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以达到良好治疗目的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1997 年7月至2008年7月实施的156 例肝移植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 156 例肝移植患者,有14例发生真菌感染,占9.0%;死亡7例,占50.0%.其中白色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2例,曲霉菌8例,毛霉菌1例.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8 /14,57.1%),血液(5/14,35.7%)和腹腔(1/14,7.1%),泌尿系统少见(0/14,0%).氟康唑治疗有效者占23.1%,伊曲康唑治疗有效者占7.7%,卡泊芬净治疗有效者7.7%,总有效率为53.8%.结论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依据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可早期诊断真菌感染,及时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卡泊芬净等药物早期治疗是治愈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的临床资料。24例受者胆管结石确诊主要依据T管造影、MRCP或ERCP。确诊胆管结石受者均采用ERCP下行球囊扩张联合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采用地西泮镇静,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结石类型、狭窄情况、ERCP治疗情况及其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ERCP治疗前后受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ALT和AST水平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4例受者中胆总管结石20例(包括单纯胆总管结石1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4例。肝移植至并发胆管结石平均间隔时间(604±215)d。19例发生在术后12~66个月,余5例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11例胆总管结石受者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胆总管置入内支架引流治疗,治疗有效。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受者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胆总管置入内支架+鼻胆管引流治疗,其中8例治疗有效;1例因重度胆管狭窄,反复内镜取石不能取尽,继发感染再次行肝移植。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受者均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左、右肝管置入内支架+鼻胆管引流治疗,治疗有效。受者内镜治疗后血清TBil、ALP和GGT分别为31、179和247 mmol/L,均低于内镜治疗前水平(43、273和38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042、0.001、0.004,P均<0.05)。截至2017年12月,24例受者随访时间为1~2年,4例因原发性肝癌复发分别于肝移植术后9、5、34、25个月死亡,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于肝移植术后34个月死亡,1例因重度胆管狭窄行二次肝移植并于2014年4月因肝脓肿继发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因感染性休克于肝移植术后33个月死亡,其余17例随访期间未见结石再发。 结论内镜下行球囊扩张联合塑料支架置入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作为目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梗阻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228例肝移植术后胆道梗阻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的护理配合,提出掌握关键部位的配合方法和技巧,如导丝通过狭窄段、狭窄段的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内支架置入术的配合,可顺利完成内镜操作过程,提高内镜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例肝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原发病、免疫状态、感染真菌的种类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结果20例患者念珠菌感染17例,死亡2例,曲霉菌感染3例,死亡2例。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率70%,伏立康唑、卡泊芬净治疗有效率100%。结论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高发,以危重患者为主要目标人群,发生早,病情重。诊断分三级,达到临床诊断即应及早治疗。治疗以伏立康唑为首选,严重感染者联合应用卡泊芬净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肝移植术后感染是一个重要而且比较难处理的问题,特别是真菌感染。近年来,不仅在移植术后患者,而且在非免疫缺陷患者中真菌的感染率都在逐年增高,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口增多,肿瘤放、化疗和透析患者增加,特别是抗细菌药物的发展和过度使用。在感染的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比例下降,而难治的真菌如曲霉菌、非白色念珠菌等比例升高。文献报告肝移植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30%~40%之间。国外肝移植患者术后2周至1个月开始出现真菌感染,在我国真菌感染发生时间较早,这与我们的患者移植前病情较重和环境清洁度较低有关。术前有细菌感染而使用广谱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的真菌感染的类型、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216例原位肝移植病人送检的不同标本(包括痰、分泌物、胸水、腹水、血液等)的真菌检出情况、真菌种类并简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16例移植病人共检出真菌112株,常见检出部位为呼吸道标本,其次为切口分泌物及静脉导管,呼吸道标本及导管以念珠菌为主,切口分泌物以曲霉菌及毛霉菌为主.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及时送检痰等标本;密切注意切口组织变化,保持与检验科的经常性联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经内镜诊治的55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的患者共行内镜治疗98例次,治疗成功46例(83.6%),其中单纯胆瘘11例,胆管狭窄合并胆瘘4例,单纯胆管狭窄21例,胆管狭窄伴结石12例,单纯胆管结石3例,胆管扭曲2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针对不同的胆道并发症,采取了胆管扩张、鼻胆管引流、乳头切开取石、胆道支架置放等不同的治疗方式,发生内镜相关并发症13例次(13.3%)。