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粒细胞的超微结构及阴离子位点,对后者用图象分析仪作了定量检测。镜下可见早幼粒细胞及各阶段粒细胞,细胞核分化程度不一,细胞间可见胞膜融合现象,幼稚细胞的表面阴离子位点明显增多,且分布不匀。提示细胞表面的阴离子位点与CML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髓系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和HL60细胞向粒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表面抗原CD11b和CD18的表达。方法: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NB4细胞和HL60细胞向粒细胞定向分化,用MGG染色法进行初步鉴定,用FACS检测并比较两株细胞在分化前后细胞表面CD11b和CD18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两株细胞分化前后CD1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分化前相比,两株细胞分化后细胞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并且这样的变化在NB4细胞中较HL60细胞更加显著。结论:分化NB4细胞可能较分化HL60细胞是更方便的粒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酸倍氯米松(BDP)聚乳酸-聚乙酸(PLGA)纳米缓释微囊对哮喘豚鼠体内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阐明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荧光酶标记法、间接ELISA法测定哮喘豚鼠体内黏附分子及血、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哮喘豚鼠血浆及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sICAM-1的OD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微囊组每3d给药1次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同普通制剂组每日给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荧光显微镜下BLAF细胞沉淀悬液中,BDP微囊组、普通制剂治疗组可见带有荧光染色的细胞大小相对均匀、分布稀疏,模型组中可见大量染色细胞,大小不均、分布密集。结论 BDP纳米微囊制剂每3d给药1次能显著降低血浆、BALF中可溶性黏附分子及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含量,从而对炎性细胞募集至气道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秀射电镜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表面的阴离子位点,并用图象分析仪检测阴离子位点的面积和平均灰度值,与正常人红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比较,再障组红细胞2表面阴离子位点的密度减少,积分光密度明显降低,用神经氨酸酶处理后的表面阴离子位点均少于相应对照组,提示病组红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的数量减少与红细胞生存期缩短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类脂质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标本进行复查,对全片类脂质细胞先进行低倍镜搜寻,再用油镜仔细辨认。结果1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34例涂片中可见类脂质细胞,占22.6%。3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片中,海蓝组织细胞25例,占73.5%;类戈谢细胞5例,占14.7%;海蓝组织细胞和戈谢细胞同时可见4例,占11.8%。结论类脂质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中出现,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AgNOR是核仁组成区(NOR)相关的嗜银蛋白的简称。它能反映细胞核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r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质的合成状况,AgNOR可用银染色的方法显示。本研究旨在分析骨髓中粒细胞系统的AgNOR。方法 我们对正常骨髓的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及晚幼粒细胞做了AgNOR染色及分析。结果 得出每核AgNOR数:早幼粒细胞比中幼粒细胞多,中幼粒细胞较晚幼粒细胞多。此结果说明随着细胞分化、成熟。AgNOR数含量逐渐减少。结论 AgNOR可做为骨髓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一个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乙烯亚胺为阳离子探针,标记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透射电镜观察,图象分析仪定量分析。发现患者红细胞阴离子位点密度较正常人者为少,反应减弱,平均灰度值明显变低。神经氨酸酶处理后阴离子位点少于相应对照组。提示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减少与红细胞的早衰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聚乙烯亚胺为阳离子探针,标记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透射电镜观察,图象分析仪定量分析。发现患者红细胞阴离子位点密度较正常人者为少,反应减弱,平均灰度伍明显变低。神经氨酸酶处理后阴离子位点少于相应对照组。提示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减少与红细胞的早衰有关。  相似文献   

9.
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鼠红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的影响赵勇曹雪涛为寻找新的诱导分化疗法,探讨诱导分化机制,我们以红白血病细胞(FBL-3)为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技术,观察了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对小鼠FB...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认为,白细胞介素3(IL—3)可以促进骨髓多能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本文将一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进行培养,传代70代以上,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表面标记和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rIL—3在体外培养中对原始粒细胞确有促进其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液嗜酸性粒细胞测定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瑞氏、姬姆萨氏染色方法对尿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低级嗜酸细胞尿可见于多种肾脏、泌尿系统疾病,而高级嗜酸细胞尿仅见于间质性疾病。结论尿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广泛存在于泌尿系统疾病中;高级嗜酸性粒细胞尿可作为间质性肾炎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健康人外周血和尿路感染者血尿中的、发育不同阶段的中性粒细胞经7690-Xu荧光染液染色后,可呈现异质性荧光。幼稚的杆状核细胞呈深蓝色荧光。功能活跃的、核分2~3叶的中性粒细胞胞质为淡蓝色或淡蓝绿色荧光,核为桔黄色荧光。核分4~5叶、胞质呈黄色荧光,核为桔黄色荧光,其中部分细胞是趋于衰老的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后很快核肿胀,溃解。深蓝色荧光、杆状核、较幼稚的中性粒细胞可大量积累在炎症区,它们可能亦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或者它们可以在骨髓外进行发育和分化,成为核分2~3叶的,功能活跃的,淡蓝色或淡蓝绿色荧光的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3.
