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严红  靳立军 《循证医学》2007,7(6):329-334
过去的30年在北美,尽管治疗指南强调将强化的药物治疗、危险因素的降低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即最佳药物治疗)作为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将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方法还是成为普遍现象。PCI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在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没显示出相似的益处。  相似文献   

2.
臧豹  李颖则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0):951-952,F0003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20多年的随访,良好的长期疗效已经被证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改变了冠心病的治疗格局,在世界范围内PCI已经超越CABG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降低了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克服了对PCI使用的限制。药物支架的广泛使用,可能影响CABG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如何改进和提高冠脉搭桥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靳立军  王敏 《循证医学》2007,7(6):324-324
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美国学者Boden等的COURAGE研究,作者从1999年至2004年共入选228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49例随机分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接受PCI和优化药物治疗,另1138例入选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组。结果显示两组在一级终点、二级终点方面没有差异,即PCI组并没有减少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 2009年,根据对随机临床试验中的个体患者数据的汇总进行分析,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CABG)两者的优劣,显示生存利益支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在过去的10年里,PCI和CABG技术在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和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方面,都发生了进步。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治疗大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优势已得到充分证明。近来的分析显示:采用PCI与药物两种方案治疗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在长期死亡率或心肌梗死(MI)方面,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6.
许春平  曾波  陆建建  林松 《广西医学》2006,28(10):1546-1547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E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ACS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施行急诊或择期PCI,13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治疗,补救性PCI治疗4例STEMI,延迟性PCI治疗11例STEMI,择期PCI治疗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A/NSTEMI)。结果PCI操作成功率100%,随访1~3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无血小板减少症,无再次心肌梗死、心衰和猝死。结论直接PCI扩大了治疗刚、EMI的适应证,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可提高高危患者生存率。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STEMI患者的延迟性PCI和UA/NSTEMI患者的择期PCI对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逐步走向成熟,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发展到支架置入术,使PCI更为安全、有效;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则明显减少了裸金属支架(BMS)置入后的再狭窄,减少了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术。在PCI发展的同时,冠状动脉外科技术也不断改进,心脏不停跳而不需体外循环(off—pump)的搭桥手术,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吸烟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DES-PCI)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 年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6 年7 月至2008 年4 月间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206 例吸烟的三支病变患者,分为PCI组(108 例)和CABG组(98 例),观察术后2 年2 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PCI 组与CABG组2 年MACCE 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12.2%, P>0.05),PCI 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0%, P<0.05)。2 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8.2%, P>0.05),其中年龄与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预后的( P<0.05)。结论吸烟的三支病变患者行DES鄄PCI 进行血运重建治疗与行CABG治疗在2 年内疗效相当,年龄与左室射血分数为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治疗,但是PCI后血管再狭窄(restenosis,RS)严重影响了PCI的远期疗效。目前认为PCI后发生Rs可能与局部或全身的炎症、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转化、迁移、增殖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和沉积、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和新生内膜的形成等有关。本文对近年来应用药物防治R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0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112例患者置入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观察组),128例患者置入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对照组),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疗效及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60±65)d。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死亡、靶病变重建、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后近期疗效与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相当,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郭忠玉  黄进 《当代医学》2010,16(30):17-19
目的评价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急性左心室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心功能的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左心室AMI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非随机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29例,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32例,普通药物治疗组17例。分别监测AMI后30天、90天、18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diameter 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急诊PCI组及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30天、90天和180天LVDED、LVDSD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VEF明显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急诊PCI与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各个时点比较LVDED、LVDSD、LVEF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诊PCI、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均可以抑制中晚期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且明显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及云南省内部分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为PCI组,另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6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左主干病变患者为CABG组.