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的近期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心病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实验组,n=75)术前、术后的心功能情况、EF值变化以及随访期内的冠心病死亡率、自主症状改善率和无症状生存率,并与未手术组(对照组,n=100)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全部存活患者,术后自主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级别(NYHA分级)及EF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年的随访期内,两组同期因冠心病病死率实验组低,无症状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也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手段,对己有明显症状或己出现并发症的冠心病毒者,早期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记录。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对于其他治疗手段(如PTCA)失败或出现紧急并发症者,CABG术成为改善心肌血运,挽救急者生命的惟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洛阳东方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8例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冠脉血运重建手术方式将其分为PCI组和CABG组,PCI组(38例)接受PCI手术治疗,CABG组(4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76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冠心病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ICU观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疾病的疗效确切,目前应用较为广泛.PCI后部分患者出现冠状动脉血流减慢或停止的情况,增加了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影响了治疗预后.目前,PCI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最为常见,其疗效确切,但存在出血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对比评价冠心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加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5月—2011年2月诊治的36例冠心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组1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加药物治疗组17例,对两组患者出院后心功能改善、再住院及死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行PCI术+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改善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上疗效相当,故对于冠心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常规不建议行PCI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结果 140例患者治疗成功138例,成功率为98.6%;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2例,病死率为1.4%.结论 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3年7月~2013年12月的16例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16例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中16例患者均在术前常规放置IABP,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结果急性心梗10例,其中伴心源性休克5例,PCI失败5例;顽固性心绞痛3例;陈旧性心梗合并室壁瘤2例;陈旧性心梗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16例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早期死亡2例,术后低心排4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1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对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采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时,要提高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成功率,应充分重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患者合并症处理、术中要强化患者心肌保护,并选择适合患者的血管移植材料及术后心功能维护,这样才能提高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价值进行客观评定的基础上,研究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水平的方法。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11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验组),本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同期选择11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对照组)进行对照,本组接受溶栓治疗,对2组入选病人的临床效果进行客观对比,同时评定其左心射血分数、住院时长、不良症状、血管再通几率等指标。结果:完成治疗后,实验组入选病人左心射血分数、住院时长、血管再通几率等方面都比对照组更有优势,2组对比后发现有差距(P0.05)。结论: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显著疗效,可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发症需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术5例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在常温不停跳或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治疗,出院后以患者死亡为随访终点。结果:左前降支病变4例,左回旋支1例。PCI术中出现冠状动脉穿孔2例,冠状动脉夹层2例,冠状动脉急性闭塞1例。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70±58)个月。术后第1天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7天恢复。心力衰竭1例,术后9个月经住院积极纠正心力衰竭,目前心功能Ⅱ级。结论: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并发症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使用氯吡格雷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对维、汉两民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0月~2005年4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而住院行PCI术的维、汉两民族患者共50例,分为A组(维吾尔族)和B组(汉族),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监测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出血事件的发生,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均发生1例出血(A组脑出血1例,B组消化道出血1例),出血事件无显著性差异(1 vs 1,P〉0.05),出、凝血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维、汉民两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6个月)用氯吡格雷治疗有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高危冠心痛[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评分大于或等于6分]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该中心接受OPCABG治疗的73例高危冠心痛患者(高危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78例中低危患者(SinoSCORE评分小于6分,中低危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中低危组相比,高危组的乳内动脉使用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增加(P<0.05).术后69例随访(18.3±8.6)个月,2例死亡.18例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11支乳内动脉桥通畅(11/11),38支大隐静脉桥通畅(38/43).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行PCI治疗,其余患者无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OPCABG是一种相对微创且安全的手术方式,通过强化围术期处理,可以降低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手术风险,并能取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术期抗凝干预对老年伴高危因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术前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非抗凝治疗的老年伴高危因素冠心病患者各50例,分别设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接受CABG治疗,试验组术前低分子肝素2 000 U/次、2次/d皮下注射,术前12 h停用,对照组则不进行抗凝干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48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末次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增加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术中失血量,且相比非抗凝干预,未能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及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2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行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与无低体温组,统计患者相关资料,分析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14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43.06%(62/144);年龄≥70岁、有不良心理状态、暴露面积过大、手术室室温<24℃、液体输入量≥2 500 mL、麻醉时间≥90 min、液体温度<37.3℃、术中失血量≥400 mL、手术时间≥3 h均为老年冠心病患者CABG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复合保温措施为术中低体温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CABG术中发生低体温与年龄、心理状态、暴露面积、手术室室温、液体输入量、麻醉时间、液体温度、失血量、手术时间、有无复合保温措施有关,护理人员可根据上述因素制定保温干预策略,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药物治疗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区别,以及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从冠状动脉造
影患者中选取PCI的CHD患者160例(PCI组),药物治疗的CHD患者160例(药物治疗组)。采用健康调查表SF-36(Shortform-
36 Health Survey)和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eatt 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简易智能精神
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当天收集患者的一
般资料。治疗后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3个月和6个月通知门诊复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309份。PCI组和药物治疗
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比治疗前高(均P<0.05)。PCI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这4个维度的SF-36评分均比
药物治疗组高(均P<0.05)。术后6个月PCI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这2个维度的SAQ评分均比药物治疗组
高(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的认知功能差异亦无统计学意
义(P>0.05)。PCI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智能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关系(分别r=0.207,0.182,0.184,
0.176,均P<0.05),药物治疗组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无相关关系。结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
改善,但PCI组改善更明显。PCI和药物治疗均未出现认知功能下降,且两组间无差异。PCI组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呈
正相关关系,药物治疗组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术后早期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 选取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各30例,记录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5、10d的血小板数量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结果 在术后常规阿司匹林治疗下,两组术后早期血小板数量短暂下降后大幅上升,显著超过术前水平(P<0.01);CCABG组的变化更明显.两组PAG均有所升高(P<0.05),术后第10天OPCAB组基本恢复,而CCABG组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阿司匹林对CABG术后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行PCI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分数(LVS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和心绞痛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高于对照组的74.29%(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SF、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和心绞痛复发率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胡盛寿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7,22(13):13-15
自20世纪初开始,人们就为冠心病治疗不懈努力,从最早的颈交感神经节切除,甲状腺切除,到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外科微创心肌血运重建,到如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植入药物缓释支架,尽管方式众多,但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追求更加安全、更加有效和更小的创伤。“药物支架时代”的出现,是符合临床医学规律的。但是,就现阶段而言,还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药物缓释支架。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应当科学、客观地看待学科竞争与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判断“药物支架时代”的冠心病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