肠切口瘘,其余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6.3年。大便次数由术前每天10余次减少至4~6次。术后1年及术后2年及以上Wexner评分及SRHMS自测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以上FIQL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改善(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示术后2年及以上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最大收缩容积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建肛门外括肌和直肠肛管角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肌并重建直肠肛管角。结果:32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肛门功能优19例,良9例,较好4例,无效者未发现,总满意率为87·5%(28/32)。结论: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肌并重建直肠肛管角,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满意率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发育不良引起的神经性肛肠对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检查评估25例脊髓发育不良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以肛门静息压力、最大收缩压力、高压区长度评价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功能;以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容量阈值评价直肠的感觉;以直肠肛管抑制反射评价排便神经反射的完整性,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脊髓发育不良患儿神经性肛肠肛管静息压〔(25.8±3.4)mm〕低于正常组〔(66.7±24.0)mm〕;肛门最大收缩压力患儿组〔(86.6±20.1)mm〕低于正常组〔(129.0±18.8)mm〕;高压带长度患儿组〔(17.5±4.5)mm〕低于正常儿组〔(23.6±4.6)mm〕;直肠感知阈值患儿组〔(62.1±8.5)ml〕高于正常儿组〔(36.0±12.6)ml〕;直肠最大容量阈值患儿组〔(141.4±22.6)ml〕高于正常儿组〔(109.5±12.2)ml〕。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患儿组与正常儿组都存在。结论: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的神经性肛肠,在肛门的内外括约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直肠的感觉功能低下,储粪功能差。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未见明显变化。治疗上主要应以增加内外括约肌的能力,提高直肠的感觉敏感性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与外剥内扎术(MMH)治疗Ⅲ度混合痔后的肛管直肠压力。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12例Ⅲ度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意愿予以PPH(n=60)或MMH(n=52)治疗。术后6个月对所有病例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测压指标包括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情况、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术后肛管高压带长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时,PPH组患者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88.3%(53/60)比61.5%(32/52)〕、肛管静息压〔(56.42±2.25)mm Hg比(46.31±2.58)mm Hg〕及肛管高压带长度〔(3.35±0.12)cm比(2.29±0.23)cm〕均高于MMH组(P0.05),但PPH组和MMH组患者的直肠静息压〔(5.51±1.26)mm Hg比(5.39±1.85)mm Hg〕和肛管最大收缩压〔(156.64±9.78)mm Hg比(155.32±8.53)mm 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和MMH均为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但PPH在肛门生理功能保护方面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3.
经肛门结肠拖出加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肛门结肠拖出同时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7月-2003年8月采用该手术方法共治疗先天性巨结肠72例。对27例患者手术前、后行肛门直肠测压,按Reding评分法评估术后肛门功能。结果术前静息压(38±8) mm Hg,术后静息压(22±6)mm Hg,对照组静息压(23±4)mm Hg,手术后较手术前静息压明显降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手术前、后均无肛门直肠反射。随访48例,肛门功能优31例,良15例,差2例。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同时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创伤小,可解除直肠肛管高压,近期排便效果良好,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治疗肌源性大便失禁的疗效。方法利用生物反馈治疗仪 ,应用肌力训练、感觉训练和排便协调性训练等方法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对 17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直肠肛门功能的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前患者临床评分为 1 6 6± 0 2 3,治疗后提高至 3 80± 0 4 2 ,临床有效率为 82 %。