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Coflex系统结合有限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采用Coflex系统结合有限椎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55~ 78岁,中位数67岁.术前平均行走距离<500 m者15例,500 m<平均行走距离<1 000 m者7例.CT及MRI检查示:所有患者腰椎间盘均变性及突出,椎间隙及椎管狭窄,伴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致明显的侧隐窝狭窄,过伸、过屈位无明显腰椎不稳定.病变节段:L3~L44例,L4~L518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法评价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 70±15)min,出血量(100±10) mL.切口均甲级愈合.患者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7.7±1.6)分降至术后(3.4±1.4)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由术前(12.5±1.7)分升至术后(23.9±2.3)分;椎间隙背侧高度由术前(7.89±1.12)mm升至术后(10.91±1.26)mm;椎间隙腹侧高度由术前(14.67±1.58)mm升至术后(15.22±1.54)mm;手术节段相邻上一节段椎体间活动度术前11.8°±1.47°,术后10.1°±1.9°;手术节段相邻下一节段椎体间活动度术前12.09°±1.23°,术后11.9°±1.5°.结论:Coflex系统结合有限椎管减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为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通过影像学观察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日本骨科学会分数和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手术切口长度5.2~10.0 cm,中位数7.2 cm;手术时间120~220 min,中位数165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 mL,中位数300 mL;术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数23个月,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膜撕裂1例,未予修补,术后5 d拔除引流;下肢疼痛1例,给予非甾体类止疼药后缓解;脂肪液化1例,清创后愈合。末次随访显示手术节段均骨性愈合,VAS评分从术前(8.23±1.71)分降至(2.56±1.28)分,JOA评分从术前(11.21±2.88)分增至(22.18±3.02)分,ODI指数从术前(85.4±12.5)%降至(8.7±3.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点,手术时间不会明显延长,尽量避免正中切口后深筋膜下潜行分离双侧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纯椎管减压术联合口服蛭芪胶囊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联合口服蛭芪胶囊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54~77岁,中位数63岁。术后随访观察腰腿痛改善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周及14周,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分别由术前(8.69±1.91)分降至(7.52±1.87)分、(4.47±1.43)分,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8.97±1.96)分降至(7.67±1.94)分、(4.21±1.28)分。术后14周,参照Odom疗效标准评价疗效,优15例、良28例、差7例。结论: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联合口服蛭芪胶囊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能够缓解患者腰腿疼痛症状,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退变性侧弯的诊治要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月-2009年9月,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并合并退变性侧弯行后路减压椎管根钉内固定的病人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6~77岁,平均66.7岁,病程1~8年.患者均有严重的下肢神经症状及下腰痛症状.术前Cobb角17°~48°,平均32°;腰椎前凸角(T12~S1) -20°~-10°,11例,-40°~-20°,10例,平均-19.6°.对Cobb角〈20°的11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20°的10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固定及融合节段:L4~S16例,L3~L55例,L2~S14例,L1~S14例,T10~S11例.采用VAS、JOA评分对术前及随访时疼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21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3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为0~19°,平均14.6°,平均矫正率65%.腰椎前凸角矫正为-48.0~-18.2°,平均-35.4°.随访期内X线片示所有融合节段已愈合.术前、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10±0.60、1.25±0.23,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2.43±1.44、25.04±0.56,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合并退变性侧弯治疗的首先是彻底神经减压,缓解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路椎间盘镜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CT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单纯减压治疗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4例,女49例.年龄53~ 78岁,中位数69岁.术前腰背痛者101例,下肢痛者102例,下肢肌力减退、小腿痛觉减退麻木者4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行腰椎CT和MRI检查,确定病变节段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未合并腰椎不稳.单节段病变57例,双节段病变46例,其中L3~4狭窄41例,L4~5狭窄59例,L5S1狭窄49例.中央型狭窄43例,侧隐窝型狭窄49例,混合型狭窄57例.病程6个月至10年.由3位影像科医生在影像工作站上调取患者术前1d、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CT图像,测量病变节段椎管面积和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同时比较患者术前1d、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采用腰背痛JOA评分法评定的JOA评分.结果:①椎管面积.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3~4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26±10.05) mm2,(407.56±16.98)mm2,(407.57 ± 15.42) mm2,(407.62±16.23)mm2,F=336.094,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3~4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3~4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4~5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69±12.09) mm2,(426.37±15.62) mm2,(428.37±15.33)mm2,(428.24±16.11)mm2,F=623.528,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4~5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4~5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5S1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18±16.45)mm2,(447.25±16.86)mm2,(447.25±16.69) mm2,(451.21±15.32) mm2,F=634.391,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5S1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5S1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②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0.51)mm,(6.46±1.35)mm,(6.46±1.33)mm,(6.46±1.45) mm,F=106.042,P=0.