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生鼠窒息后肾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将44只7~10日龄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13只)、窒息后复氧2h组(10只)、窒息后复氧24h(11只)、窒息后复氧48h组(10只).制成常压窒息模型.在上述各时点取肾组织用JEM-100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窒息后复氧2h可见近曲小管分界不清,基底质膜内折,微绒毛减少,溶酶体消化线粒体,间质中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胞浆内线粒体有髓样变.肾小球次级足突有融合,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略增生.在24~48h,除肾小管有改变外,肾小球的改变更明显:肾小球次级足突有融合,血窦腔内有红细胞、白细胞及破碎的细胞,滤过膜有增生.结论:窒息后复氧可导致肾脏明显超微结构改变,早期以肾小管损伤明显,后期出现肾小球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c-fos、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及川芎嗪干预后c-fos、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表达的分布及强度变化。结果 c-fos蛋白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内,再灌注后1h表达明显增强,3h达高峰,6h锐减。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再灌注后1h表达明显增强,6h达高峰,24h仍有较强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分布在肾血管、肾小管等部位,其中以肾血管为著,其表达增强于再灌注后1h,直到24h仍有增高趋势。川芎嗪干预后c-fos、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表达明显增高(P<0.01)。结论 川芎嗪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肾缺血再灌注引起肾脏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及其与Bcl—2,Fas/FasL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取肾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分析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用TUNEL法标记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Fas与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的病理损伤主要发生在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且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进一步上升,48h达高峰(P<0.05).Bcl—2蛋白在对照组呈弱阳性表达,缺血30min,60min后再灌注0h有少量表达,再灌注24,48及72h呈阳性表达,48h达高峰(P<0.05),并以远曲小管为主.Fas,FasL蛋白在对照组呈阴性表达,缺血30,60min后再灌注0h有少量表达,再灌注24,48及72h呈阳性表达,以72h时达高峰(P<0.05),多表达在远曲小管.HE染色可见肾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组织片状坏死灶,以近曲小管为主,坏死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肾缺血再灌注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Bcl—2,Fas/FasL系统可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发生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c-fos、bcl-2、ICAM-1蛋白的表达及地塞米松对其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及地塞米松干预后c-fos、bcl-2、ICAM-1蛋白表达的分布及强度变化.结果c-fos蛋白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内,再灌注后1h表达明显增强,3h达高峰,6h锐减.bcl-2蛋白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再灌注后1h表达明显增强,6h达高峰,24h仍有较强表达.ICAM-1蛋白分布在肾血管、肾小管等部位,其中以肾血管为著,其表达增强于再灌注后1h,直到24h仍有增高趋势.地塞米松干预后c-fos、ICAM-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bcl-2表达明显增高(P<0.01).结论地塞米松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花抗幼鼠窒息缺氧时脑NO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红花抗缺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幼鼠常压缺氧模型,测定红花对缺氧耐力的影响,并观察幼鼠经40min窒息缺氧后复氧24h,48h脑组织中的NO含量变化及红花对其影响。结果:缺氧前30min腹腔注射红花浸出液(7g生药/kg),能明显延长幼鼠的存活时间;幼鼠经窒息缺氧后复氧24h,48h脑NO含量显著升高,而红花组能明显降低缺氧后复氧脑组织的NO含量。结论:NO参与了窒息缺氧的脑损伤,红花对缺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NO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红花黄色素对幼鼠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幼鼠缺氧-复氧后脑水肿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及红花黄色素对其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SD幼鼠缺氧-复氧模型,于缺氧前30min腹腔注射红花黄色素(7g生药/kg体重)。幼鼠窒息缺氧40min后,再复氧24h、48h,用干湿质量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用黄瞟呤氧化酶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红花黄色素对缺氧-复氧24h、48h时脑组织含水量、MDA及SOD活性的影响。结果:缺氧-复氧48h时脑组织含水量、MDA含量明显增加,而SOD活性下降,红花黄色素能减轻脑组织水肿程度,抑制MDA生成,增强SOD活性。