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药学刊》2005,23(1):109-109,133
  相似文献   

2.
论痹证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兴华 《北京中医》2007,26(1):30-31
病因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病理变化,以指导治疗。随着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以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痹证是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使机体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以致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灼热,屈伸不利,僵硬及活动受限,甚则关:竹肿大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是常见病,多发病,常累及多个脏器或系统,缠绵难愈,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内经》学说的基础上有许多学者对痹证的发生有不同的认识。笔者现就对其病因病机的自我认识阐述如下,望同道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4.
1病因病机《素问·痹证》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前者指出痹证的病因,后者则为痹证的性质。老年痹证,发病时间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久病入络,久病多虚,临证较典型的行痹、痛痹、着痹少见,...  相似文献   

5.
6.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在反复诊治痹证过程中,发现除运用基本治疗法则外,应注意以下三要、四宜。  相似文献   

7.
痹证营卫论及其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历代医家认识痹证,多崇上说;而有关营卫在痹证发病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则少涉及。现就营卫学说在痹证发病机制中的关系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痹证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新中国建立以来,对痹证的研究日益广泛深入,各地用辨证分型及单方草药、外治等方法治疗痹证之报道甚多,并对病因病机、病理造模、药理药化采取现代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痹证专业委员会已举行六次大型学术交流会,并编写专著,有力地促进痹证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任素华  杨春旭 《新中医》2017,49(5):179-180
<正>产后痹证指孕产后或人流后外邪乘虚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一种病症,该病主要以全身肌肉关节的疼痛、怕冷、怕风、汗出为主要表现。笔者根据历代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阐述,通过辨证论治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1精气新夺宜补虚《傅青主女科》云:"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又《女科切要》:"产后诸疾,先以大补气血,纵有他疾,以末治之。"故妇人产后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是产  相似文献   

11.
痹证必有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雨  薛轶燕  苏励 《陕西中医》2006,27(5):578-579
目的:探讨痹症必有瘀的机理及治疗。方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痹症必有瘀的理论及用药法则。结论:瘀、痛、痹渐进而成;早期即有瘀,瘀在痹前;中晚期瘀滞,导致畸形;病因病机,处处有瘀;游走性疼痛亦是瘀;对瘀用药除注重传统的祛风、散寒、除湿、养阴,清热,补肾等方法外,还应重视“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笔者将心血管疾病伴有痹证证候者命名为"心痹证",并对胸痹与痹证伴发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病因上,感受寒邪,正气不足,劳逸失度,病理产物阻滞为其常见病因;邪盛正衰,气血亏虚,痰浊内生,经脉闭阻为其主要病机。笔者运用自拟方宁心通痹方加减治疗"心痹证",临床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陈纪藩教授治疗痹证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类疾病。陈纪藩教授辨治痹证,根据新痹久痹分阶段治疗,痹证初起,湿热痹者,以四妙散为基础加用姜黄、萆薢、茵陈、宽筋藤、银花藤、七叶莲等,寒湿痹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合方化裁;痹证日久,则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用鸡血藤、黄芪、川芎、白芍、地黄等益气补血之品。  相似文献   

14.
张玉芝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0-1811
痹证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毒热,正邪相持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乃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素问·痹论篇》还  相似文献   

15.
通过痹证与风湿病一、二级病名对比,找出痹证病名存在的问题。以逻辑的要求和推理,分折了痹证病名不规范是病因病机不确切这一更深层次中医理论体系的问题。得出规范痹证病名的方法:继承合理的中医痹证病名;纳入西医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秦昌遇著有《症因脉治》一书,在继承前人治痹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症因脉治》将痹证分为外感痹证与内伤痹证两类,外因为风湿寒热之邪,内因责之情志饮食劳倦,正气内虚、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关键.在遣方用药方面,秦氏于《症因脉治》一书中主张使用风药配伍祛湿药、温阳药以祛除外邪,强调养血行气药、归经药物的使用,同时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静  牛臻洁 《陕西中医》2004,25(6):536-536,552
王素芝主任医师在治疗尪痹时主张中西并用,以中医药为主,病证俱辨,特别对尪痹的中医药治疗独具匠心,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从痹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论治对其源流与发展进行研究考证。探析痹证病名的历史发展沿革,从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痰浊瘀血阻滞3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对不同时期痹证的治法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拓宽思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疑难痹证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振元 《中国针灸》2002,22(1):40-48
谢×× ,女 ,5 0岁 ,农民 ,于 2 0 0 0年 10月 11日就诊。患者呈痛苦病容 ,由其亲属背来门诊。主诉 :左膝关节酸痛 2个月 ,加重 3天。痛如刀割 ,不能下地活动 ,生活无法自理。检查 :左膑骨内上缘处压痛明显 ,可触及皮下结节 8个 ,大如绿豆 ,小的如米粒 ,推之可滑动。即刻采用针刺消结法。取穴 :压痛点、血海、梁丘、犊鼻、膝眼。刺法 :压痛点用 2 6号 2寸毫针 2根 ,用夹持进针法 ,进针后 ,待局部有酸胀感时 ,采用烧山火手法 ,提插数次后 ,将针退至皮下 ,左手固定皮下结节 ,右手持针 ,用平刺法 ,将结节逐次穿过 ,形如串珠 ,然后小幅度捻转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