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浅论痹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兴华 《中医杂志》2007,48(7):666-666
1痹证的病因非独外邪所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深入。《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气所致。自《内经》时代以来,历代医家多遵循《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痹证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其实古代医家也认识到,某些痹证发病…  相似文献   

2.
痹,即痹阻不通之意。痹证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通畅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病因病理痹证主要是由于体虚,卫气衰微,腠理空疏,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1.风寒湿痹:风寒湿邪侵袭体表,或居潮湿之地、冒  相似文献   

3.
顾伯君老中医治疗热痹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热痹属中医痹证范畴是痹证的Ⅱ级病名。它是因感受风热湿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红肿热痛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究其病因可为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由于素体阴虚,热蕴于内,复感外邪,亦可由口鼻而入致痹。笔者观察的热痹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17岁至70岁以上均可罹及。  相似文献   

4.
正邢国献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已20余年,系保定市首届名中医,急诊科主任,学验俱丰,师古不泥古,经方时方,择善而从,对风湿痹证治疗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随诊,受益匪浅,现择其精髓归纳总结于下。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痹证一词源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传统认为其病因有二:1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外邪留滞于关节筋骨,致气血阻痹而发为风寒湿痹,若素体阳气  相似文献   

5.
痹证辨证施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丽琴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94-1095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关节气血不畅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及关节肿大,灼热等症状,以冬春两季和寒冷潮湿地区多见,常因气候变化和遭受风寒湿邪而加重,《素向·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临床上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治痹证选药用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鹏 《河北中医》2004,26(10):761-761
痹证是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的以肢体及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多由外感寒湿,冲风冒雨,汗出入水,睡卧当风,风寒湿邪留于关节经络,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入侵肌表,留连筋骨血脉,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相似文献   

7.
针刺“养老”穴治疗痹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了风寒湿之邪为本病的病因;《灵枢·周痹篇》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指出了周痹的病因是风寒湿邪及其疼痛的特点。本组病例均为风寒偏胜之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学光 《山西中医》2002,18(2):62-63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种原因未明、以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 ,亦可不同程度地累及眼、肺、心血管、肾等多个脏器。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肾痹之范畴。目前 ,西医主要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药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效果不甚理想 ;而中医药治疗AS有一定优势。现将近 10年中医药治疗 AS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痹证总的病机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多数学者认为 ,肾督亏虚 ,肝肾不足 ,加之感受外邪 ,内外合邪是形成该病的病机。陆肇中 [1 ] 认为 ,由于肾虚 ,复感风寒湿邪 ,而后渐见虚、邪…  相似文献   

9.
痹证的辨证及治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湿、类风湿在中医学中统称为“痹证”。痹者闭也,是阻塞不通的意思。以其发病季节与邪客部位以及症状上的不同,分为筋痹、骨痹、肌痹、脉痹、皮痹等五痹。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身体素虚,起居失调,阳气不足,腠理空虚,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感冒、感染、卫阳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偏寒者为风寒湿痹,是因风寒湿邪外袭,凡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居处潮湿,涉水冒雨而罹病者或邪直入肌肉关节筋脉皆可致病。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当感受外邪时,则发病较…  相似文献   

10.
<正> 痹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痹症的发生,由于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所以《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但人体的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如素体阳盛,内蕴化热,也可以成为热痹。痹证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而侵及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的演变过程,故本病日久,除可出现心痹外,又通常存在着肝肾不足的证候,使病情较为顽固难治。  相似文献   