结论:红花黄色素通过减少脂质过氧化作用对缺氧-复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离体培养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低氧预处理后血红紊氧化酶1(HO-1)mRNA的表达及其经时变化。方法:选用新生Wistar大鼠心脏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给予低氧预处理(HPC)及低氧/复氧处理(H/R)。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浓度。自处理后心脏成纤维细胞提取总RNA并进行逆转录扩增合成cDNA。应用即时定量PCR对HO-1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HPC后HPC组LDH浓度未见显著升高;经过H/R后,H/R组LDH浓度显著高于HPC组(P〈0.01)。HPC后HO-1mRNA表达迅速增加,30min时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24h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结论: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低氧预处理可减少低氧/复氧对细胞的损伤,低氧预处理后HO-1mRNA被显著诱导,并在12h内维持较高水平,24h后基本恢复至基线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延肾1号冲剂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各24只.治疗组给予延肾1号冲剂,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灌胃相应量的自来水.检测大鼠肾缺血1 h,再灌注24、48 h后肾功能(BUN、Cr)的变化及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的变化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微量TNF-α、ICAM-1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TNF-α、ICAM-1分子表达增强,在肾缺血再灌注24、48 h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NF-α、ICAM-1分子表达下调,肾缺血1 h无显著差异(P>0.05),再灌注24、48 h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延肾1号冲剂能够保护肾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肾功能并抑制其肾组织中TNF-α、ICAM-1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心肌细胞后诱导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其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培养,分为3组:对照组:心肌培养3~5天未施加任何因素;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培养3~5天后,模拟缺氧(加入饱和氮气pH 6.8 D-Hank’s液培养细胞)3 h,复氧(用含20%新生牛血清的DMEM液培养细胞)孵育6 h;去甲肾+缺氧/复氧组:模拟缺氧前30 min加入100 nmol/L去甲肾,其它同缺氧/复氧组。测定心肌HSP70和bcl-2以及相关的细胞凋亡指标。结果 HSP70和bcl-2的表达在去甲肾+缺氧/复氧组明显高于缺氧/复氧组,去甲肾+缺氧/复氧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缺氧/复氧组。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心肌组织HSP70和bcl-2高表达,发挥其对供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IL-1β的基因表达及与血清内毒素的相关性,分析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MODS)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96只Wistar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16组: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实验1组和2组各42只,均分为4、8、12、24、36、48和72h时相点的7个亚组,每亚组6只。尾状核注入不同剂量的胶原酶建立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分别采用偶氮显色法鲎试验定量测定血清内毒素和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肺、肝、肠和肾组织IL-1βmRNA水平;使用CMIA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L-1β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实验1、2组肺、肝、肠和肾组织IL-1βmRNA的表达自12h开始升高,24~36h达高峰,12~48h各器官组织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实验2组表达较实验1组增高,24h组各器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1组、2组血清内毒素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P<0.001),且实验2组高于实验1组(P<0.01),血清内毒素于术后8?h开始升高, 24h达高峰,实验1组在72h时接近正常,而实验2组72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肺、肝、肠和肾组织中IL-1βmRNA的表达与血清内毒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脑出血致CMODS模型存在内毒素血症和炎性因子IL-1β在各脏器的异常表达,内毒素血症刺激炎性因子的异常释放,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大鼠股骨骨折对肾皮质浅层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三七总皂苷(PNS)对骨折后肾皮质浅层的保护作用。方法将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骨折组(36只)、骨折给药组(36只)、对照组(18只),前两组又平均分为6组分别在骨折1、6、12、
24、36、48 h时各处死6只,而对照组在各时间段分别处死3只。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及TUNEL染色观察凋亡分布,免疫
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2和Bax在肾皮质中的表达。结果单纯骨折组中肾皮质浅层肾毛细血管扩张,近曲小管颗粒样
