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BAI1、VEGF在结肠异型增生性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管状腺瘤及腺瘤癌变中的表达。方法联合放大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观察ACF,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异型增生性ACF、40例结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35例管状腺瘤癌变及32例结直肠正常黏膜标本中BAI1和VEGF的表达。结果 BAI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异型增生性ACF、结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及管状腺瘤癌变组中的阳性率逐步降低,分别为93.8%、72.5%、45%、11.4%,且异型增生性ACF组阳性率明显低于结直肠正常黏膜组(P0.05),结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异型增生性ACF组(P0.05),管状腺瘤癌变组阳性率明显低于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组(P0.05);VEGF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及管状腺瘤癌变组中的阳性率逐步升高,分别为9.4%、52.5%、62.5%、94.3%,且异型增生性ACF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直肠正常黏膜组(P0.05),管状腺瘤癌变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异型增生性ACF组及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组(P0.05);在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及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BAI1和VEGF表达呈负相关(rs=-0.656,P0.05)。结论 BAI1低表达与VEGF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为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诊治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总结急性左半结肠梗阻一期肠切除吻合术的结果和治疗经验,为临床急性左半结肠梗阻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左半结肠梗阻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39例,其中直肠上段癌17例,乙状结肠癌7例,脾曲或近脾曲癌13例,乙状结肠扭转伴坏死2例。术前积极处理,有效的结肠灌法,一期病灶切除,行结肠端端吻合术。结果39例病例中有38例痊愈出院,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2例切口皮下脂肪液化,3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术后2 d死于肺部感染,存活5年以上12例。结论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手术操作,加强手术后护理,左半结肠急性梗阻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结直肠GCT患者的临床特征、肠镜表现、肿瘤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8例结直肠GCT中男性居多,平均发病年龄51.2岁。4例腹泻,2例便秘,2例无症状;肿瘤直径2~13 mm,平均6 mm;6处病灶位于近端结肠,3处病灶位于直肠。6例肿瘤行内镜下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锲形切除术,1例为活检咬除。治疗后随访时间2个月~5年(中位数2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证据。结论结直肠GCT内镜下大多表现为黏膜隆起,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内镜下切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mucosal Schwann cell hamarto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检索福建省肿瘤医院近3年消化道内镜活检可疑病例, 重新观察组织形态学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确定满足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诊断标准病例并收集患者内镜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在检索出的150例可疑病例中, 3例内镜活检病例符合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诊断。其中男性2例, 女性1例, 中位年龄52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由体检发现, 均不伴随NF1等综合征。内镜检查均表现为肠道单发广基半球形隆起, 直径2~6 mm。镜下观察病变位于固有层, 无包膜, 境界不清, 由增生的梭形细胞围绕隐窝散在分布, 细胞边界不清, 胞质丰富嗜酸性, 细胞核呈细长或波形, 染色质细腻, 偶可见小而不明显的核仁, 未见明显核异型及核分裂象。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呈弥漫强阳性。结论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神经源性良性病变, 临床症状及内镜下无特异性表现, 不伴随遗传性癌症综合征, 结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准确诊断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可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及遗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双荷包结直肠吻合(端端)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国产管型一次性吻合器行双荷包端端吻合低位保肛手术治疗临床早、中期低位直肠癌患者47例.