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对肝癌(HCC)与肝静脉和门静脉的相关性,及对H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病理证实或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未经治疗的HCC患者120例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静脉期增强扫描,通过图像工作站获得静脉期CT血管造影图像,观察肿瘤与静脉血管的关系。结果:120例HCC中5例(4.2%)病灶与门静脉相关、2例(1.7%)病灶与肝静脉相关、113例(94.1%)病灶与门静脉及肝静脉双重相关,后者构成比最大。结论:绝大多数HCC病灶与门静脉及肝静脉具有双重相关性;此特征对HCC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HCC定性诊断及HCC与其他类型富血供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s)在肝细胞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3 9例 (男 3 4例 ,女 5例 )共 4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病灶VEGF、Flt 1和KDR/Flk 1的蛋白表达。观察病灶肿瘤大小、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和肝硬化等。记录HCC患者的临床资料 ,如年龄、HBsAg、HBV和AFP情况。手术结果记录病灶大小、数目、肝硬化和包膜情况。病理结果记录病理分级、肝硬化等情况。结果 :在转移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 (或 )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VEGF表达阳性率均高于转移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而VEGF的表达与Ed mondson分级、HBV、HBsAg、AFP水平以及肝硬化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KDR/Flk 1表达阳性病灶 2 9个 ,阳性率为 70 73 %( 2 9/4 1) ;KDR/Flk 1在转移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 (或 )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表达的阳性率也均高于转移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KDR/Flk 1蛋白的表达亦与Edmondson分级、HBV、HBsAg、AFP水平、肝硬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Flt 1阳性病灶 2 8个 ,阳性率为 68 2 9% ( 2 8/4 1) ;Flt 1的表达与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对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肝癌患者D-TACE治疗后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5例同时行肝动脉MIP、SSD及门静脉MIP三维重建。结果 34例肝癌LP-TACE治疗后非坏死低密度区分为4个类型:周围型、侧边型、中心型和弥漫型。17例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强化;8例肝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无强化;3例肝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强化;6例肝动脉及门静脉期均无强化。2例肝静脉参于供血。5例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MEP、SSD成像可较好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的关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是评价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无创伤性的有效方法,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估及继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Xie CM  Zheng L  Mo YX  Li L  Ruan CM  Lu YC  Wu PH 《癌症》2007,26(1):68-72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快进快出"的特点与其它病变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螺旋CT对肝细胞癌诊断的准确性,探讨与肝癌螺旋CT双期扫描特点类似的病变,分析出现假阳性病灶的原因,并阐明它们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肝内病灶,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病例52例(男性49例,女性3例),CT扫描共发现56个病灶.分析、总结肝癌病灶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特点,螺旋CT所见假阳性(false positive)病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52例的56个病灶中,癌灶51个,其中49个为肝细胞癌病灶,另有2例为肝细胞与胆管细胞的混合癌;假阳性灶5个.全部肝癌病灶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不均匀低密度;巨块型肝癌癌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小肝癌与结节性肝癌病灶内坏死较少见.病灶大部分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另外5个为CT扫描的假阳性病灶(8.9%),假阳性病灶病理诊断包括肝硬化结节增生、再生结节,肝硬化合并胆管增生、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壁的炎性反应、纤维增生.假阳性病灶的螺旋CT征象与肝癌灶类似.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癌典型病灶可以明确诊断.假阳性病灶与典型的肝癌病灶双期螺旋扫描的CT征象差别不大,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行随诊观察或病理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高表达中期因子蛋白与肝内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Yin Z  Luo X  Kang X  Wu Z  Qian H  Wu M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27-29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蛋白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特点、水平及其与肝内侵袭、转移的可能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印迹等方法,对33例人HCC组织、10例良性肝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瘤旁肝组织进行了MK蛋白定位表达及表达水平的研究,并结合肝内有无卫星灶形成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Western印迹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在正常肝组织及良性肝病变组织中,MK无表达;而在HCC组织中,MK高表达。在癌旁肝硬化组织中,MK微量表达;而在肿瘤侵袭前沿区域,MK表达则增强。HCC中MK表达率与其组织学类型、组织分级、瘤体大小、包膜状况、AFP值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在有卫星灶形成的HCC中,MK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无卫星灶形成者(P<0.05)。结论 HCC在蛋白水平上表达MK增加,并可能与肝内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以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1例2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其中2例行肝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21个FNH,平扫16个为低密度,5个为等密度,其中12个病灶中央有点状、条状、放射状低密度影。动脉期21个FNH除中央疤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9例见明显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高于或略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3例见包膜强化。