治疗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分别为 (73± 2 0 )mmHg、(12 3± 30 )mmHg ;收缩肌电振幅为 (12 2± 32 ) μV、(2 30± 4 1) μV ;持续收缩时间为 (4 1± 2 0 )s、(9 4± 3 0 )s;直肠感觉阈值为(5 0± 12 )ml、(2 0± 10 )ml;感觉收缩时间为 (3 1± 0 4 )s、(1 2± 0 3)s。直肠收缩反射治疗前阳性占 4 1% ,治疗后阳性占 82 %。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提高肛门括约肌收缩力 ,降低直肠感觉阈 ,促进协调性恢复 ,可作为肌源大便失禁选择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肛门功能及肿瘤根治效果。方法近7年间本院为1 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ISR手术。经腹按照TME原则游离直肠至肛提肌平面后,经肛门于括约肌间沟处切开肛管皮肤,分离内括约肌直至将直肠及内括约肌全部切除,再行结肠肛管吻合。术后7 d天开始肛门收缩功能锻炼,4周开始生物反馈训练。对Dukes B,C期患者,术后2周开始化疗,术后4周进行放疗。结果全组无术后死亡,无吻合口瘘。2例术后发生结肠黏膜脱出,2例肛管狭窄,1例切口脂肪液化。随访3个月至7年,无盆腔或吻合口局部复发;2例分别于术后1 7个月和2 1个月死于肝转移,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转移。按W 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术后3,6,12个月分别有6 2.5%,8 0.0%,8 4.6%的患者达到功能良好效果。结论ISR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肿瘤根治效果与排便功能的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及术后的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01—2015-02间收治的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共51例,其中39例行会阴肛门成形术,12例行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均应用大口径肛管引流减压。结果本组51例,手术时间为15~120 min,术中出血量为3~32 m L,无死亡病例。术后2周开始扩肛6个月。无肛周感染、肛门狭窄、失禁。随访6~12个月,50例患儿大便正常,无狭窄、瘘管复发、大便失禁及切口感染,1例患儿术后大便失禁。结论了解直肠肛门的解剖生理,根据直肠盲端的位置,选择正确手术时机和方式,恢复直肠解剖部位,术后应用大口径肛管引流减压,可减少并发症,促进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7.
大便失禁是高中位肛门闭锁患儿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有:股薄肌移植、臀大肌移植、盆底肌折叠及脉冲电刺激器埋植和二次Pena手术等方法,均获得了成功的疗效。许多研究表明,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有控制排便功能的横纹肌复合体存在,但其发育较正常儿差,Pena手术自1980年应用治疗高中位肛门闭锁后,术后排便功能有明显提高,此手术具有暴露横纹肌复合体解剖层次准确清楚,损伤小优点。本文病例采用Pena手术入路,了解大便失禁患儿直肠与横纹肌复合体关系,以便将直肠准确固定于肌肉中心。  相似文献   

18.
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肛门功能评估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根据行肛瘘手术次数分别纳入0组、1组、2组、3组和4组。回顾性分析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所得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抑制反射和排便弛缓反射、直肠初始阈值及最大耐受量等指标,其中43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7.5)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远期肛门失禁评分(Wexner法)。结果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各项指标需要综合分析。四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提示上述指标的降低及差异与手术次数有关。直肠肛管收缩反射和弛缓反射异常率及直肠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获得随访的患者Wexner评分入院时0~6分,平均(2.4±0.2)分;随访时0~10分,平均(4.9±1.2)分(P<0.005)。结论应重视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评估,尤其是术前肛管直肠测压评估应得到推荐。  相似文献   

19.
郎荣蓉  李勤 《护理学杂志》2014,29(16):79-80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直肠肛门畸形患儿61例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倒"Y"字肛门成形手术,术后43例可自主排便,18例排便异常,对排便异常患儿采取肠道治疗、肛门功能和排便训练,持续1年。结果1年后,17例恢复排便功能,1例大便失禁患儿症状有所改善。结论早期积极手术治疗以及直肠肛门畸形术后加强新肛门排便功能的训练,有助于患儿排便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肛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肛瘘位置分为低位肛瘘组52例、高位肛瘘组56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均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比较其各项测压指标。结果 108例患者术前肛门功能均正常,术后12例出现肛门失禁,发生率11.11%;其中低位肛瘘组肛门失禁率7.69%,高位肛瘘组发生率14.29%,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低位肛瘘、高位肛瘘患者术前及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静息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组术前肛管收缩压与低位肛瘘术前结果差异不显著,此外高位肛瘘术前及术后三项指标测定结果均明显低于低位肛瘘组(P0.05)。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断可提供客观依据,在肛瘘患者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