变性,而骨折给药组与单纯骨折组比较肾损伤较轻。单纯骨折组中,Bcl-2及Bcl-2 mRNA表达在1~12 h较正常对照组高(P<
0.01);Bax表达在12~36 h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ax mRNA表达24~48 h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骨折给药
组,Bcl-2 表达在1 h 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Bcl-2 mRNA表达在12~24 h 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Bax 阳性表达及
Bax mRNA表达在24~48 h低于单纯骨折组(P<0.01)。结论骨折对肾皮质浅层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及mRNA的转录均有
明显影响,PNS通过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和下调促凋亡基因Bax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PO)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的保护作用及与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 Kim-1)表达的关系,以及Kim-1能否作为敏感的标记物反映IPO早期的保护效果,为IPO应用于泌尿外科临床寻找早期、有效的监测指标。方法:雄性SD大鼠85只,体重240~300 g,缺血再灌注组(IRI)30只,缺血后处理组(IPO)30只,假手术组(Sham)25只。经腹正中切口切除大鼠右肾建立左侧孤立肾模型。IRI组夹闭左肾动脉45 min后开放,IPO组在IRI模型基础上,恢复血流前给予反复6次10 s供血-10 s缺血的后处理。各组于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每时点随机选取5只大鼠,分别取血和肾皮质标本。测定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实时PCR(RT-PCR)检测肾组织Kim-1 mRNA表达量。IRI和IPO组各随机取5只大鼠,于0 h、6 h、12 h、24 h、48 h、72 h这6个时点取尿液样本,ELISA法检测尿Kim-1含量。肾病理组织切片观察3组间的差别。结果:ELISA检测显示,IRI与IPO组尿液Kim-1分子均在再灌注6 h开始上升,24 h达峰值,6 h、12 h、24 h、72 h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显示,Kim-1 mRNA于再灌注6 h开始上升,24 h达峰值,各时间点IRI组显著高于IPO组(P<0.05),24 h后IPO组Kim-1 mRNA下降速度较快(P<0.05)。BUN、Cr于术后12 h明显上升,比Kim-1分子升高时间延后,24 h后IRI组较IPO组显著增高(P<0.05)。肾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提示,12 h、24 h、48 h IPO组肾损伤较IRI组明显减轻。结论:IPO能减轻大鼠肾IRI,并可以降低IRI后肾Kim-1表达量。Kim-1作为急性肾损伤的标记物和保护因子之一,较其他指标可更早、更有效地反映IPO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5/6肾切除大鼠尿微量蛋白的改变以及抗纤灵冲剂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中30只行5/6肾切除,造模成功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纤灵组、氯沙坦组。药物干预12周后分批处死,留取血液及24小时尿液,检测肾功能(尿素氮、肌酐)以及尿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抗纤灵组及氯沙坦组较模型组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降低α1-MG、β2-MG、NAG、TRF。结论:抗纤灵冲剂可明显改善5/6肾切除大鼠的肾功能,在降低尿微量蛋白方面与氯沙坦等效,可能是抗纤灵冲剂通过改善肾小球通透性,加强肾小管的重吸收来降低各种蛋白尿。  相似文献   

15.
组织多普勒显像评价窒息后新生儿心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DTI)评价窒息后新生儿心功能.方法 足月窒息新生儿62例,根据Apgar评分分为重度窒息组(Apgar评分≤3分)31例,轻度窒息组(Apgar评分>3分且≤7分)31例.在出生后24、48、72 h应用DTI测定各组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运动速度(OTIs),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DTI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OTIa),(DTIe/a)比值,对比M型超卢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二尖瓣E峰、A峰值及比值(E/A),并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30例对照.结果 LVEF仅在重度窒息组24 h内[(62±4)cm/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DTIs在3个时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重度窒息组内24 h明显低于48 h[(3.9±0.4)cm/s比(5.3±0.8)cm/s]、72 h[(5.0±0.9)cm/s](均P<0.01).E、E/A在72 h时重度窒息组(55±12,0.94±0.25)与轻度窒息组(51±10,0.89±0.2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A峰值(60±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DTIe(5.6±1.2、5.7±0.9、5.6 ±0.9)、e/a(0.64±0.14、0.69±0.11、0.61±0.12)在3个时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TIa3个时段(8.5±0.7、8.9±1.5、8.9±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左心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均降低,DTI指标较M型超声与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更能灵敏的反映心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观察家兔肾缺血1小时再灌注2小时和24小时的组织学变化。方法:31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左肾缺血小时再灌流2小时组和再灌流24小时组及各自的对照组,采用肾动脉夹闭法制成急性缺血再灌流损务模型。结论近端小管比肾小球滤过膜对缺血再流刺激更为敏感,白细胞可能参与了缺血再灌流肾损伤。  相似文献   

17.
