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脑梗死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小脑梗死临床表现的认识,减少小脑梗死的误诊。方法总结12例小脑梗死误诊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小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结论对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时间长的患者尽早完善影像学检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中风(医学上叫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三位疾病,是引起残疾的主要因素,其中以缺血性中风("小中风"和脑梗死)所占的比例最大。由于脑梗死治疗难度很大,一旦发病,其死亡率极高,即使幸存,也长期遗留难以恢复的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贞担。因此,对脑梗死来说,最重要的的是防惠于未然,预防其发生或捕捉其发生前的警告信号,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总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在24h内行头颅MRI或CT检查,记录影像学异常病例。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比例为22.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于30分钟发生脑梗死者占33.5%,发作3次以上脑梗死发生率为60%;有脑卒中原发病发生脑梗死患者占63.6%。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与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和原发病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因症状持续时间短,且消失后未遗留神经缺损表现,医生只能根据患者的描述进行诊断,故很容易造成误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短暂的、可逆的、居灶的血管源性的脑动能障碍发作.可反复发作,症状和体征在24h内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且发病愈来愈年轻化[1] ,早诊断、早治疗 ,对预后影响十分关键。现将 3例小脑梗死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例 ,均为男性 ,年龄 37~ 4 2岁 ,病程3h至 6d。详细资料见表 1。1 2 治疗与转归1 2 1 治疗  3例病人均给予抗凝、脑细胞保护剂及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 ,例 3病人行溶栓治疗。1 2 2 转归 例 1遗留头晕 ,快速行走步态不稳 ,右侧肢体精细活动受限。例 2遗留头晕、耳鸣。例 3无后遗症。2 讨论小脑梗死虽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 ,但在基层医疗中若不提高警惕 ,可…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繁的TIA更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现分析我院4年来28例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探讨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38例小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死主要病因是高血压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最主要临床症状,头颅CT和MRI对小脑梗死诊断有重要帮助,头颅MRI确诊率100%,本组总体预后好;内科保守治疗33例,外科手术治疗5例,治愈率:55.3%(21/38),好转率42.1%(16/38),总有效率97.4%(37/38),死亡率2.6%(1/38),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脑疝。结论认识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时诊断可使患者获得正确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性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及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小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临床特征复杂,多数主要以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为主,少数以昏迷、头痛、肢体偏瘫、应激性溃疡等起病,头颅CT首次发现病灶10例,复查后均发现病灶,有条件的查头颅MRI。颈部超声发现相关侧斑块17例,不稳定斑块7例。结论: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为主,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误诊原因较多,头颅CT、MRI检查有助诊断,颈部斑块性质与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7月我院住院45例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死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39例行内科治疗好转,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好转,2例死亡,1例因病情变化死亡。结论小脑梗死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管病变,提高对小脑梗死的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4例小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脑梗死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或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管病变以近心端血管狭窄及闭塞为主.结论 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脑梗死期间伴TIA发作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7例)用降纤酶5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连用7天,首剂加倍。对照组(25例)给予血栓通1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连用15天。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疗效和TIA控制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及血液粘度等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且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在控制TIA发作及临床疗效上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及粘膜活动性出血情况。结论 应用降纤酶通过调节纤溶系统,迅速控制TIA发作,从而阻断急性脑梗死的进展,降低致残率,且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0例TI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性别、烟酒嗜好、年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胆固醇指标异常差异。结果:2组男性比例、烟酒嗜好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60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胆固醇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胆固醇指标异常是诱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需要及时对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代谢异常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各类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脑缺血的治疗和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2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列回顾性调查,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引发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1例)与非脑梗死组(169例),并详细记录下两组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30例TIA患者中有61例为脑梗死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3例中有32例(20.9%)发展为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7例中有29例(37.7%)发展为脑梗死;两个系统的脑梗死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TIA发作后没有立即接受治疗、发作多次以后才接收到治疗及发作超过30min或3个月内发作超过5次的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显著升高(0.01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共30例,分析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发生时间为10~30 min患者及发作时间〈10 min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频率:发作频率每天超过3次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每天发作1~3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发作次数〉5次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发作1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 h患者发展为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为6~24 h患者以及〈6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是导致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组,将患者分为非脑梗死组(n=103例)和脑梗死组(n=37例)。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中有37例出现脑梗死(26.43%),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92例中出现脑梗死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29例中出现脑梗死15例,同时累及两个系统的患者19例中出现脑梗死2例。发作多次后才治疗、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发作至接受治疗时间超过24 h的发展为脑梗死的概率明显升高(P <0.05)。发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明显升高(P <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TIA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对脑梗死的发作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神经保护的作用。方法 180例脑缺血患者,按照是否存在TIA分为观察组(89例,存在TIA)和对照组(91例,未存在TIA)。其中观察组患者均患有同侧1~3次TIA,每次发作时间<1 h,体征因TIA导致相对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而消失。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以及发病后3 d梗死灶体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1.9%高于对照组的5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55.2±2.1)、(89.6±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0.1±3.5)、(69.9±2.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后3 d梗死平均体积(14.3±5.1)cm^3小于对照组的(20.7±9.6)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存在一个类似神经保护的作用,这类患者的大脑缺血耐受度更高,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8.
张强  卜秦莉 《河北医药》2006,28(5):353-354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科1988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及共济失调.头部CT阳性率为37.5%,头部MRI阳性率为100%.内科保守治疗的治愈率为41.6%,死亡率为12.5%,脑疝为主要死因.结论中老年人持续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要注意小脑梗死的可能,头部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CT,注意防治脑疝.  相似文献   

19.
高春燕  英俊岐 《河北医药》2013,35(5):751-75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是神经科的常见急症,是同一缺血性脑损伤动态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TIA与脑梗死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方面TIA可以进展为脑梗死,另一方面TIA又能改善继发性脑梗死的预后.本文探讨TIA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信号 ,部分可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 ,有效的治疗TIA ,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性措施。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收治 70例TIA病人采用一般治疗和降纤酶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根据详细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 ,入选病例均符合第 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 。且每日TIA发作次数≥ 2次 ,并于治疗前及病程 4 8~ 72h后检查头颅CT无异常病灶。 70例频发的TIA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8例 ,男 2 3例 ,女 15例 ;年龄 4 2~ 70岁 ,平均5 7 2± 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