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的治疗论述脾胃的相关性,并从脾胃的相关性出发,分析脾胃学说现代研究所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指出脾胃学说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学术探讨     
《中医杂志》2012,(13):1081
编者按脾胃学说是以脾胃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等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形成的针对脾胃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治、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整套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脾胃学说的相关理论,不仅对中医脾胃病论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他中医各科病证的论治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源于《内经》,成熟于东垣,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脾胃学说的源流、发展至成熟,并从脾胃各项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出发,试述脾胃学说与中医外科各类疾病的关系及意义。此外,阐述了防己黄芪汤等经典名方在外科领域的拓展应用,范例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中医理论在横向、纵向辨治外科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谭成邦  谭美邦 《陕西中医》1999,20(9):406-407
引用历代医家有关脾胃学说的观点详情论述了外科疮疡的病机及消、托、补三法与脾胃的关系。作者认为以脾胃学说指导治疗疮疡疾病可提高疗效,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杨晋翔教授在研究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并将明清温病学说的论治方法融汇到脾胃病辨治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脾胃病学术经验。治疗脾胃病主张通降论、气血论、湿热论和标本论。认为脾胃病与热邪关系密切,提出胃热学说为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主张以"清法"为脾胃病的基本治疗大法,具体提出清热泻火、清热祛湿、清热通腑、清热生津、清热化痰等具体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善用黄连、吴茱萸,柴胡、黄芩、半夏,藿香、佩兰等药对。  相似文献   

6.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痛论》,其注重调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外感及杂病辨治的始终.其调理脾胃的圆机妙法对脾胃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学习仲景牌胃学说受益匪浅,感悟有三:(1)辛开苦降法是治疗脾胃疾病的基本方法;(2)生姜、大枣用于治疗脾胃疾病时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药物;(3)外邪内侵、脾胃受阻乃脾病致痿的又一病因。  相似文献   

7.
葛惠男教授从事脾胃病研究30余年,结合"气化升降理论"及"络病学说"对脾胃病进行辨证,中西辨证辨病相结合,选方用药重视三因制宜,重视日常调护,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总结颜新教授对脾胃学说的临证应用。分析颜新教授对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认识和传承,认为其重视脾胃的生理机能,善于总结疾病过程中脾胃失调的病机,依据疾病过程中脾胃失常的病机,善治多系统的复杂病症。  相似文献   

9.
李玉贤主任医师诊治内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将《黄帝内经》脾胃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收效较好,凝炼李玉贤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挥,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脾胃病之治疗。  相似文献   

10.
仲景虽然没有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内容贯穿于<金匮要略>杂病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就仲景重视脾胃在杂病辨证论治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脾胃学说与十二指肠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但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为探讨脾胃学说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和辨治中的作用,结合现代有关脾胃学说的研究加以讨论,特收集我院住院及部分脾胃病专科门诊确诊的195例作回顾性分析,表明脾胃学说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病理机制和辨证施治的主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继承金元时期李杲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脾胃当分论、分治”,首创“胃阴学说”,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脾胃学说.叶氏医案中有大量治疗木土关系失调的病案,注重木土关系是叶氏治疗脾胃病的又一大特点.通过对清代医家叶天士脾胃病医案的研读,对其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例举出叶氏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充分学习和了解叶氏的学术思想、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3.
脾胃外感论     
脾胃学说历来重视"脾胃内伤",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创新,作者结合现代临床和病因学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脾胃外感"论,是从新的视角阐述脾胃病发生原由,为临床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14.
李玉奇教授,为我国首批名老中医之一,工精中医内、妇、儿,尤其擅长脾胃病,精研脾胃病30余载,在国内首先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本文对李玉奇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并系统分析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之端倪。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并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作为养胃阴的基本原则,灵活地将养胃阴法运用于临床,丰富了温病及其他杂病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精华之一、历代医学家都作过精辟的论述,并根据脾胃学说的原理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使脾胃学说不断发展。虚证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其中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和胃阴虚等,不同的证候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姚渊  马晓北 《新中医》2020,52(2):22-25
脾胃学说是李东垣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后世医家不断加以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脾胃学说理论。笔者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从理论探讨、用药法度、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梳理,发现过往研究者大多未将李东垣脾胃学说与现代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实际问题相结合。笔者结合"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具体情况,认为现代人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为大多数疾病的致病原因,疾病的病机为脾胃阳虚,治疗皆要注意顾护中阳,调理、疏导脾胃,从病因、病机、治疗三个方面论述脾胃理论现代应用的认识,以期对临床诊疗杂病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8.
董冉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0-221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虞抟作为丹溪学派的重要传人,继承并发扬了金元时期各学派脾胃病证治精髓.通过《医学正传》中有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析其脾胃学说的来源,总结归纳其相关学术观点和临床方药特点,说明虞抟治疗杂病过程中对脾胃的顾护及治疗大法对丹溪学派的脾胃学说体系形成起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丰富了脏腑学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