张永春  吴小候  罗春丽 《重庆医学》2012,41(8):732-734,737
目的观察斯钙素蛋白1(STC1)及钙、磷离子在氟中毒大鼠肾组织中的变化,探讨STC1在氟中毒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低氟组(腹腔注射氟化钠5mg/kg)、中氟组(腹腔注射氟化钠10mg/kg)及高氟组(腹腔注射氟化钠20mg/kg),每48h注射1次,建模16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肾组织STC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并检测肾组织内钙、磷离子的含量。结果 STC1蛋白主要定位于大鼠皮髓交界的近曲小管,染氟组大鼠肾组织STC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染氟浓度的增加,STC1的表达水平增加;染氟组大鼠肾组织中钙含量均比对照组增多(P<0.05);低氟组及高氟组大鼠肾组织磷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中氟组大鼠肾组织磷含量较低氟组及高氟组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C1可能参与了氟中毒大鼠的肾损伤,而该损伤机制可能与钙、磷离子代谢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8.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2  
目的探讨建立马兜铃酸引起的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分为马兜铃酸组与对照组.马兜铃酸组大鼠腹膜内注射马兜铃酸5mg@kg-1@d-1共16周,开始用药后8、12、16、20、24周分别处死6只大鼠.对照组大鼠(5只)腹膜内注射生理盐水2ml/d,共16周,24周时处死.两组动物处死时分别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分别作生化、病理(光镜,免疫荧光,电镜)等方面的检查及应用电脑软件测定肾小管-间质面积.结果马兜铃酸组大鼠用药后16、20、24周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后16周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明显高于对照组,24周时肾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光镜检查可见马兜铃酸组大鼠有明显肾小管-间质损伤,16周时肾小管面积明显增加,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24周时出现明显肾小管萎缩,肾小管面积明显缩小,而肾间质面积明显增加,肾间质呈多灶性纤维化.电镜检查16周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明显增加,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消失;20、24周时可见胞质内次级溶酶体和髓样小体堆积.结论建立了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马兜铃酸具有慢性肾毒性作用,可引起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腺嘌呤所致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ning growth-β1,TGF-β1)、血小板反应因子-1(thrombospondin-1,T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n=30),以2.5%腺嘌呤悬混液灌胃;正常对照组(n=30),给相同体积淀粉溶液灌胃。两组分别于7天、14天、21天留尿标本后,各处死大鼠10只,取血、肾脏标本。测定体重(BW)、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肾重指数(肾脏重量/体重,KI)、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白蛋白(ALB),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TGF-β1、TSP-1、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7天时模型组大鼠与同时相点对照组相比,BW增加缓慢(P<0.01),ALB无明显变化;14天和21天时模型组大鼠与同时相点对照组和前一时相点自身对照比较,BW明显下降(P<0.01),血ALB明显降低(P<0.01);7天、14天和21天时模型组大鼠24 h U-TP、KI、尿NAG、SCr、BUN呈进行性升高(P<0.01)。7天、14天和21天时模型组大鼠TGF-β1和TSP-1表达均呈进行性增高(P<0.01)。在对照组肾组织中,VEGF广泛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足突细胞,随着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加重,模型组肾组织中VEGF的表达逐渐减少。在模型组大鼠各时相点中,肾间质TGF-β1表达量与肾小管TGF-β1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s=0.940,P<0.01);肾小管VEGF与TGF-β1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s=-0.945,P<0.01),同时与肾间质TSP-1呈显著负相关(rs=-0.923,P<0.01)。各时相点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TSP-1-TGF-β1轴表达增强促使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推测TSP-1在腺嘌呤灌胃法制备CRF模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VEGF表达下降也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