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0.49)mm,(6.87±1.29)mm,(6.87 ±1.13)mm,(6.87 ± 1.45)mm,F=114.826,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5S1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0.37) mm,(5.74 ± 1.02) mm,(5.75±1.33) mm,(5.77 ±1.58) mm,F=122.337,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5S1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5S1椎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③JOA评分.本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点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7±3.04)分,(23.64±2.13)分,(23.89±2.45)分,(24.22±2.38)分,F=156.428,P=0.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JOA评分均大于术前1d的JOA评分(P=0.000,P=0.000,P=0.000).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单纯减压可有效解除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病变部位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改善腰椎功能.CT测量椎管面积及侧隐窝外口矢状径能够很好地反映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37~92岁,中位数6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腰椎管狭窄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4例。病变节段L3~44例,L4~534例,L3~4、L4~52例。合并骨质疏松症5例。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中位数26.5个月。术后患者症状缓解、腰椎功能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7.6±1.2)分,术后(3.7±1.0)分,末次随访时(0.8±0.5)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24.8±4.6)分,术后(8.6±2.3)分,末次随访时(4.6±1.7)分。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术前(9.4±2.3)分,术后(22.6±3.4)分,末次随访时(26.7±3.5)分。术后并发手术节段棘突骨折1例,佩戴硬质腰围进行固定后骨折愈合;并发假体松动并向后滑移1例,无明显症状,未行特殊处理;并发阴茎异常勃起1例,经收缩血管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维持腰椎的稳定,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和腰椎功能的恢复;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假体,且手术医生应具有熟练的手术操作能力和相当的手术经验,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扩大减压椎管成型微型钢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于开门侧行微型钛板固定于棘突根部及侧块,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颈椎SCT片,观察扩大椎管直径变化,48例患者随访0.5-3.0a,平均1.25a,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9.3,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5.6,其中优39例(81.2%),良7例(14.5%),可2例(4.3%)。术后SCT示,椎管直径扩大3.5-7.0mm,平均5.2mm,无再关门现象,脊髓受压解除。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椎板成型微钛板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椎管扩大稳定持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为预防提供策略,提高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的满意率。方法:结合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探查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有:(1)椎间盘突出复发和邻近椎间盘突出;(2)椎管内瘢痕形成神经受压,椎管狭窄;(3)神经根减压不充分,侧隐窝狭窄;(4)腰椎不稳;(5)神经损伤;(6)手术节段错误;(7)术前失诊漏诊。治疗效果参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34例行手术治疗:优21例,良8例,可3例,差2例;8例行保守治疗:优3例,良3例,可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原因比较多。手术前全面正确的诊断、手术中谨慎仔细和正规准确的操作、维持脊柱稳定性,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是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新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0~43岁,中位数31岁。损伤椎体,T116例、T129例、L16例、L24例。按照Magerl胸腰椎骨折分类,均为A型。受伤至手术时间5~11 d,中位数7 d。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纠正、疼痛缓解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8±21)min,术中出血量(41±23)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与术后8个月Cobb角分别由术前23.7°±7.6°降至4.7°±3.4°、6.3°±2.2°。术后1周与术后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分别由术前(61.5±15.6)%升至(94.8±7.6)%、(91.5±7.9)%;伤椎后缘高度占正常椎体高度的百分比由术前(92.6±4.3)%升至(98.8±0.9)%、(97.3±0.8)%。术后1周与术后8个月伤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由术前(7.5±1.3)分降至(2.6±1.1)分、(0.5±0.3)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89.1±2.7)%降至(58.6±18.7)%、(3.7±2.6)%。结论:采用新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明显缓解疼痛,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5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手术治疗,34例行椎管后壁切除术,侧前方人路行腰椎间盘或腰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灶切除12例,后路环椎管减压术4例。功能评定采用改良的Epstein评分标准,结果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本组50例术后随访5个月~37个月(平均16±3.2个月),结果:优27例,良14例,改善9例,差0例,优良率为82%。结论: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经过不同手术治疗后,优良率为88.9%,出现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JOA评分从术前的(13.85±1.15)分改善至(5.24±1.12)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好,但是要根据临床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手术治疗55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腰椎管狭窄患者共55例。结果:本组5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优良率达94.55%。手术时间平均(58±12)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45.7±389)mL,平均住院时间(15.8±3.7)天,平均卧床时间(5.5±1-2)天。