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此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我们导师运用竹叶石膏汤治疗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3.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4.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是《伤寒论》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差后病治疗用药方面,更具特色。1 新差体虚,以缓治为主疾病初愈,体质虚弱,功能低下,余邪尚存。此时用药,若峻攻或骤补,必犯虚虚实实之戒。故仲景明查病机,以缓治图效。如第386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为大病之后,脾胃阳虚,运化失权,水湿上聚致多涎喜唾,久不停止。而扶脾阳,摄津液,调升降,化痰饮,决非一朝可解  相似文献   

5.
<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乃张仲景《伤寒论》条文排序之最后一篇。全篇从392条开始至398条仅有条文7条,但却通过对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的精辟论述,突出了病后慎养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复发的康复、保健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差后劳复"病名首见于《伤寒论》,随着中医学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后世根据不同的"劳"、不同疾病愈后的劳复及不同病机的劳复产生诸多劳复病名,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整理,辨析各病名内涵和区别,希为临证辨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清浆水首见于《伤寒论·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篇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鼓汤主之…….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思仲景方中,有用甘澜水煮药者,有用清酒煮药者,而独用清浆水煮药以治疗大病初愈又劳复者,必有其妙用.究竟何谓清浆水,仲景书中未作交待.后人吴仪洛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  相似文献   

8.
牡蛎泽泻散治疗癌性胸水杨树明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152)主题词牡蛎泽泻散/治疗应用,胸膜积液/中医药疗法牡蛎泽泻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由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组成,笔者用来治疗癌性胸水...  相似文献   

9.
牡蛎泽泻散首出《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方中药物组成独具巧思,是仲景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上尤其注重通过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治疗慢性肾病出现的顽固性水肿。通过剖析牡蛎泽泻散的用药配伍,结合现代临床常见的慢性肾病对牡蛎泽泻散的临床疗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中医药在养老养生领域的独特优势已逐渐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巨量的中医方剂系列中筛选出一些成方,方便有效地在养老养生中发挥作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附子理中丸就是其中一条应该重点关注、研究和运用的成方。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方,或曰是理中丸与四逆汤的合方。理中丸出自《伤寒论》,见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86条、第396条,其中在第396条的  相似文献   

11.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0,25(8):1334-1335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  相似文献   

12.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文辞古奥,意义精深,千余年来中外研用不衰。其在六经病及霍乱之后,特立“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病治篇”,提示人们对伤寒病后的调理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伤寒不仅是严重的流行性疾病,它在恢复期还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将伤寒传染给健康者,被传染者所患病称阴阳易病。按照现代医学对性传播疾病范畴的认识,古代的伤寒阴阳易病属性传播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振萍 《山西中医》2003,19(6):61-61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炙甘草 8味药物组成。小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 5条 :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4 1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 2 3、35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 7条。这 5条原文 ,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 ,后 3条为杂病而立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 ,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现结合临证应用体会探析如下。1 方证探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条谓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  相似文献   

15.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1]1条文解析本方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治。此证由伤寒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所致。由于气津两伤,不能滋养形骸,故见身体消瘦;因中气不足,所以短气不足以息;因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气逆而欲呕吐。如张锡驹《伤寒论直解·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述:"伤寒解后,血气虚少,不能充养肌肉,渗皮肤,  相似文献   

16.
任应秋教授: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伤寒论》是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历代医学家的珍视和研究。由晋唐迄于两宋,研究《伤寒论》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大家。晋代王叔和从脉、证、方、治几个方面着手研究,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等前3篇和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  相似文献   

17.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18.
大青龙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第38条和第39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第27条。这三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此三条有着深刻  相似文献   

19.
<正> “坏病”一词,首见《伤寒论》,原文共有二条:一条见于《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一条见于《辨少阳病脉症并治》篇“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关于“坏病”(或坏症)历代医家,解释不一,观点纷纭。例如,清、喻嘉言曰:“坏病者,已汗、已吐、已下、已温针,病犹不解,治法多端,无一定可拟,故名之坏病也。坏病与过经不解大异,过经不解者,连三阴经俱已传过,故其治但在表里差多差少宜先宜后之间,若坏病则病在三阳,未入于阴,故其治但在阳经。……故必辨其脉证犯何逆,然后得以  相似文献   

20.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笔者在"结胸病是恶性肿瘤的胸腹部转移"这个前提下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是伤寒本证,中是兼证,下是先讲癌症。所以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开始的128条"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之问,到第142条都是论结胸病的。其后第143条—第145条是论热入血室,从病位上予以区分鉴别。第146条的柴胡桂枝汤证是"心下支结,外证未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