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冠状循环中血小板的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由冠状静脉窦采血,采用放免方法检测PTCA术前后血小板表面α-颗粒胰蛋白(GMP-140)分子数和血浆血栓素B2(TXB2)、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浓度。结果23例稳定心绞痛患者,1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TCA术后5分钟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及血浆TXB2明显增高,术后10分钟达到高峰,30分钟降至正常。结论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确有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放免法测定了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及血浆TXB2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心功能越差,升高越明显。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及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血浆TXB2升高尤为显著,提示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小板高度激活,血小板活化与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活化在运动所致心肌缺血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5例冠心病患者和20例健康人踏车试验(ET)前后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和血浆血栓素B_2(TXB_2)浓度变化。结果显示,冠心病组36例ET阳性,19例ET阴性,正常对照组20例ET均阴性。冠心病ET阳性组运动后即刻血小板膜表面GMP-140、血浆TXB_2较运动前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ET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运动前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血浆TXB_2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血小板活化可能是运动所致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冠状循环中血小板的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由冠状静脉窦采血,采用放免方法检测PTCA术前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和血浆血栓素B2(TXB2),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浓度。结果 23例稳定民绞痛患者,15例不稳定心绞前患者PTCA术后5分钟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及血浆TXB2明显增  相似文献   

5.
采用血小板膜表面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以放射免疫法,检测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1周内的血小板膜表面GMP-140、血浆凝血烷B_2(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的动态变化,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AMI的GMP-140、TXB_2和6-keto-PGF_(1α)在发病早期已明显增高,48h达高峰,以后呈逐渐下降的规律性变化,这表明AMI早期,血小板高度活化。TXB_2和6-keto-PGF_(1α)与GMP-140正相关。梗塞范围广、病情重时,这三项指标增高更为显著。这提示,检测上述指标对监护病情,以及评估预后可能有辅助参考价值,并为发病早期选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于47例受试对象,同时采集冠状静脉窦(CS)及升主动脉(Ao)血进行血浆及血清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测定,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及血小板聚集性测定。结果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TXB2CS/Ao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SA、UA及AMI患者血清TXB2CS/Ao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UA患者血浆cAMPCS/Ao比值明显低于SA及正常对照组,UA与正常对照比较其CS中血小板聚集性明显低于Ao中者。结果提示,UA及AMI患者冠状循环中血小板明显激活,凝血烷A2(血栓素A2,TXA2)大量释放。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30例正常人(对照组)及68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结果糖尿病组血小板GMP-140、TXB2明显升高,6-酮-PGF1α降低。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的活化,且血小板功能的发迹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冠心病(CAD)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正常对照按年龄分为Ⅰ组、Ⅱ组。结果:急性心肌梗塞(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三组患者血浆GMP-140水平分别为15.4±13.3、13.2±6.0、8.0±6.0ng/ml,均明显高于Ⅰ组或Ⅱ组。UA组血浆GMP-140同于SA组,与A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抗放免疫法测定52例急白患儿和18例健康儿童的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和血浆TXB2浓度显示,患儿GMP-140和TXB2明显高于健康儿童,P值分别〈0.001和〉0.01。各类型急白间差异不明显,经化疗随病情缓解而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伴显性出血和化疗无效者GMP-140和TXB2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70例糖尿病(DM)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指标(血小板GMP-140、血浆TXB2、血浆6-酮-PGF1α),并一30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DM有血管病变者(DMI组),的血小板GMP-140、血浆TXB2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无血管病变者(DMⅡ组,P〈0.05);血浆6-酮-PGF1α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DM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且此变化在血管病变发生前即已出现,血管病变发生后更为明显,其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特异的单抗SZ-51和S_(12),研究了15例接受溶栓和15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和破坏程度,并做了相应的体外试验,同时也观察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血清心肌酶的变化。结果表明:AMI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及血浆内GMP-140浓度均明显增高。血小板膜表面GMP-14O分子数于治疗后第1天开始下降,第7天恢复至基础水平;血浆内GMP-40浓度于治疗后第1天达高峰,第2天开始下降,第3天恢复至基础水平。溶栓组和抗凝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以上两指标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溶栓剂尿激酶(UK)与血小板在体外单独作用,未发现它可以激活血小板及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与抗凝组比较,溶栓组冠脉再通率提高,CK及CK-MB峰值前移,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回降率及胸痛缓解率增高,梗塞并发症(室颤、左心衰、心绞痛)有下降趋势。GMP-140与心肌酶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正相关,且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I型斑块的发生率、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CS)血浆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含量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冠心病29例,非冠心病13例)纳为受试对象。对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9例,UA20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的形态学分析。对所有受试对象,同时采集升主动脉根部(AO)及CS血进行血浆TXB2及6-酮-PGF1a的测定(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UA患者II型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者(60%对11.1%,P<0.05);II型斑块患者血浆TXB2CS/AO比值明显大于其它斑块者及非冠心病患者(P<0.01,即使在UA患者中结果亦相似)。结论:UA患者II型斑块的发生率高;UA患者的发病与斑块局部血小板激活和(或)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ELISA法观察了40例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及内皮损伤、脂质过氧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且血小板表面GMP-140、血浆von Willerand因子(VWF)在浆脂质过氧化物(LPO)与正常人均比较均显著增高。且Ⅱ期患者高于I期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无明显变化,SOD/LPO比值显著降低。高血压病且血小板表面GMP-140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炎症及冠状动脉狭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0例UA患者(UA组),22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以及 2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同时对UA及SA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积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UA组患者血浆SIL-6R及GMP-140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01),而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S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UA组严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UA组患者sIL-6R、GMP-140水平与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 结论:结果显示UA患者体内存在着炎性反应,可能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有关;在判断预后方面,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较之冠状动脉狭窄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心绞痛患者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以分别测定22例UA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浓度;并用相同方法测定18例稳定劳累型心绞能(SA)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A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SA组(P〈0.01)和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观察了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小板数目和血小板膜表面小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活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MI时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尤以发病后的第2天最为显著,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在AMI早期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两者均在5~7天恢复正常;血清CK-MB活性增高与血小板数目减少呈负相关(r=-0.6123,P<0.005)、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水平升高呈正相关(r=0.5895,P<0.01)。AMI伴泵衰谒,死亡者血小板数目减少更为显著,表明血小板直接参与了心肌梗塞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临床证实,血栓形成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我们观察了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前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的动态变化,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术对凝血,抗凝系统的影响及阿斯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后外周血管栓塞的发生机制,将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两组(A组术前不用抗凝药,B组术前使用阿斯匹林(ASA),在术前、插管完成心内电生理检测后、RFCA后即刻及术后两天4个时段抽静脉血观察血小板a~颗粒膜糖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蛋白C(PC)、蛋白S(PS)的变化。结果:A组病人,与术前比较,其他3个时段血浆Gmp-140、TXB2含量明显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E-51测定了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20例健康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发现AMI患者起病后的1周内,GMP-140呈动态变化,发病后6h、24h即明显增高,48h达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GMP-140与同步测定之CK-MB峰值呈正相关。广泛心肌梗塞,伴严重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者GMP-140显著升高。结果表明,GMP-140对AMI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都有帮助,并为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Born法、ELISA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电镜对38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血小板功能、调节介质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显著升高,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TXB2及cAMP含量明显降低;PAR与血小板TXB2及cAMP、TXB2与cAMP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相关,血浆β-TG与PAR及cAMP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超微结构以血小板活化和退行性变为突出改变。分析认为慢重肝患者可能因体内各种因素作用,使血小板发生持续性激活,引起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