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获得福建省福州市四起暴发事件分离的副溶血弧菌序列分布特点,并分析不同菌株间遗传关系。方法 对19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装和基因预测,借助相关数据库获得不同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情况,采取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19株副溶血弧菌依据7个管家基因分型,得到4种序列型(ST),其中ST3为优势型,1株菌暂定为未知型。全部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同时携带影响宿主细胞致病力的重要毒力基因。2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trh毒力基因仅在F265菌株中检出。全基因组系统发育树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暴发菌株被分成3个进化分支,E2019、E2020-1和E2020-2的菌株主要集中在lineage B进化分支,E2018的菌株均在lineage C进化分支。结论 四起暴发事件由ST3克隆复合体主导,并伴随其他ST型别菌株的影响。同起暴发事件分离菌株具有遗传多样性,菌株测序数据为暴发事件溯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副溶血弧菌TDH基因进行克隆、鉴定与表达,为制备单抗、诊断试剂及进一步深入研究TDH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DH基因将扩增的产物连接于测序载体pGEM-T上,经测序反应确定无误后,再将PCR产物与原核表达载体pQE100构建表达TDH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先转化人大肠杆菌DH5a内并提取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后,再转化入表达宿主大肠杆菌BL21菌株内,对转化菌株进行诱导后,破菌,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电泳发现转化了重组质粒的菌株有表达蛋白,其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4000。结论TDH基因成功克隆到表达质粒内并表达,为制备单抗、诊断试剂与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VP)大流行株自1996年首次引起群体暴发性食物中毒事件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泛传播和感染能力的"大流行克隆",使VP感染升级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大流行株在人群及环境中分布广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传统的基因分型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流行株的微进化分析。全基因组测序的推广能够为大流行株的溯源、传播、致病及防控机制研究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学信息。耐多药大流行株的出现应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斑点ELISA和溶血试验分别检测26株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的耐热血毒(TDH)和TDH类似溶血毒(TRH),TDH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8%(21/26)和73.1%(19/26),TRH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9.2%(5/26)和7.7%(2/26),经卡方检验,两试验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斑点结果表明,斑点ELI  相似文献   

5.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副溶血弧菌TLH与TDH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丽  张红河  曹海芬 《检验医学》2007,22(4):450-450,454
副溶血弧菌是引起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菌,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弧菌产生的溶血毒素,主要的溶血毒素有耐热性溶血毒素(TDH)和TDH相关的溶血毒素(TRH),此外,副溶血弧菌还可产生不耐热溶血毒素(TLH)。本实验采用TLH、TDH基因作为副溶血弧菌的靶序列,拟采用Taqman探针技术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弧菌是引起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菌,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弧菌产生的溶血毒素,主要的溶血毒素有耐热性溶血毒素(TDH)和TDH相关的溶血毒素(TRH),此外,副溶血弧菌还可产生不耐热溶血毒素(TLH)。本实验采用TLH、TDH基因作为副溶血弧菌的靶序列,拟采用Taqman探针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998-2007年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肠道门诊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0年期间共有副溶血弧菌感染患者2 247例,患者例数近年来略有减少趋势,以5~10月间多见,6~9月为高峰期,临床表现多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结论:了解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有助于更好的治疗该类感染.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20bp的寡核苷酸探针,应用克隆杂交技术对30株包括各种神奈川现象(KP)反应和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弧菌作了杂交试验,特异性试验,发现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该探针能够有效地将(KP)阳性副溶血弧菌同KP弱阳性或阴性副溶血弧菌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建立一种快速方便的检测副溶血弧菌大流行菌群及其毒力基因的方法。方法 结合副溶血弧菌大流行菌群的群特异鉴定方法GS-PCR,与副溶血弧菌致病相关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并优化多重PCR检测方法。用已知的大流行菌株和非大流行临床分离株,对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等性能的评价。并对224株食品分离株和3株临床分离株副溶血弧菌进行了再鉴定。结果 副溶血弧菌大流行菌群有群特异PCR标识基因和tdh扩增条带。而其他细菌扩增结果呈阴性。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5 CFU/ml。对实验室保存的224株食品分离株和3株临床分离株进行再鉴定表明,其中5株为副溶血弧菌大流行菌群,其中3株为tdh阳性、trh阴性,2株tdh、trh均阴性。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为副溶血弧菌大流行菌群及其毒力基因的快速大规模检测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日本1996~1998年的副溶血弧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严华 《疾病监测》2000,15(10):396-398
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后 ,从 1994年起又有所增加。日本有关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资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分别收集的 :(1)根据食品卫生法 (健康福利部食品卫生科食物中毒事件所进行的统计 )所进行的强制性通报资料 ;(2 )食物中毒暴发时县市卫生机构和保健中心对病例的检验报告。以下是根据上述资料收集方法后 ,对全日本三年来发病情况所进行的综述。食物中毒的统计资料 :1996年日本共暴发了 12 17次食物中毒 ,病例数达 4 6 32 7例 ,其中在 10 4 7次 (占 86 % )事件中病原清楚 ,涉及病例 4 130 0例 (占89% )。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一起副溶血性弧菌(VP)集中感染事件的菌株特征,明确该起感染事件的性质。方法 在2017年9月,广西某乡镇发生一起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现场采集13例患者肛拭子,分离到10株VP,利用O和K诊断血清对分离株进行玻片凝集实验分型,采用TaqMan水解探针荧光PCR检测分离株毒力相关tlh、tdh、trh和ORF8基因,并分别用Not Ⅰ和Sfi Ⅰ两种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导入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0株VP有5种血清型,6株为O3∶K6,其余4株血清型分别为O4∶K8、O1∶KUT、O2∶KUT和O10∶K19。所有菌株tlh基因均呈阳性,而trh基因呈阴性;6株O3∶K6血清型菌株和1株O4∶K8血清型菌株tdh基因均呈阳性;其余3株tdh基因呈阴性。经Bionumerics 6.6软件聚类分析,Not Ⅰ和Sfi Ⅰ酶切PFGE有8种型别,同为O3∶K6血清型的6株菌可分为4种型别。综合以上3个指标进行分析,该事件分离的10株菌中仅2株菌完全相同。结论 该起集中暴发事件由多种血清、不同PFGE型别的致病和非致病性VP多菌型共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SNP的分型方案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分型方案用于我国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的能力,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方法 选取我国分离的56株副溶血弧菌,使用6个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的MLVA方案和基于全基因组序列SNP的方案对这些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通...  相似文献   