结论内镜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该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良性肝病和早期肝胆系肿瘤的有效措施。现将我院112例肝移植,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二次胆道大出血一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男性,5 9岁。因“慢性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于2 0 0 3年3月2 8日入院,既往有12年乙肝病病史。体查: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腹膨隆,肝剑下3cm可及,肝区叩击痛存,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腹部B超:脾大、腹水,门静脉增宽。腹部CT :肝体积明显缩小、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表面欠光滑、右肝后叶见一低密度区,大小约3cm×2cm呈不规则强化,脾大,中量腹水。胸片:双侧胸腔积液,胸穿抽出血性胸水。肝功能分级:Child pugh为C级、UNOS分级为Ⅱ级。诊断:(1)慢性重型肝炎晚期;(2 )肝功能衰竭;(3)肝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断和内镜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合并胆道并发症行ERCP资料,通过ERCP发现10种胆道并发症,发生部位包括移植肝、吻合口和受体胆管、十二指肠乳头等,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为胆管、吻合口狭窄(102/139,73.4%),胆管炎(94/139,67.6%),胆总管和肝内胆管胆泥、胆结石形成(75/139,54.0%),十二指肠乳头功能紊乱(20/139,14.4%),胆漏(17/139,12.2%),T管相关的并发症(4/139,2.9%)等。少见的有十二指肠乳头狭窄(1/139,0.7%),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2/139,1.4%),胆道出血(3/139,2.2%),胆管过长、扭曲(4/139,2.9%)等。治疗方法:EST(112/139,80.6%),扩张管和气囊扩张器扩张(157/250,62.8%),塑料内支架(139/250,55.6%),鼻胆管引流、冲洗(87/250,34.8%),取石(27/250,10.8%)等。结果 本组139例共行250次ERCP,插管成功率达99.2%(248/250),总治愈率达70.5%(98/139),好转率为18.7%(26/139),总有效率为89.2%(124/139),中转手术9例(9/139,6.5%),无效4例(4/139,2.9%),放弃或失访2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胆道感染37例,ENBD管滑脱26例,胆泥、胆结石形成18例。结论 内镜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内窥镜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移植术后的胆结石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反复胆系感染、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纤维胆道镜观察,同时采取等离子碎石技术、网篮取石、异物钳取石。结果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胆管的愈合及胆管血运情况,同时可以成功取石。结论肝移植术后T管的留置和纤胆镜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真菌感染的菌群变化特点和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4—2005年485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药敏结果。结果485例病人中79例出现术后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为16.3%,共分离出菌株88株,其中念珠菌71株(白色念珠菌35株,非白色念珠菌36株),曲霉菌17株,在菌群分布上2004年和2005年差异有显著性(P〈0.05)。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2005年(60.0%)较2004年(33.3%)明显上升(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的比例逐渐上升,临床上应根据分离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改进供肝处理方法减少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供肝处理方法,以减少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方法供肝处理进行如下改进:(1)肝门游离仅达胃十二指肠动脉下缘,不游离其上方的肝蒂结构;(2)修整供肝时暂不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本身的断端;(3)修整供肝时暂不切除胆囊,待供肝植入、肝动脉重建后切除。共行99例肝移植,患者的原发病,58%为良性肝病,42%为肝癌。供肝热缺血和冷缺血时间分别控制在5min和16h以内。胆道重建方式均为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其中5例放置T管。观察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例(4%,4/99)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10d发现胆道吻合口漏;1例术后5个月胆道内有胆树形成;1例为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为左肝管狭窄。改进前的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1.6%(5/43)。结论通过改进供肝的处理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供肝胆道血液供应,显著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43例次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总结为175位患者所施行的180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导致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29例患者出现43例次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29/175)。其中念珠菌占98%(42/43),曲霉菌2%(1/43)。发病中位时间为术后26d(3~96d)。常见感染部位依次是肺部37%(16/43),肠管19%(8/43)和血液16%(7/43)。26例患者接受氟康唑治疗,感染严重的8例患者改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治疗。病死率45%(13/29),直接与真菌感染有关的病死率为4.0%(7/175)。