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病例4例(8.51%),直肠阴道瘘1例(2.12%),均治愈.2 a局部复发率8.51%(4/47),两年生存率91.49%(43/47).结论:双荷包结直肠端端吻合技术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方法简便、可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老年低位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低位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急诊行一期切除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自2005 年1 月至2010 年3 月76例低位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6 例病人均经急诊术中结肠灌洗后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2例保守治疗痊愈,1例行横结肠造瘘;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肠梗阻,经保守后痊愈;无死亡病例.切口感染10例.结论 老年低位结直肠癌并急性梗阻需要围手术期的综合整体治疗,急诊经术中结肠灌洗后行用吻合器一期切除吻合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探讨肠造口术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1例行术前放化疗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对直肠癌综合治疗中肠造口术的选择和肠造口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放化疗后64.9%的患者T期下降,病理完全缓解率21.6%,37例直肠癌患者接受了肠造口手术,其中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29例,回肠袢式造口术8例,3例患者因术前放化疗过程中出现肠梗阻症状而先期接受了远、近端结肠分别造口术以暂时转流粪便,全组术后出现造口旁疝和造口狭窄各1例,造口旁感染2例,无造口相关手术死亡。结论在直肠癌综合治疗过程中,结肠造口术可减低梗阻肠段压力,解除肠道梗阻,确保综合治疗的顺利完成;而回肠造口术可促进综合治疗后保肛手术中远端结直肠吻合口的愈合,减少吻合口漏带来的风险。图2参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病变或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显示清晰程度与扫描体位(仰卧位/俯卧位)的关系,为优化CT结肠成像(CTC)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2例临床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0.6岁。行CTC检查,体位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将CTC结果与纤维肠镜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同时有20例术后吻合口(直肠为保肛患者)患者获得复查。结果 52例次患者中,病灶及吻合口位于直肠27例次,肛管3例次,乙状结肠9例次,降结肠3例次,横结肠4例次,升结肠6例次,均为单发病灶。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的病变或吻合口:直肠25/27(92.59%,χ2=32.72,P﹤0.05),乙状结肠9/9(100%,χ2=8.42,P﹤0.05)。俯卧位上肠管充气明显,病变显示清晰,优于仰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位于横结肠的病变或吻合口4/4(100%,χ2=4.5,P﹤0.05),仰卧位肠管充气明显,病变显示清晰,优于俯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升降结肠病变或吻合口在仰卧位9/9(100%)及俯卧位9/9(100%)上肠管充气效果相同,均显示清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肛管癌在仰卧位(0/3)及俯卧位(0/3)上均显示欠佳,由于病例数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C中不同体位上不同位置的结直肠肠管充气效果不同,根据病变或吻合口的位置,采取最佳单体位,可使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减半,而肠管的充气效果最佳,有利于显示病变及判定吻合口有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BLI-ME)联合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接受BLI-ME检查的结直肠新生性病变患者的内镜图片, 内镜医师根据JNET分型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分析并初步诊断病变的病理性质, 后与内镜下处理或外科手术切除后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选93例患者共174处结直肠新生性病变, 包括非肿瘤性病变(增生性病变及炎性病变)64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2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浅层浸润癌28处、黏膜下深层浸润癌10处。在BLI-ME下, JNET分型总体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3.6%、90.6%、94.5%、89.2%、92.5%;按病变大小<10 mm、10~20 mm、≥20 mm进行分类, 三者分别对应的JNET分型总体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1.0%、97.7%、96.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I-ME下应用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中肠道顺行灌洗在肿瘤合并急性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5~2009年间手术治疗左半结肠肿瘤并发急性肠梗阻156例,术中均实行肠道顺行灌洗,一期肿瘤切除吻合率100 %,其中姑息切除者30例.结果 治愈156例(100 %),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 4 例(256 %),伤口感染12例(7.69 %).