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样反复发作的剧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又称痛性抽搐。微血管压迫是TN的主要原因,因此,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TN的主要方法。我科2007—2009年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TN76例,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严重的面部发作性、疼痛性疾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三叉神经根受血管压迫有关,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2002年7月-2009年7月,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脑干上做显微神经减压术,主刀医生心理素质和显微技术必须过硬。解放军210医院神经外科段云平主任借鉴国外的经验,反复进行动物实验,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显微外科技术。10多年来,由他主刀治疗了1000多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患者,成功率高、效果好,无一例死亡,无一例病残,治愈率达96%,有效率达100%,深得患者赞誉显微神经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好@孙庆华@王冠瑛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脑神经疾病是一项有效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者所在的两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0月-2008年2月共完成613例微血管减压手术,围手术期的手术体位摆放及术中配合都对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613例微血管减压术的配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乙状窦后入路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减少了手术损伤,不切断神经,保留了神经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较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但手术需开颅,有开颅术后的并发症。2008年9月~2009年5月,本院对42例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发生术后并发症16例,现将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全程解剖三叉神经颅内段,寻找责任血管,将其从三叉神经入脑干区(REZ)分离,植入Teflon垫棉。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REZ区。23例中22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例无效。3例术后发生术侧面部麻木。随访1个月~2年无疼痛复发。结论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决定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已应用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放军第477医院耳鼻咽喉科1999年6月~2006年12月成功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27例,术后并发小脑出血、脑疝形成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2003年3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廖盈盈  李春丽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2):1265-1266
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方法,疗效可靠,可保留三叉神经功能,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好方法[1].我院在2002年5月~2008年12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50例,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手术体位的需要,若侧卧位安置时间过久,可能影响肢体循环,发生周围神经损伤、血管压迫、挤压伤等并发症[2].因此,手术体位的安置是此类手术的关键之一.通过对150例手术患者术后皮肤情况观察,患者术中体位摆放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并对手术进行部分改进。方法 选择2012-02至2015-12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76例,针对术中部分患者出现显露不良的情况,对手术探查入路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进行改良。结果 76例中,治愈65例,缓解11例。缓解的11例中,恢复性治疗1个月后,8例疼痛消失,3例无效。手术总有效率为96%。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中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个月评价疗效,痊愈17例,显效5例,进步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 2015年3月共80例患者行血管减压术,观察发病原因、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面肌痉挛主要因为颅内血管对脑干段面神经形成压迫,造成机械性刺激搏动,故引发症状.术中责任血管以小脑前下动脉为主(68.75%),多为单一血管压迫,微血管减压术有效率达100%.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其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对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短暂而剧烈的阵发性面部疼痛,可被三叉神经分布区内轻微的皮肤刺激“扳机点”所触发,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1]。目前,颅内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是导致三叉神经痛发作的主要原因已经被广大学者所接受[2]。微血管减压手术是针对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进行治疗,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3]。我科自2009-02至2012-05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患者56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对64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病患者在局麻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常规及对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发现和正确处理围手术期的各种异常情况,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及复发率,减少并发症,达到“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随着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开展以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通过术前磁共振检查和术中观察可见到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有效,使得神经血管压迫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一观点逐渐被很多研究者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者不认同该理论,提出无症状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为常见现象;临床上仍有一些不能用神经血管压迫理论来解释的表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手术对三叉神经的创伤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中枢机制在三叉神经痛上起主要作用。针对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争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老年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共收治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面肌痉挛患者147例,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37例患者施行了微血管减压术,手术过程中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域,其中,治愈126例,缓解20例,无效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35月,平均28.65月,治愈138例,缓解7例,无效1例,复发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治疗老年面肌痉挛安全可靠的手段,但需要完善术前检查,仔细评估,是否手术治疗需要权衡风险-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3D-FIESTA-C联合3D-TOF-MRA序列在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压迫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8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3D-FIESTA-C和3D-TOF-MRA序列扫描,以MVD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FIESTA-C、3D-TOF...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随着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开展以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通过术前磁共振检查和术中观察可见到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有效,使得神经血管压迫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一观点逐渐被很多研究者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者不认同该理论,提出无症状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为常见现象;临床上仍有一些不能用神经血管压迫理论来解释的表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手术对三叉神经的创伤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中枢机制在三叉神经痛上起主要作用.针对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争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3D-TOF-MRA联合3D-FIESTA-C序列对于判断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09例面肌痉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3D-TOF-MRA和3D-FIESTA-C扫描。对比MRI表现及术中所见,分析3D-TOF-MRA联合3D-FIESTA-C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准确性。结果症状侧面神经受微血管压迫108例,而非症状侧面神经受微血管压迫8例,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对比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结果,3D-TOF-MRA联合3D-FIESTA-C序列对于判断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的敏感性为99.08%,特异性为92.66%,诊断符合率为91.28%。结论 3D-TOF-MRA联合3D-FIESTA-C序列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与邻近微血管的压迫关系,对于判断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RI在诊断三叉神经痛与半侧面肌痉挛中的价值.方法 将51例三叉神经痛与23例半侧面肌痉挛患者的术前MRI资料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74例患者中,MRI诊断患侧桥小脑角胆脂瘤8例,听神经瘤7例,三叉神经瘤4例,脑膜瘤3例,患侧神经微血管压迫49例(66.21%),MRI未见异常者3例(4.05%);②手术病理结果:胆脂瘤8例,听神经瘤7例,三叉神经瘤4例,脑膜瘤3例,三叉神经或面神经根部异常血管压迫者46例(62.16%),术中未见异常者6例(8.11%).结论 MRI在三叉神经痛和半侧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价值,是术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