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第1次手术后肢体症状有所缓解,随病程进展或病情复发,肢体症状会加重,药物不能控制时需要行第2次手术来缓解症状。目的:探讨第2次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单项症状改善率及其并发症的差异。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对象:选择1997—10/2002—12到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87例,两次均在同一医院治疗350例,第1次在外院手术,第2次来本院治疗37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半年以内36例,0.5-0.9年72例,1.0~1.9年108例,2.0-5.0年171例。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立体定向微电极引导下,采用靶点的影像学定位、微电极记录、微电极刺激探测靶点、射频电极刺激验证靶点,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或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周在药物“开”状态下(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息者活动自如,处于“开”状态);“关”状态下(当药物失去作用时,患者的活动变得困难,处于“关”状态)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①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②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后并发症与第1次比较。结果:38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④两次单项症状改善率: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低于第1次(震颤954%,96.9%;僵直94.6%,95.1%;运动迟缓88.9%,9213%;步态62.3%,67.1%;平衡65.1%,69.4%;异动症和痛性痉挛95.8%,98.0%),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次手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P〈0.01)。第2次手术开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6.8%,关状态下平均改善率为53.5%,低于第一次手术(51.5%,61.6%)。⑧帕金森病患者两次手术后并发症比较: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包括乏力感,流涎,音量降低,假性球麻痹,嗜睡,呃逆,尿失禁,尿潴留等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P〈0.05)。脑出血发生率低于第1次手术。结论:①第2次手术的单项症状改善率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较低,可能是第2次手术时患者病情较第1次重,多处于帕金森病晚期的原因。②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明显增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手术方式、时间间隔有关。两次手术非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脑出血、感染),说明第2次手术的出血风险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丘脑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震颤98.0%,僵直87.0%,步态71.8%,平衡69.7%,运动迟缓37.8%.术后MATOR UPDRS 评分“关“ 状态下降61.6%,“开“ 状态下降53.4%.并发症:穿刺针道出血者占1.3%,一过性呃逆6.3%,暂时的构音障碍5.0%,一过性嗜睡10.0%,精神障碍3.8%,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有显著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较佳手术方式,而术中应用微电极导向使手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丘脑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帕金森病患者 ,进行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 )毁损术 ,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 :震颤98.0 % ,僵直 87.0 % ,步态 71.8% ,平衡 6 9.7% ,运动迟缓 37.8%。术后MATORUPDRS评分“关”状态下降 6 1.6 % ,“开”状态下降 5 3.4 %。并发症 :穿刺针道出血者占 1.3% ,一过性呃逆 6 .3% ,暂时的构音障碍 5 .0 % ,一过性嗜睡 10 .0 % ,精神障碍 3.8% ,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有显著效果 ,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较佳手术方式 ,而术中应用微电极导向使手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入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4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应用MRI行苍白球腹后部定位。以微电极进行功能定位后,应用射频毁损治疗。手术前后进行UPDRS计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42例均有显著疗效,术后5例出现轻微并发症。症状改善率,开状态(71.1±8.2)%、关状态(86.1±9.2)%(P<0.001)。平均随访34个月,疗效稳定。结论: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微电极导向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丘脑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震颤98.0%,僵直87.0%。步态71.8%,平均69.7%,运动迟缓37.8%。术后MATORUPDRS评分“关”状态下降61.6%,“开”状态下降53.4%。并发症:穿刺针道出血者占1.3%,一过性呃逆6.3%。暂时的构音障碍5.0%。一过性嗜睡10.0%,精神障碍3.8% ,无严重及永久性并发症。[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有显著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较佳手术方式。而术中应用微电极导向使手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后,震颤、肌强直和运动障碍的改善情况。方法以2002-05/2004-06陕西省委机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帕金森病患者737例为观察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3组:①神经节苷脂组414例,应用神经节苷脂口服液和胶囊,10mg/d,分早晚两次空腹服用,第1个疗程用口服液,从第2个疗程起改用胶囊。②苯海索组165例,苯海索20mg/次,3次/d。③多巴丝肼组158例,多巴丝肼125mg/次,3次/d。3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治疗前后评估疗效,神经节苷脂组同时应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异常、自主神经症和精神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组73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节苷脂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苯海索组和多巴丝肼组犤93.2%(386/414),64.2%(106/165),67.7%(105/158)犦。②神经节脂组治疗前后应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估各种帕金森病症状,震颤改善率92.4%,肌强直率改善率79.7%,运动迟缓改善率78.5%,姿势异常改善率:85.1%,自主神经症状改善率86.2%,精神症状改善率:82.3%。