全胃肠外营养时间较长、抗生素治疗超过3周或出现肝动脉并发症的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 真菌感染是影响肝移植生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别是肺部和念珠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愈的关键,严重的真菌感染应及时给予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诊断及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阻塞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阻塞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T管造影证实为肝内胆管阻塞伴狭窄,经T管途径扩张窦道并行胆道镜,再于X线透视下放管支撑。结果29例疗效满意;8例得到控制;3例效果较差,接受了再次移植。结论胆道镜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阻塞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病因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4月间291例次原位肝移植后发生ITB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1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TBL 20例(6.9%)。术后发生ITBL的高危因素为:原发病为重型乙型肝炎、供受者ABO血型不符、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2h和术后肝动脉病变。其发生率分别为12.5%(9/71)、20.0%(2/10)、11.1%(9/81)和60%(3/5)。采用药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介入、胆道外科手术及再次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80.0%(16/20)、治愈率为50.0%(10/20),与ITBL相关的病死率为10.0%(2/20),与ITBL相关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率为20.0%(4/20)。结论针对ITBL的高危因素进行相应处理是预防ITBL的有效措施。胆道造影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诊断ITBL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变程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ITBL,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附43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0LT)术后胆管狭窄(BS)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们例OLT术后BS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们例B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T管的胆管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肝动脉内支架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们例BS总治愈率为48.8%(21/43),好转率为30.2%(13/43),总有效率为79.0%(34/43)。41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34.1%(14/41),好转率为31.7%(13/41),总有效率为65.8%(27/41)。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及肝内外混舍型BS的总治愈率分别为100%(5/5)、64.3%(9/14)、50.O%(1/2)及28.6%(6/21),其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80.0%(4/5)、64.3%(9/14)、50.0%(1/2)及0。12例BS行再次肝移植术的治愈率为50.0%(6/12)。结论目前OLT术后BS总体疗效尚不理想。BS介入治疗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型疗效最好,肝外型和肝内型次之,肝内外混舍型疗效最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难治性BS的有效方法,但要选择好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8.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利用胆道内镜技术,对1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的胆管狭窄进行了诊断和分析;采取球囊扩张后支撑管支撑狭窄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胆道造影和内镜综合诊断胆管吻合口狭窄13例(92.86%,其中1例是结石导致的狭窄假象);非吻合口狭窄1例(进行了2次肝移植)。通过胆道造影明确诊断的4例吻合口狭窄中,1例采取球囊扩张1次治愈,2例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取石+鼻胆引流术后仍然发生胆系感染和黄疸而行手术以及纤维胆道镜治疗,1例2次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死亡。通过T型管造影,1例发现条状负影,无狭窄,纤维胆道镜观察胆管吻合口愈合佳,黏膜移行良好;2例肝内显影差或不显影而呈胆管消失改变,纤维胆道镜取净结石后,扩张吻合口的狭窄后用支撑管分别支撑3、4个月时狭窄消失,黏膜移行良好,拔管治愈;8例肝内外胆管显影模糊,肝外和肝内Ⅰ、Ⅱ级胆管有条索状、柱状、树枝状负影和非吻合性狭窄征象,纤维胆道镜观察取净结石后观察吻合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充血水肿,扩张支撑平均2.5个月后,镜下观察狭窄消失,黏膜移行佳;1例造影提示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内镜观察未发现结石,支撑2个月后拔管治愈。结论应用胆道内镜诊断胆管狭窄直观可靠。胆道狭窄扩张支撑后拔管的标准为:T型管造影通畅无狭窄,内镜观察狭窄环消失,吻合口处黏膜移行。通过内镜技术治疗胆管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和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7例终末期肝病(包括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原位肝移植,供肝除1例仅经门静脉灌注外,其余均经动脉及门静脉双重灌注。胆道重建采用胆道端端吻合6例,胆肠吻合1例。结果:3例出现胆道并发症,术后2w,发现1例T管周围胆漏,经放开T管后治愈;术后12d,1例出现胆漏,再次手术发现胆管从吻合口穿出,第2次术后腹腔感染一度控制,术后49d再次高热,术后52d死亡,尸检发现胆管坏死,胆漏,1例术后3d发生胆漏,昆充分引流治愈,术后4个月发现有胆泥,经口服溶石药等治疗,症状消失。结论:对供者动脉充分灌注,胆道充分冲洗,尽量减少对供者胆管血供的损害是预防胆道并发症的关键,而术后胆道并发症多经非手术或微创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