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期间纤溶活性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以22例常规治疗病人为对照。结果显示静注尿激酶(UK)完毕后即刻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直线上升(P〈0.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直线下降(P〈0.001),但不到24h血浆PAI活性反跳超过静注UK前水平。血小板功能,因入院后即给阿司匹林治疗而受抑制,但静注UK完毕后,血小板最大聚集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链激酶(SK)、重组链激酶(r-SK)、尿激酶(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比较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方法对43例经溶栓治疗(SK8例,r-SK13例,UK16例,rt-PA6例)的AMI患者,分别于溶栓前后动态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应用SK、r-SK、UK、rt-PA溶栓治疗后,均会引起凝血活性的明显降低与纤溶活性的明显增高。SK与r-SK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略高于UK。rt-PA对FG含量影响低于另外3者(P值均<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链激酶,尿激酶静脉溶栓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同属第一代溶栓剂,二者均无“纤维蛋白选择性”,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SK和UK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的关系。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11例,其中55例使用SK(150万单位/例),56例使用UK(1.7-2.3万单位/kg体重,平均153.25万单位/例),于溶栓前、溶栓后2、6、12、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纤溶酶原(PLG)活性,并测定纤维蛋白原(FG)浓度、激活的试管法凝血时间(ACT)。结果显示:SK引起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均比UK明显,特征为:在溶栓后2~6小时有较高的PA活性和较低的PAI活性;溶栓后2小时较长的凝血时间;较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从2小时持续到第7天,上述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本文结果提示SK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比UK强烈而持久,二者在血液学特征上的差异与临床疗效及使用抗凝剂等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观察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1)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期间纤溶活性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以22例常规治疗病人为对照。结果显示静注尿激酶(UK)完毕后即刻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直线上升(P<0.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1)活性直线下降(P<0.001),但不到24h血浆PAI活性反跳超过静注UK前水平。血小板功能,因入院后即给阿司匹林治疗而受抑制,但静注UK完毕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达峰值。以上的变化说明溶栓治疗期间血栓与溶栓过程并存。了解溶栓治疗期间溶栓与凝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和预防血管再堵的处理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观察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Lp(a)]动态变化及其与静脉法溶栓疗效关系。结果表明,AMI患者的Lp(a)呈一过性升高,7~14天达峰值,溶栓组比对照组峰值较快降至基线水平。Lp(a)浓度在溶栓不成功、住院期死亡或梗塞范围大的患者中增高更为明显,提示Lp(a)水平变化与AMI溶栓疗效及急性期预后间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另外,还发现AMI发病后早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纤溶蛋白原溶解活性下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升高;静脉滴注尿激酶或去纤酶后均可使t-PA和纤溶活性升高,而且用药后第1~3天还使PAI活性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Lp(a)、血脂及纤溶指标相互之间相关性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液纤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测定了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及20例正常人的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1)活性、纤溶酶原(PLG)含量及纤溶酶(PL)活性。发现AMI及UA发作时PAI-1活性增高。t-PA活性降低,PLG含量升高,PL活性降低。表明AMI及UA发作时纤溶活性低下,易诱发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此与AMI及UA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血浆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AMI组患者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AI活性、PLG活性则高于对照组;AMI组死亡者的t-PA活性显著低于存活组;再发AMI患者纤溶活性降低而纤溶抑制活性增强;t-PA活性持久而明显降低,预示AMI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卡托普利对血浆纤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即试验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对照组21例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留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试验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在卡托普利治疗7 ̄10天后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及血管活性物质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发光底物显色及放射免疫法测定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相比t-PA上升,PAI下降,t-PA/PAI及CGRP上升,溶栓后2小时达高峰,6小时维持较高水平,24小时回降。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持续升高达正常值的3~4倍。结论:溶栓后血浆t-PA/PAI及CGRP迅速升高表现出同步消长关系。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持续升高,三者表现出正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人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纤溶系统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高血压病人的血栓形成倾向,我们随机选取了41例高血压病人及34例正常血压者,分别观察了他们的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含量。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无明显变化,但tPA抗原含量减少,PAI-1的水平增加。提示高血压病人存在内源性纤溶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1.
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浆t—PA,PAI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浆t-PA、PAI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宋明强*刘国良糖尿病肾病与凝血纤溶系统的相关性研究,近些年来极为人们所重视。本研究选用作为血液纤溶系统的关键成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两项对应指标作为检...  相似文献   

12.
脑梗塞早期患者血纤溶系统活性状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明确血纤溶系统活性状态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0例皮质动脉区脑梗塞(CACI)患者、32例穿通动脉区脑梗塞(PACI)患者及30名无心脑血管病等的对照者,以发色底物分解产色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及血管内皮tPA释放能力和PAI/tPA比值,以综合判定其血纤溶系统活性,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脑梗塞患者发病3天内血纤溶系统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者,为脑梗塞早期行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出,再次脑梗塞可能与血浆PAI活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PAI—1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晃组织行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抑制剂。t-PA与PAI-1间的动态平衡对维持血浆纤维是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的稳态起决定性作用。PAI-1水平已成为血栓形成性疾病垢危险因素。文章综述了PAI-1理化特性、PAI-1基因多态性同血浆中PAI-1水平相关性及PAI-1水平和血栓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PAI-1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 A I1) 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 A) 的快速抑制物。t P A 与 P A I1间的动态平衡对维持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简称纤溶系统) 的稳态起决定性作用。 P A I1 水平已成为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文章综述了 P A I1 理化特性、 P A I1 基因多态性同血浆中 P A I1 水平相关性及 P A I1水平和血栓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掏抑制物-1(PAI-1)含量对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50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液中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 淋巴瘤UPA,肺癌UPA、PAI-1,食管癌、肠癌和乳腺癌UPA、UPAR和PAI-1均显著升高(P〈0.05~0.01);肿瘤组中,中、晚期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建立的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Pla)的纤维蛋白溶解圈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灵敏度较原来的普通溶解圈法提高了大约500倍,能检出2.5×10-5IU的尿激酶(UK)活力。本方法特别适用于低Pla含重的定性定量检测,如革兰氏阴性菌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测定。应用此方法,本研究首次证明了伤寒和鼠伤寒杆菌具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10D鼠伤寒菌的Pla活性相当于4×10-2IUUK;1OD伤寒菌的Pla活性相当于5×10-3IUUK。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I)与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关系。:发色底物法测定PAI-I活性;将待测血浆样品稀释4倍加入96孔酶标板中,与PAI-1标准液一样:100μl/孔,并以100μ1TB缓冲液作对照。将纤溶酶原和发色底物分别溶于2mlTB缓冲液,混合两者,另取0.1ml缓冲液加速剂,并同结溶酶原-发色底物混合,混匀后37℃预热2分钟,立即加100μl至各孔中,取一有盖  相似文献   

18.
伊拉地平对高血症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和纤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了12例高血压病患者经伊拉地平(Isradipine)(1.25mg~2.5mg,1日2次)治疗8周前后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聚集性(PA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结果表明,高血压组PAg、PAI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伊拉地平治疗后,PAg、PAI活性显著降低,t-PA活性显著升高。本文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亢进和纤溶活性降低,伊拉地平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活性,在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纤溶活性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4年11月~1995年11月观察了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水平的改变,旨在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血纤溶活性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为早期联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AMI和UAP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和对照组。采用发光底物显色方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21天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结果治疗前血浆tPA活性呈现正常人>UAP>AMI患者,PAI活性则相反,而且AMI与UAP,UAP和正常人同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卡托普利组血浆PAI活性降低,tPA活性增强,与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卡托普利增强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