13.
陈美玲  逄波 《疾病监测》2018,33(5):370-375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疾病致病菌,其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水产养殖业和临床上抗生素使用不规范,会直接导致或加剧副溶血弧菌耐药。一方面,耐药菌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临床治疗副溶血弧菌感染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耐药菌中的可移动遗传元件可以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从而产生更大的威胁。本文主要概述了副溶血弧菌的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及相应的耐药检测方法,为副溶血弧菌耐药产生、传播及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群  李哲  赵林  王紫鉴  赵宏群  阚飙  逄波 《疾病监测》2020,35(6):513-517
目的利用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免疫原理及Cas12a酶的特点构建一种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VP)的方法,实现对病原菌准确快速的检测和识别。方法本研究通过制备纯化Cas12a蛋白,筛选构建VP的gRNA,建立CRISPR-VP荧光检测系统,根据最终荧光扩增曲线判定CRISPR-VP检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在CRISPR-VP检测方法中只在VP的序列存在时才会产生明显的荧光信号。结论本实验初步建立了基于CRISPR/Cas蛋白的VP的检测方法,为后续简易检测试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腹泻暴发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报告的2例聚集性腹泻暴发事件的样品,针对样品进行多重荧光PCR检测;同时,应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序,基于测序数据分析暴发事件的病原体.结果 案例1采用多重荧光PCR检测,仅检测到副溶血弧菌;而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除检测到副溶血弧菌外,还...  相似文献   

16.
赵林  陈美玲  卢昕  李杰  赵宏群  阚飙  逢波 《疾病监测》2019,34(6):495-500
目的建立适合中国分离的副溶血弧菌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方法以我国不同来源的420株副溶血弧菌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的12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使用PCR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对不同位点及其组合的分型能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副溶血弧菌的12个VNTR位点中,VPTR7的扩增率比较低(71.90%),VP1-17不具备多态性(Nei值=0.00),VP2-07的稳定性差;6个位点的组合(VP1-10、VPTR1、VPTR3、VPTR5、VPTR6、VPTR8)分型方案可将420株副溶血弧菌分为311个MLVA型,并可区分相同的ST型菌株。结论6个位点的MLVA分型方案经济性和区分度最优,建立了适合中国分离副溶血弧菌的MLVA分型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是指利用目标序列捕获技术将基因组的全部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对发现疾病相关的低频和罕见突变有较高的灵敏性。而2型糖尿病是以进行性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其中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在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基因及其编码变异筛选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广东省江门市2017年某公司发生的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型别、耐药表型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到的1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抗生素敏感性检测,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GS-PCR和orf8基因的PCR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15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为O3:K6型;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所有菌株均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为tdh+trh-型菌株,并且携带GS-PCR和orf8基因;14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食物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SfiⅠ)酶切后的PFGE指纹图谱高度相似,仅存在2条带的差异。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O3:K6型副溶血弧菌,携带tdh、GS-PCR和orf8基因,具有共同的耐药表型和遗传特征,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克隆群的副溶血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9.
陈美玲  卢昕  赵林  李杰  阚飙  逄波 《疾病监测》2018,33(5):365-369
目的 对分离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77株O3:K6血清型副溶血弧菌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及其耐药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2-2016年分离自上海市、深圳市、江苏省、浙江省的77株O3:K6型副溶血弧菌tdh和trh基因进行PCR扩增检测,并用K-B纸片法检测菌株对15种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 77株O3:K6型副溶血弧菌tdh和trh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94.81%和1.30%。受试菌株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异恶唑、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7.79%、18.18%、31.17%、49.35%、54.55%,其中对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和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4.42%、36.36%、32.47%;对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奇霉素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6.10%、87.01%、81.82%、97.40%、93.51%;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萘啶酸、多西环素、氯霉素均敏感。本研究中共分离到11株多药耐药菌株,全部为致病株,多药耐药率高达14.29%。结论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离的77株O3:K6型副溶血弧菌tdh携带率较高,trh携带率较低;对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差,对其他临床常用抗生素比较敏感,同时存在多药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起由副溶血弧菌(VP)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China PIN)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8月北京市顺义区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可疑食品、环境和病例样本48份,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的VP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获得的指纹图谱通过致病菌识别网进行比对分析。结果3起暴发事件中,共从12份病例样本和3份可疑食品样本中分离出15株O3:K6血清型VP,其种特异性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toxR+/tdh+/trh-,根据PFGE指纹图谱可以将15株VP分成2个簇,每个簇中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100%。 2个指纹图谱簇之间的相似度为93.94%;且与2014 — 2017年本地区China PIN分子分型数据库中分离自腹泻病例的VP菌株带型不成簇。结论VP引起的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共同的传染源导致,China PIN在食源性疾病暴发识别、溯源和关联性分析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