结论 术中肠道顺行灌洗在结直肠肿瘤并发急性肠梗阻治疗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易行,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总结相应的假性浸润模式。方法收集2016—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病理科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5例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例,共计9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有蒂腺瘤8例,黏膜下层可见肿瘤性腺体,类似浸润性腺癌。黏膜下层腺体结构和细胞形态与黏膜内肿瘤相同,局部黏膜下层肿瘤与黏膜内肿瘤有连续性。黏膜下层肿瘤呈推挤式的分叶状或巢团状,腺体轮廓平滑钝圆,腺体周围少量间质组织类似于黏膜固有层间质,部分病例腺体外围黏膜肌错综增生,并常见黏膜肌包绕腺体。有些病例黏膜下层腺体扩张、间质内黏液结节形成及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为发生在直肠的广基隆起型腺瘤伴局部高级别异型增生累及集合淋巴小结形成淋巴腺复合体,并陷入黏膜下层,类似浸润性腺癌周围被淋巴组织包绕。淋巴腺复合体内的肿瘤腺体和黏膜内病变相延续,并且组织学形态相同,肿瘤前缘可见腺体轮廓呈推挤式类圆形,以及不连续的黏膜肌,无典型浸润性腺癌所有伴有的纤维间质反应、肿瘤出芽、腺体锐角分支及脉管浸润等形态特征。结论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可总结为两种独特的形态学模式,模式一为分叶状,缺少淋巴组织反应;模式二为淋巴腺复合体样。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黏膜下层肿瘤和黏膜内肿瘤形态相同,并有连续性,推挤式的腺体周围伴固有膜间质和黏膜肌包绕,并且无典型浸润性腺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中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病例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41例行二期手术,11例行一期手术,32例行术中结肠灌洗一期切除吻合术,比较其吻合口瘘发生率、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结果 结肠灌洗组吻合口瘘发生率(3.13%),明显低于一期手术组(27.27%)(P〈0.05),和二期手术组(2.44%)无明显差别(P〉0.05);各组间切口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肠灌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二期手术组(P〈0.05)。结论 术中结肠灌洗是一种安全的左半结肠梗阻一期手术方法,避免了分期手术与结肠造口,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3Kp110β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I3Kp110β在138例结直肠腺癌、2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腺瘤、3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腺瘤、10例结肠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PI3Kp110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LGIN腺瘤、HGIN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3Kp110β在结直肠HGIN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与结直肠LGIN腺瘤、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结直肠癌组织中PI3Kp110β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因素间具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 PI3Kp110β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PI3Kp110β对评判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肛门直肠梅毒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梅毒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总结经验,避免漏诊或误诊.方法 收集4例肛门直肠梅毒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资料,用HE染色观察直肠黏膜组织损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实验室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佐证梅毒的病理诊断.结果 临床4例均误诊,实验室检查均呈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1例肛周黏膜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性增生,上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微小脓肿形成,真皮层大量浆细胞浸润伴小血管周围围管性浸润;3例直肠壁黏膜固有层内均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梅毒性小血管炎,直肠黏膜表面溃疡,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其中1例直肠黏膜下显著慢性炎症,淋巴滤泡呈旺炙性反应性增生;1例于直肠黏膜下见多个肉芽肿性结节,偶见朗汉斯巨细胞.4例确诊后均给予青霉素静脉输注,患者痊愈出院;其中1例于半月后复发,再次给予青霉素静脉输注,痊愈出院.结论肛门直肠梅毒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仅具有相对特征性,非特异性改变,临床极易误诊为肛门直肠肿物及脓肿,其最终诊断仍需结合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查.临床及病理医师均应提高对肛门直肠梅毒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15.