11.
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造成经脉气血不荣,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或累及脏腑为特殊的一类疾病.包含了西医一些风湿病(结缔组织病).兹结合中医临床及现代研究对“痹病必夹湿”作一分析.1 痹病临床常见证与湿证的关系1.1 风寒夹湿 《内经?痹病》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风寒并不是单独致病,而是往往与湿邪相兼为病.风为百病之长,擅行而数变,往往与它邪夹杂为病,最常见的是风以湿邪为载体而留滞人体肌肉经络关节,从而导致风湿痹证;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二者同气相求,易于兼杂为病而成寒湿痹阻.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认为腰痛属于痹证的范畴。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痹阻脉络所致,它的主症是肌肉关节疼痛、肿大、重着,或红肿灼热。其病位主要在肌肉、经络、关节,与肝脾肾关系密切~([1])。《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诸病源候论》对腰痛提出"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曰风济,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素问·痹论》篇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受此影响,后世多从风、寒、湿等论治类风湿。然《素问·痹论》亦提出"痹热"说,清代医者注解为"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初因风寒湿邪郁痹化热,久则化热攻痛"。即使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引发痹证,时间久了,也可能转化成热痹。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痹证的理解也更为深入,逐步认识到湿浊、热毒、瘀血等致病因素在痹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中医科学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痹证范畴,《素问·痹证篇》“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留滞肌肉经络,导致气血闭阻,从而引起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的一类疾病,又指出“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也说明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若早期失治误治,长期不愈,则发展为关节疼痛、肿胀较重,活动受限或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的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其治疗则较困难。其病因、病机可用“虚”、“邪”、“瘀”概…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名老中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符为民教授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对颈、腰椎骨质增生症的治疗独具特色。现将符师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祛风胜湿,以除痹为先《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外感风寒湿邪痹着筋骨络脉,致筋骨受损,络脉瘀阻,临床多表现为畏寒,腰脊疼痛遇风寒尤甚,颈项僵直或疼痛,肩背部酸痛,阴雨天加重;而病程缠绵难愈,则与“湿性粘滞”特点正相符。符师认为,颈、腰椎骨质增生症临床表现与“痹证”极为相似,病因亦多与感受风寒…  相似文献   

16.
痹证之辨治,历代医家多宗《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之说,并有进一步阐发。主要以祛风、利湿、散寒、通络为大法。风多则引注,重在祛风;寒多则掣痛,重在温经散寒;湿多则重着,治当利湿。风寒湿邪客于人体,内传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故治需通络。如外邪直中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成热痹者,宜凉血活血治之。后世医家治痹之发展,如《景岳全书·风痹》重在峻补真阴;《医宗必读·痹》倡风痹治风先治血,痛痹参以补火之剂,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剂;而《类证治裁·痹证》“治法总以补助真元,宣通脉络,使气血流畅,则痹  相似文献   

17.
情志痹初探     
痹证源自《素问·痹论》,原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而导致气血痹阻成为痹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正气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瘀血痰浊等归入痹证的致病因素,使痹证的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古人的侧重点在于祛风散寒除湿,将祛除外邪作为  相似文献   

18.
温补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 《河北中医》1998,20(3):161-16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疗法,多使用解热镇痛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副作用严重,且病情容易复发.中医理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古代医籍对其病因病机早有论述,《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条至,合而为痹也.”《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痹也.”《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之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缓慢、容易反复、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等特点,笔者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之邪外袭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之本为肾阳不足,其病之标为风、寒、湿邪.因此,治疗上应使用温经通络,补肾壮阳之法.如《金匮·中风历节  相似文献   

19.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冬季漫长而严寒,全年有风,临床上膝关节痛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曾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本病的发病机制为素体虚弱,卫阳不固,膝部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膝痹.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进展与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军  韦贵康  施杞 《中医正骨》2001,13(3):49-5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 ,占颈椎病发病率的 6 0 %。除少数须手术治疗之外 ,多主张保守治疗。中药治疗本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 ,多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兹将我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 ,综述如下 ,并略加评析。1 病因病机神经根型颈椎病 ,就其症状、体征及发病机理来看 ,属中国传统医学“痹证”范畴。因而 ,临床上有称之为痹证型、麻木型或痹痛型颈椎病的。其病因多责之于风寒湿邪 ,即《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风寒湿邪之为病 ,必于机体或颈部的正气虚弱之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