血管造影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FNH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对FNH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Cycli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yclinA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yclinA在45例肝细胞癌及30例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CyclinA在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6.7%(21/45);在癌旁肝组织中无阳性表达。CyclinA在低分化组较高分化组表达增高(P<0.05)。CyclinA表达与肝门淋巴结/肝外转移、癌灶数目及癌栓形成有关(P<0.05)。CyclinA在侵袭转移组较非侵袭转移组表达增高(P<0.05)。p27、CyclinE、CyclinA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HBsAg、AFP、肿瘤大小及包膜形成无关(P>0.05)。[结论]CyclinA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分化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与HCC血供分型的关系。方法 根据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增强扫描时病灶的强化特点分为肝动脉、肝动脉加门静脉、少血供等不同血供类型HCC患者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人和60例HCC患者血清中的VEGF水平,并将HCC血供类型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肝动脉血供HCC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及20例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血供HCC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少血供和健康人群(P〈0.01);20例少血供HCC患者VEGF水平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CC患者的CT不同血供类型与血清VEGF水平有关,可为HCC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张丽娜  张慧  姚宁 《实用癌症杂志》2022,(11):1826-1828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AR)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HC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AR治疗HCC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78%(105/12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门静脉浸润、肝硬化、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切缘宽度与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有关(P<0.05);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胆管浸润、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包膜完整、术中输血、肿瘤数目与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5 cm、门静脉浸润、肝硬化、血管侵犯、肿瘤低分化是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AR治疗HCC疗效确切,其会受肿瘤大小、门静脉浸润、肝硬化、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雷静  韩丹  邓亚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9,(21):3891-389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供血动脉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间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30例,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薄层重建原始数据,行VR、MPR、MIP等重建方式,观察肝脏肿瘤供血动脉情况及肝动脉变异征像。结果:30例患者中,26例发现供血动脉,其中肝癌14例,肝母细胞瘤2例,肝血管瘤6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其中1例发现肝动脉变异。结论:运用MSCTA技术,可以确切的观察肝脏肿瘤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及其形态表现,并可清晰显示动脉变异,对肿瘤病变术前诊断及手术、介入治疗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4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肝组织标本,SP法检测其p53蛋白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p53在癌和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和6.67%,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Ⅲ-Ⅳ级肝癌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其是否有包膜无关(P〉0.05)。结论: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包膜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5例有完整的CT影像资料,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强化特征、转移等。结果37例小肠间质瘤中,十二指肠11例、空肠16例,回肠5例,肿瘤发生位置判定困难5例。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24例,低度或潜在恶性间质瘤5例。CT包括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和交界恶性20例。CT发现肿瘤坏死18例(72%),侵犯周围结构10例(40%),转移瘤1例(4%)。肿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平均直径7.9cm。未见肠梗阻及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CT在小肠间质瘤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对小肠间质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90例肝细胞肝癌根治术患者,依据病理学诊断的微血管侵犯结果分为侵犯组和非侵犯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MSCT检查。肝细胞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SCT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结果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9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微血管侵犯42例,非微血管侵犯48例,微血管侵犯率为46.67%(42/90)。依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侵犯组(n=42)和非侵犯组(n=48)。侵犯组和非侵犯组肝细胞肝癌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动脉期CT值、延迟期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犯组和非侵犯组肝细胞肝癌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直径、Edmondson Steiner分级、肿瘤边缘情况、肿瘤包膜情况、晕征情况、门静脉期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dmondson Steiner分级为3~4级、光滑肿瘤边缘、肿瘤包膜、晕征、高门静脉期CT值是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光滑肿瘤边缘、肿瘤包膜、晕征、门静脉期CT值诊断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690、0.603、0.667、0.853,四者联合的AUC最高为0.900,优于单独检测的AUC。结论 Edmondson Steiner分级为3~4级、毛糙肿瘤边缘、肿瘤包膜、晕征、高门静脉期CT值是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影响因素。