结论长期坚持使用神经节苷脂可显著改善帕金森患者的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运动障碍,对帕金森病有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配合。【方法】局麻加静脉复合麻醉下对262例立体定向靶点毁损治疗,总结围手术的护理体会。【结果】患者震颤改善率99.03%、肌强直改善率96.7%,运动迟缓改善率81.4%;术后UPDRS评分“开”状态下降55、6%,关状态下降61.5%,13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前、术后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环境器械物品准备,术中做好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扫描 (MRI)结合微电极导向技术定位在帕金森病 (PD)立体定向毁损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MRI扫描解剖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电生理验证 ,行立体定向苍白球PVP核 /丘脑Vim毁损术 78例 ,分析术中靶点移位情况 ,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D患者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 ,术前术后UPDRS评分均显著改善 (P <0 0 5 ) ,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 ,脑内出血发生率低。结论 :MRI结合微电极记录导向技术显著提高PD手术治疗靶点定位精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 DBS)治疗帕金森病( PD)患者手术配合的要点,以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行DBS手术的187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缜密、细致的手术配合,并对部分手术方法进行改进。结果187例患者共植入325侧电极,单侧49例,双侧138例,全部患者术后均无颅内血肿和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187例患者随访3~27个月,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患者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1%和63%,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服用多巴胺类药物的剂量明显减少,平均减少62%。结论 DBS是治疗PD的有效手段。周到细致的手术护理配合对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内Fos蛋白在脂多糖免疫激发过程中的传导通路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事实表明免疫系统不是一个仅有自主调节的孤立系统,而是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联系的,但中枢神经系统哪些部位参与免疫调节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目的研究与神经免疫调节有关的功能神经元在大鼠脑内的分布.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1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为免疫激发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抗Fos蛋白ABC方法进行染色.主要观察指标Fos蛋白在脑内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结果Fos阳性产物多集中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边缘前脑(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外侧隔核和中央杏仁核等)、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外侧臂旁核和延髓内脏带.小脑内无明显Fos分布密集区.结论LPS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有相对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and outcome of 71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reated with microelectrode-guided stereotactic pallidotomy and thalamotomy. Method Pallidal and thalamal target sites are chosen by supervision of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technique in 71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he UPDRS motor s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12 week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 After 12 months follow-up, tremor disappeared completely or nearly completely in 1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nilateral and l bilateral ventrolateral thalamotomy. Dramatic improvement of tremor, rigidity, bradykinesia were observed in 57 patients underwent 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including 6 underwent bilateral 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as observed in l patient. Conclusion Microelectrode-guided stereotactic pallidotomy and thalamotomy are effective in treatmenting Parkinson's disease, but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严谨的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防范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2例共植入22根电极(单侧2例,双侧10例),刺激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STN),全部术后无颅内血肿出现,无感染及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结论 周到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良好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改善帕金森病(PD)核心症状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PD患者2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在基线和随访结束时(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运动症状、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术前、术后日左旋多巴等效计量。结果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评分及各亚相评分均明显低于未服药状态(P0.05);术后12个月时,未服药及服药状态下的UPDRSⅢ评分及各亚相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服药后各个评分项目的改善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VFT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CDT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日左旋多巴等效计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未见颅内出血、电极位置不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有效减少药物用量,手术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要十分清楚.