杨荣  康雅琼  何欣 《甘肃医药》2014,(6):433-435
目的:提高对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总结了8例GS的诊治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其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肿瘤由相对一致的未成熟细胞构成,可见未成熟及成熟的粒细胞的存在。GS免疫组化抗体表达广泛,主要阳性的抗体有:MPO、LCA、lysozyme、CD43、CD68、CD117、CD34等。结论:GS仅凭HE诊断酷似淋巴瘤,易造成误诊,当B、T细胞免疫标记仅有CD43+阳性,一定要考虑GS,不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或分叶核细胞的出现应怀疑是否为GS。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类脂质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标本进行复查,对全片类脂质细胞先进行低倍镜搜寻,再用油镜仔细辨认。结果1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34例涂片中可见类脂质细胞,占22.6%。3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片中,海蓝组织细胞25例,占73.5%;类戈谢细胞5例,占14.7%;海蓝组织细胞和戈谢细胞同时可见4例,占11.8%。结论类脂质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中出现,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方法,探讨BMS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在无菌条件下采集SD大鼠(雄性,体质量150~160g,10只)的长骨骨髓,获得骨髓细胞。实验组细胞以高质量浓度rhGM-CSF(400μg/L)为诱导剂,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对照组培养基为常规1640培养液。培养至第8天,收集细胞后分别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分化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并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内皮细胞的鉴定。结果实验组细胞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结构特征及特征性的W-P小体结构,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呈多边形,细胞膜表面有大量的细长丝状伪足及短小的微绒毛,符合内皮细胞的特点。结论BMSC在高浓度的rhGM-CSF诱导作用下分化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株抗人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杂交瘤MAb7.方法:用人肝癌组织细胞悬液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ABC染色法筛选单克隆抗体,APAAP法鉴定髓细胞特征。结果:抗体亚类为小鼠IgGl,相应抗原经亲和层析纯化,Mr60000.免疫组化染色,在石蜡切片的组织中和在血片及骨髓涂片中单核巨噬细胞和成熟的中性粒细胞阳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及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阳性,而上皮、内皮、网状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其它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均为阴性.结论:MAb7在研究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免疫功能及病理分型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聚乙烯亚胺为阳离子探针,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脏局部缺血/再灌后心肌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和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肌唾液酸含量。发现缺血/再灌损伤心肌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减少。其减少程度与超微结构损伤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并与心肌唾液酸含量的降低密切相关。提示心肌细胞表面阴离子位点的变化可反映缺血/再灌时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粒)是一种肿瘤性疾病,以原始粒细胞和粒细胞系其他未成熟细胞的增生为其特点。由于几个造血细胞系有共同起源,常同时出现单核细胞、红细胞前身细胞以及巨核细胞增生或分化的异常。急粒形态特征上的变异性导致了几种分类系统的出现。最近的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由法、美、英联合委员会所制定的分类法就是以受累细胞的主要类型为基础(表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液肿瘤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后骨髓中粒系统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与临床关系。方法 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行骨髓穿刺检查,分析骨髓中粒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恶性淋巴瘤(NHL)患者在化疗后粒细胞低下时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骨髓出现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见粒系统细胞中某个阶段不呈比例性增高,可见早幼粒细胞明显增高以及分叶核粒细胞增高。并见早幼粒细胞或是分叶核粒细胞出现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只是反应性、暂时性的,停止用药之后,这种变化随之消失。结论 急性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化疗后应用G -CSF治疗期间,骨髓象可见到某个阶段的中性粒细胞不成比例的明显增高,如早幼粒细胞增多、分叶核细胞增多等;并有质的变化,与应用G -CSF关系密切,应与疾病的变化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复合物(ICs)对U937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Fc受体表达的调节.方法将U937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与各种免疫复合物共同孵育1 h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各种Fc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IgG1ICs和IgG3 ICs能上调U937细胞表面FcγRⅡ和FcγRⅢ以及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γR I和FcαR I的表达.与各类免疫复合物孵育后中性粒细胞表面FcγRⅡ的表达呈降低趋势.结论免疫复合物能调节中性粒细胞和U937细胞Fc受体的表达,其中以IgG1 ICs和IgG3 ICs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