光滑肿瘤边缘、肿瘤包膜、晕征、门静脉期CT值四者联合检测诊断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经首次导管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栓塞不完全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序贯适形外放射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纳入首次栓塞不完全的50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两组,25例患者依据病情进行2~3次单纯TACE,25例序贯采用三维适型外放射补充治疗。测量肿瘤大小变化评价肿瘤的反应,评估治疗毒副作用。结果 单纯TACE组治疗前后平均肿瘤直径分别为(8.37±9.15)cm和(4.22±5.66)cm;TACE放疗组治疗前后平均肿瘤直径分别为(8.65±6.89)cm和(3.86±4.32)cm。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ACE放疗组总有效率为52%,完全反应16%,部分反应36%。两组患者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8%和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出现三级及更高级别的毒副作用。结论 对首次栓塞不完全的肝细胞癌患者,序贯采用三维适型外放射补充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诱导因子(CD147)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7和CK19在272例HCC组织和81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47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53%(200/272),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3.58%(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34%(39/272),CK19在癌旁组织中无表达。在HCC中,CD147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术后无瘤生存时间、肿瘤直径、脉管或门静脉癌栓相关,与性别、年龄、肝硬化、AFP水平、HBV感染、淋巴结转移、病灶数目、肝被膜浸润及卫星灶无关(P>0.05);CK19在HCC中的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肝硬化、卫星灶、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与性别、年龄、病灶数目、肝被膜浸润、AFP水平、HBV感染及脉管或门静脉癌栓无关(P>0.05)。在HCC中,CD147 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48个月(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60个月(P<0.05);CK19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7个月和31个月(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42个月(P<0.05)。 CD147的表达和CK19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317)。结论 HCC中CD147和CK19的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且两者均可作为HCC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之门脉癌栓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8MV-X线直线加速器对3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之门脉癌栓进行三维适形外放射治疗。单次剂量2 Gy,每周5次,总照射剂量46~64 Gy。根据测量CT增强扫描所示癌栓最大长径和彩超显示门脉血流情况评估疗效,记录生存期,评估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43.8%。癌栓类型是影响缓解率的主要因素。中位生存时间13.2月,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56.3%、31.3%、21.9%、9.4%。没有出现3级或4级急性放射性损伤,未出现晚期放射性损伤。结论常规分割三维适形外放射疗法治疗门静脉癌栓,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值得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氩氦靶向冷冻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53例ⅢB和Ⅳ期NSCLC患者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术后随访,以患者死亡或失访作为随访终点。将患者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分期、大小、位置以及是否联合化疗等多个因素量化编码,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多个因素作分析。结果 253例晚期NSCL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1.98个月,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1.10%和27.59%。经Cox风险模型分析,肺癌分期、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和联合化疗与否4个因素均为独立预后因素(P<0.1)。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肺癌远期疗效满意,肺癌分期较早、肿瘤较小、肿瘤位于上叶、联合化疗相对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和c-MET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3例HCC组织中VEGFR-2、PDGFR-β和c-MET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R-2、PDGFR-β和c-MET在HCC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86.0%、19.4%和80.6%。VEGFR-2表达与性别、HBsAg状态、分化程度、肝硬化有关(P<0.05),PDGFR-β表达与AFP、肿瘤数目、肝硬化有关(P<0.05),c-MET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65例服用索拉非尼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年龄(P=0.047)有关,总生存期(OS)与HBsAg(P=0.037)、AFP(P=0.015)和肿瘤大小(P=0.003)有关;PDGFR-β表达水平与OS相关(P=0.046),c-MET与PFS相关(P=0.01)。结论 VEGFR-2在HCC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存在高表达,PDGFR-β高表达是HCC的预后不良指标,c-MET可能是HCC患者服用索拉非尼疗效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加量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优势。方法:21例非小细胞肺癌,CT模拟机定位,输入TPS(Pinnacle^3 7.4/7.6),勾画GTV1,先常规或三维适形放疗30Gy/15F~50Gy/25F,第2次CT定位,勾画GTV2,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至66Gy/33F~70Gy/35F。结果:GTV2与GTVl相比,平均缩小比例39.5%,13例大于40%。近期疗效:CR19.0%,PR71.4%,NC9.5%,总有效率(CR+PR)90.5%,1年生存率85.7%。早期放射性肺损伤:1级13例(61.9%),2级6例(28.6%),3级2例(9.5%)。放射性食管炎:1级15例(71.4%),2级6例(28.6%)。后期放射肺纤维化:0级2例(9.5%),1级15例(71.4%),2级4例(19.0%)。结论:三维适形加量放射治疗NSCLC过程中,肿瘤平均退缩比例为39.5%,再次重新勾画GTV并加量,可以有效地减少治疗范围,提高靶区剂量,降低放射治疗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8F—FDGPET—CTSUVmx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行18F—FDGPET-CT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SUVmax、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原发肿瘤大小、血清TM水平、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SUVmax、pTNM分期、肿瘤大小和年龄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原发灶SUVmax对预测NSCLC患者术后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价值,是独立于pTNM分期之外的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临床上相同TNM分期的患者可考虑根据SUVmax高低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从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