既往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提示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变SAH后脑血流变性质,改善脑功能.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HXHY)脑伤泰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后脑血流量(rCBF)及脑微血管构筑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288只雄性Wistar大鼠.方法通过大鼠枕大池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AH和CVS模型,并在1,4,12,24 h,3,7,14 d及21 d等不同时相点,观测各组大鼠局部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皮质rCBF变化.②脑光镜下病理改变.③脑皮质微血管构筑.④BBB的超微变化.结果SAH后大鼠的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变化符合CVS的发展规律,HXHY和尼莫地平(Nim)对上述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SAH后局部rCBF的变化可可以反映该时期CVS的状态,HXHY和Nim可通过多种机制对CVS发挥作用,其中"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国内文献只对股骨近端骨溶解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尚无定量研究的报告。目的:通过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溶解改变情况。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4-03/2004-0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6例28髋,男14例16髋,女12例12髋。假体类型:改良Moore型骨水泥假体16例17髋为骨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7岁;无骨水泥表面微孔型假体10例11髋为无骨水泥假体组,(下转第192页)平均年龄55岁。术前患者诊断均为创伤性关节炎,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9(20~77)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方面均匹配。方法: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两组患者X射线片灰度值,取相对值,即同一张X射线片分别测髂骨、股骨大转子处l.0~2.0cm2面积上平均灰度值,二者差值代表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的相对值,并定量分析骨密度改变的规律。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周、术后1周、随访期两组患者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结果:26例患者(28髋)随访9个月~10年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期骨水泥组和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均较术后1(上接第189页)周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骨溶解发生率100%;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随访期平均值72.8(14~130),骨水泥组平均值57.4(9~11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最早发生骨溶解为术后9个月,术后2~4年内骨溶解改变最明显,第6年呈减缓趋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在骨水泥假体和无骨水泥假体都存在,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关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PD的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26例,其中"药物关"状态下对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进行评分者226例,对UPDRSⅡ进行评分者159例。"药物开"状态下对UPDRSⅢ进行评分者156例,对UPDRSⅡ进行评分者102例。4种情况下STN-DBS前后合并指标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分别为25.85(16.82~34.88)、17.28(12.37~22.18)、4.29(2.56~6.02)、3.03(0.57~5.48)。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药物开"和"药物关"状态下,STN-DBS手术后UPDRSⅢ评分和UPDRSⅡ评分均比手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N-DBS用于治疗PD,能有效改善运动不能、肌肉僵直、步态不稳、姿势平衡性和肌张力障碍、异动症等。  相似文献   

20.
背景司来吉兰可有效缓解早期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但对于早期帕金森病预后的影响争议甚多.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使得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程度客观标记成为可能.目的利用影像学观察研究司来吉兰对早期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军队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核医学科、神经内科.对象2001-04/10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筛选的25例未经任何药物治疗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干预25例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司来吉兰治疗组,安慰剂组13例,司来吉兰治疗组12例.联合帕金森病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PDRS)评分后,按照逐渐增量的原则,分别给予安慰剂和司来吉兰治疗(起始剂量均为0.05 mg).每周增加0.05 mg,经过4周的加量期,剂量均达到0.2 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于入组时、治疗13个月后分别行多巴胺转运蛋白(99Tcm-TRODAT-1)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computeredtomography,PECT)检查,半定量法分析起病肢体对侧、同侧纹状体放射计数.于入组时、治疗6个月、治疗13个月后分别进行UPDRS评分.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两组治疗13个月后起病肢体对侧、同侧纹状体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降低百分率的比较.②次要结局两组UPDR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13个月后起病肢体对侧、同侧纹状体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降低百分率分别为安慰剂组(28.9±13.0)%、(31.8±15.6)%;司来吉兰治疗组(30.39±14.7)%、(32.6±16.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UPDRS评分治疗6个月后,安慰剂组(23.7±4.3)分,司来吉兰治疗组(13.1±5.5)分;治疗13个月后,安慰剂组(27.0±4.3)分,司来吉兰治疗组(9.8±4.8)分,司来吉兰治疗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司来吉兰对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不加重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