<正>结直肠癌是极其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据统计2010年美国有140 000例新发结直肠癌和52 000患者因结肠癌而死亡[1]。中国近年来因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2]。在我国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大多为中晚期,其中大部分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恶性肠梗阻(Malignan bowel obstruction,MBO)是指由晚期肿瘤(包括结直肠恶性肿瘤、盆腔内妇科肿瘤或者其他来源的转移性肿瘤)导致的结直肠梗阻,是晚期结直肠癌的重要合并症和死因[3]。妇科肿瘤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 R)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搜集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患者的共47个大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另选12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及20例结肠腺癌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Ⅰ R的表达,分析IGF-Ⅰ R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结果 IGF-Ⅰ R在正常对照组、炎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和大肠癌组5组病例间经Spearman双变量等级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Ⅰ R在正常组织、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大肠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加.IGF-Ⅰ R在评价息肉处于黏膜增生-腺瘤-癌变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因具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康复快、能保留肛门且术后无性功能障碍及消除永久性肠造口所带来的极大不便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1]。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是一种集内镜、腹腔镜和微创三种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新手术方式。突破了传统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时遇到的诸如显露困难、切除不彻底、损伤过大等技术难点[2],主要适用于肿瘤距肛缘5~20cm范围内的良性疾病和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2013年1月~8月,我科共为20例直肠肿瘤患者施行了TEM术,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104例形态学及细胞增殖活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SSA)、传统锯齿状腺瘤(TSA)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诊断,鉴别诊断及细胞增殖状况.方法 复习北京军区总医院2002年11月至2007年12月2628例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息肉/腺瘤的病理切片,从中收集104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综合文献标准进行分类,观察各类型病变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细胞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特点.结果 104例锯齿状病变中包括HP 60例,TSA 20例,SSA 11例,混合性锯齿状息肉/腺瘤7例,混合件锯齿状息肉/腺瘤+普通腺瘤6例.对各型组织学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结肠黏膜Ki-67阳性细胞位于基底(隐窝下1/3),呈间隔分布;51例HP中阴性或阳性细胞数最<25%的40例(78%),大多数阳性位于隐窝下1/3(基底);15例TSA中11例阳性细胞数量在25%~50%或>50%,其中大多数位于隐窝中1/3,少数(2例)隐窝弥漫分布;SSA的数量与分布和TSA相似;相比之下低级别管状腺瘤26例中24例(92%)阳性数量>50%,18例(69%)分布于隐窝表面,6例(23%)弥漫分布;高分化管状腺癌10例全部呈弥漫分布,7例Ki-67阳性指数在70%左右.阳性细胞多少与分布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细胞)χ2=34.601,P=0.000,阳性分布χ2=63.077,P=0.000.结论 HP、SSA、TSA组织学鉴别诊断的主要难点是在HP与SSA两者之间,SSA锯齿状隐窝基底扩张结构特征是诊断的关键,比细胞学改变更重要.TSA与SSA的主要形态鉴别在于TSA锯齿状腺体有明显异型增生(普通腺瘤样增生)以及几乎所有TSA异型增生的腺体都不与黏膜肌相邻(ECF现象).细胞增殖指数Ki-67数量及分布的表达可为HP、SSA及TSA鉴别诊断提供一定帮助.锯齿状腺瘤中TSA和SSA的Ki-67表达指数都比普通腺瘤要低.  相似文献   

19.
直肠类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例直肠类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随访。结果20例均为典型类癌,组织构型上可分为实性小巢状或岛状、梁状、腺管状、混合性等四种。免疫表型20例Syn均阳性,14例CgA阳性,20例CEA均阴性。本组病变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20例共22个病灶,直径≤1 cm者13个,均位于黏膜固有层;1.1-2 cm者7个,其中4个侵犯黏膜下层,3个侵犯浅肌层;2个〉2 cm者均侵犯深肌层;肿瘤≤2 cm者的K i-67阳性表达率均〈5%或阴性。17例获随访者均存活。结论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大多数病例可以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获得治愈。免疫组化Syn染色可作为直肠类癌的首选内分泌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深在性囊性结肠炎(colitis cystica profunda,CC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发生在直肠的1例CCP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性,25岁,距肛缘5 cm处直肠壁见一直径2 cm的隆起型肿物,组织学特征为直肠黏膜下层囊肿形成,囊肿内衬正常大肠黏膜上皮,囊内充满黏液.部分囊壁被覆上皮消失,在肠壁内形成黏液池.肠壁肌层、神经节和浆膜均未受累.结论 CCP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病变,病因未明.因其临床表现(如肠道出血、腹泻、黏液便等)、内镜检查所见(肠道占位、溃疡等)与肠道的其它常见病变相似,尤其是在活检标本中,易与黏液腺癌混淆,引起误诊、误治,应引起临床、内镜及病理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