观察PCI组及CAB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脑血管事件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基本相近.PCI组有5例(16.7%)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而CABG组8例(50.0%)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P=0.04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CI组中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占绝对优势(97.0%),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两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与非ACS远期疗效比较在心绞痛复发率(29.4%VS0.0%,P〈0.05)及MACE发生率(41.2%VS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经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疗效与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比较PCI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2)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率及MACE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片对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0例冠脉动脉药物支架术后1年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在服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丹参片6个月,随访两组的临床终点事件。[结果]术后再梗率、PCI术、CABG术、心源性疾病住院率、术后脑中风中,两组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然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自觉疗效(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心绞痛分级(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片对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患者有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无症状缺血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研究PCI较药物治疗是否能改善MI后无症状缺血患者的长期预后。 设计、背景及参试者:于1991年5月2日至1997年2月25日在瑞士3所公立医院的201例患者中开展随机、非盲、对照试验(即“瑞士国际无症状缺血研究Ⅱ[SWISSⅡ]”)。患者均新发MI,经负荷显像证实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以及1、2支冠状动脉病变。随访至2006年5月23日。 干预:PCI完全血运重建96例,强化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105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斯匹林(100mg/d)及一种他汀类药物。 主要观测指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和/或因症状再次行血运重建)的存活率。次要指标包括随访期间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和静息时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在平均(标准差)10.2(2.6)年的随访中,PCI组27例、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组67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相对危险度,0.33;95%可信区间,0.20~0.55;P〈0.001),每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数绝对减少6.3%(95%可信区间,3.7%-8.9%;P〈0.001)。PCI组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11.6%,低于药物治疗组(28.9%;P=0.03),用药亦较少。左心室射血分数在PCI组得以保持(基线时为53.9%[9.9%],随访期间为55.6%[8.1%]),而在药物治疗组则显著下降(基线时为59.7%[11.8%],随访期间为48.8%[7.9%])(P〈0.001)。 结论:在经负荷显像证实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且有1、2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新发MI患者中,与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比较,PCI可降低其远期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傅国胜  朱军慧 《浙江医学》2010,32(11):1585-1587,159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中较为重要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极大地推进了PCI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现就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闭塞患者原位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CABG术后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和移植桥血管造影,对其中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闭塞的8例患者原位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结果28例均完成了冠状动脉和移植桥血管造影,移植血管共83支。其中8例有明显缺血症状,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完全闭塞,共闭塞16支,其中左内乳(LIMA)闭塞1支,大隐静脉桥闭塞15支,对这8例患者的原发冠状动脉血管进行了介入治疗,共对15处靶血管病变(为B2及c型病变)进行PCI,成功率86.7%,均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术中血管出现慢血流3例,无复流1例,2处原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未开通。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64个月,心绞痛复发l例,再次行PCI成功。术后22个月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结论对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原位冠状动脉行PCI治疗成功率、有效性、安全性均较高。原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作为CABG术后移植桥血管病变再发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李伟  马洪明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05-1805
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初期治疗方案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同时进行强化药物治疗以及对生活方式的干预,是否比单独进行药物治疗能更好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尚不清楚。为此,由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和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合作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即血管再通和强效药物治疗临床结果评估(COURAGE),结果表明在稳定型冠心病中,  相似文献   

19.
王宏娟 《中外医疗》2014,(14):107-108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介入方式和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8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其中斑块符合超过60%或最小管腔面积低于4 mm^2的非主干病变患者临床期间给予常规药物或PCI治疗(观察组,84例),斑块符合低于60%或最小管腔面积高于4 mm^2的非主干病变患者行药物治疗(对照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历时0.5-1年的随访,平均时间(8.02±2.17)个月,经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心绞痛及PCI二次治疗的发生率为7.1%,对照组为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应的技术指导下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或PCI治疗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董守仁 《中原医刊》2011,(15):71-7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延迟冠状动脉介入(PC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3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治疗组、延迟PCI治疗组、静脉溶栓组。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超声心动图。结果①平均住院时间延迟PCI组较非PCI组短(P〈0.05),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延迟PCI组较非PCI组少(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延迟PCI组与直接P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住院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显示延迟PCI组较静脉溶栓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但较直接PCI差。结论延迟PCI可取得与直接PCI治疗组相仿的效果,可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改善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