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9年5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4年6个月(平均8±3.5个月),本组病例术后JOA评分和硬脊膜囊矢状径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术治疗瘀阻督脉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55~75岁,平均62.5岁)腰4/5单节段中央管狭窄行外科治疗,分别对比治疗前后腰椎JOA评分,瘀阻督脉证候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减压,腰椎JOA评分治疗前(11.5±1.25)分,末次随访为(25.34±1.53)分;瘀阻督脉证候积分治疗前(6.85±1.25)分,末次随访为(10.35±1.06)分;VAS评分治疗前(7.5±1.4)分,末次随访为(1.2±0.3)分;ODI评分治疗前(61.5±3.7)分,末次随访为(21.3±2.1)分;术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减压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在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也使得督脉瘀阻的症状明显缓解,证明椎管减压术与督脉瘀阻的改善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要点及钉棒内固定在减压术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3年2月~2007年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183例腰椎狭窄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对183例患者随访12~56个月,平均为26.5个月,术后间歇性跛行改善率183例(100%),下肢肌肉障碍恢复131例(70.1%),肌萎缩46例均有恢复,患者108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67例(72%),部分恢复72例(66.7%),恢复差有8例(7.4%)。依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7%。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中钉棒内固定对结构性动力性失稳病人可起到复位相邻椎体间稳定及椎间融合的作用;使椎间高度得到维持,减少残余间盘组织进一步变性向椎管内脱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1992-1997年间,102例患者(平均65岁)因典型腰椎管狭窄接受了减压手术。术后1年内有4例进行了补救手术(因感染),2-5年随访,没有其它补救手术,最终结果显示,77例完成随访表,15例失访,10例死亡。手术效果:73人对术后疼痛缓解满意。年轻患者功能改善更多。严重程度评分下降更多,但与年老组的满意率相近。术后4年,95%的病人不需再次手术。统计学显示,腰椎管狭窄的相关因素如脊柱侧弯、减压节段数量切除术等与术后结果无明显相关性。尽管65岁上下两组患者的术后统计结果则相近。Verbiest描述典型腰椎管狭窄的表现:中老年人背部,下肢痛,站立及行走诱发,躯干过伸位加重。在临床上,腰椎管狭窄导致慢性疼痛和行走困难,是致残疾病。治疗有保守治疗,单纯减压术,减压十锥间融合固定,减压十锥间融合十器械固定术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单侧开窗椎管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后路单侧开窗椎管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58~74岁,中位数64.5岁。L3~4、L4~5、L5 S1狭窄9例,L3~4、L4~5狭窄11例,L4~5、L5S1狭窄28例。中央型狭窄36例,侧隐窝狭窄12例。所有患者均有间歇性跛行,其中33例合并下腰痛,15例合并下肢疼痛;29例下肢皮肤感觉异常,1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例鞍区感觉障碍。病程0.5~11年,中位数3.5年。所有患者均未合并腰椎不稳症、腰椎滑脱症、腰椎侧弯及后凸畸形。术后随访观察腰椎稳定性、腰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80±0.50)h,术中出血量(325.00±42.00)mL。术中1例患者发生硬膜囊撕裂,经硬膜囊表面覆盖肌筋膜片并严密缝合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中位数26.5个月。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腰椎不稳,腰部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疗效评分标准(15分法)评定,优23例、良19例、中4例、差2例。结论:经后路单侧开窗椎管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减压彻底、术后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苏国义  詹吉恒  肖志锋 《新中医》2017,49(7):106-109
目的:观察腰椎多节段退变对重症老年人腰椎椎管狭窄症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7年8月—2010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患者,根据责任节段进行手术减压融合固定术。运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疗效评分法及VAS评定疗效、动力位X线摄片对手术前、术后、治疗后3月、6月、12月及末次随访进行评价。对术后疗效欠佳的病人进行MRI复查;分析疗效欠佳的病人的多节段腰椎的退变特点,以及对融合术方案选择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2~5年,平均随访3年2月,失访患者3例;其中术后脑脊液漏2例,经加压缝合后可愈合,均无神经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口浅层感染2例,经过清创引流,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患者因为内固定失败进行翻修手术。纳入统计的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术前与终末随访时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入统计的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术前与终末随访时JOA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7例患者术后腰部疼痛复发,15例患者发生临近节段病变;假关节1例,相邻节段病变发生神经症状7例,因相邻节段病变再手术3例。结论:采用责任节段选择融合节段的治疗方案疗效满意;但对于老年多节段退变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责任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退变、终板退变、矢状位平衡、腰骶角等情况,从而协助选择治疗节段;老年人下腰椎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治疗节段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有助于制定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融合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辅助横突间植骨融合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辅助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滑脱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辅助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的18例(Ⅰ组)及采用椎弓根螺钉辅助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14例(Ⅱ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历资料,从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术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①2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1年与术前JOA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1,P=0.280;t=0.462,P=0.563;t=0.585,P=0.883)。②Ⅰ组16例患者植骨融合2,例未融合;Ⅱ组患者植骨全部融合。2组间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③Ⅰ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9,P=0.000;t=35.957,P=0.000);Ⅰ组2例出现下肢麻木,3例发生硬膜撕裂,Ⅱ组5例出现下肢麻木,6例发生硬膜撕裂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P=0.132)。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滑脱患者,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与Cage椎间融合2种植骨方式疗效相当,但采用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创伤较大,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对伴有Ⅰ、Ⅱ度滑脱者,只要术中正确处理植骨床、充分植骨,横突间融合不失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腰椎侧凸Cobbs角平均23.4°,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节段及选择融合节段,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节段进行后路减压,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行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采用JOA29评分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2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3分(P<0.05),改善率为81.4%,侧凸术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6°,改善率平均41.9%。结论:选择性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