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益生菌制剂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菌群微生态环境,包容80%以上寄生于人体的微生物。根据肠道菌群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可将其分为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微生态学认为,当人体肠道内栖息的有益菌群在数量上占优势时,有利于人体保持健康。通常情况下,健康人肠道菌群的组成相对稳定,但也随着季节、年龄、饮食、疾病、用药和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机体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组成正常微生物群的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被破坏所引起的病理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衡,包括菌群失调和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2.
人体消化系统中存在正常菌群,它是定植在宿主消化道,有益宿主并为宿主所必需的微生物群落,统称为肠道正常微生物群.肠道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环境形成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3.
正宏基因组测序与分折的发展为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认识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细菌超过5万种、多达1000兆个,而我们如今能够培养出来的肠道细菌只有100种、100兆个。他们在人体的肠道内形成了错综复杂而又相对独立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并影响着人体物质转化、能量代谢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并维持机体健康。正常情况下,肠道各菌属与宿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宿主与外界环境变化,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充满了微生物的空间中生存、繁衍。人体的表面和向外开放的腔道即存有大量细菌,有人估计肠道中存有约1公斤余细菌。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必然要与环境相适应,其中包括与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相适应,而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就是复杂万千的环境生物因素之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微生态学则是微观(细胞、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具体地说,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体)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含微生物群与微生物群间的关系(菌际关系),微生物群与宿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群与宿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与外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肠道菌群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屏障保护、免疫等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从宏基因组表征神经类疾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在无菌小鼠上进行粪菌移植验证肠道菌群与精神类疾病的关系两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另外,近年来,提出了微生物-肠-脑轴学说,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双向信号通路,肠道菌群可通过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改变主要通过迷走神经途径、内分泌途径、免疫途径等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从而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人格分裂症、帕金森病等。该文对造成宿主相关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从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作用机制3方面探讨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使用抗菌药物易引起正常肠道微生 物群生态学平衡的紊乱。抗菌药物可产生以 下一系列与正常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潜在不良反应。首先是正常微生物群中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发展。其次是已经存在的微生物如酵母菌的过度生长,在免疫功能受损病人中引起全身感染;艰难梭状芽胞杆菌可引起腹泻和(或)假膜性结肠炎。第三是抗定居能力的下降,宿主阻止新的潜在病原菌在正常菌群中移生的能力。抗菌药物对正常菌群作用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口服药物的吸收不完全。吸收差的药物能以活性形式到达肠道,进而破坏易受影…  相似文献   

7.
翟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20):2955-2960
众所周知,微生物菌群失调与人体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口腔和肠道作为人体两大微生物栖息地,在微生物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口腔和肠道是通过胃肠道连接的连续区域,但由于口腔-肠道屏障的存在,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分布得到很好的隔离。然而,在口腔-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口腔微生物群可以转移到肠黏膜。相反,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对口腔微生物组成造成一定影响。口腔到肠道和肠道到口腔的微生物易位可以重塑彼此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最终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然而迄今为止,口腔-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口腔疾病中的发病机制一直未被充分认识。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口腔-肠道微生物串扰在口腔疾病及儿童龋齿中的作用,为后续通过操纵肠道微生物治疗口腔疾病和儿童龋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9,(5):705-709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前者称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肠道菌群是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维持宿主的正常生理状态、抵抗致病菌侵袭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阻塞性黄疸可对肠道微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导致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继发地诱发急慢性腹泻、多种生理功能障碍,严重的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阻塞性黄疸与肠道菌群相互影响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为阻塞性黄疸的诊治、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常动物和人的胃肠道中栖居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保持着和谐统一,对宿主的营养、免疫至关重要.例如,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Vk及VB复合体,同时这些微生物构成了肠内重要的防御屏障,即具有生物拮抗作用[1].胃肠道内占优势的菌群为厌氧菌群,占肠道微生物的95%以上,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等.需氧菌群数量较少,如大肠杆菌、肠球菌.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比例为1:1000左右[2].尽管需氧菌量比较少,但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仍为肠道中的功能菌群和拮抗菌.盐酸林可霉素为专性拮抗厌氧菌群的药物.本实验试图以Wistar大鼠为模型,探讨因盐酸林可霉素的作用,导致厌氧菌群减少的同时,对肠球菌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肠-脑轴在维持机体内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和大脑的双向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学者们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这一概念。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和代谢途径对宿主产生影响,包括神经发育、传递和行为,并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经验,对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以肠道微生物群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靶点的肠-脑轴干预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中医药在亚洲被广泛地用于改善疾病。然而,由于缺乏正式的科学验证,缺乏有关中医药药理机制的信息限制了其应用。在口服后,中医中药成分往往不会被宿主直接吸收,而是进入肠道被肠道微生物群转化。肠道微生物群是生活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其功能是维持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草药密切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这与中草药成分转化为活性代谢物与药理机制强相关。这些可能会大大影响中药的治疗活性。微生物与中医药代谢相互作用包括以下活动:肠道微生物群将中医药化学物质生物转化为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具有与其前体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毒性;中医药化学物质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从而改善其功能障碍以及相关的病理状况;和肠道微生物群介导中医药中多种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和拮抗)。微生物群分析与现代多组学平台相结合,可以共同确定新的功能代谢物,探索药理路径,并构成未来中医药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是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常状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稳态,在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等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如年龄、饮食习惯、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抗生素等药物均会造成菌群失调。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其中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和抑制结肠癌的生长恶化,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无清晰的认识。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研究的有关热点问题及治疗进行概述,为肠道菌群研究和结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腹泻是儿童常见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400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80%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所以它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在基层寻找一个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办法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80年代以来,人们对肠道微生态病源的研究不断深入,微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生的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统一的生物系统。  相似文献   

14.
肠道微生物可以介导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途径,与大脑进行双向调节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通道被称为微生物-肠-脑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影响着宿主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抑郁症、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合适的微生物群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该文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体胃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环境,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对肠道解剖、生理作用调解,肠黏膜组织内免疫功能的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肠腔内微生物成分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若细菌比例失调将引起疾病,如腹泻、肠道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目前临床上对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多采用综合治疗,其中促使肠道健康菌丛的恢复和生长是治疗的关键步骤。美常安(含有肠球菌、枯草杆菌活菌制剂)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上调节肠道菌丛的有效制剂,可改善肠道细菌的寄生。作者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间,使用了美常安胶囊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腹泻,发现美常安可以有效地治疗腹泻的发生,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庞超  王玉珍 《河北医药》2015,(1):108-110
肠道菌群与人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正常菌群在消化、免疫和抗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菌群失调更是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的组成、数量、与疾病的关系及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做一综述。1胃肠道菌群的概况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成人胃肠道中定植着1 000~1 150种菌种,微生物数量多达1 013~1 014个,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以上[1],  相似文献   

17.
《西藏医药杂志》1992,13(2):90-90
人类生存与繁衍,必须适应环境。一个是外环境,即宏观生态,另一个是内环境,即微观生态。宏观生态,人们已有一定认识。土壤、空气及水的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比较重视。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及植物所构成的内环境的微观生态,即因直接看不见,摸不着,而常常被忽视。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与微生物生态学(Microlial ecology)并不相同。微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及植物与其正常微生物群相  相似文献   

18.
<正>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重症脑出血病情危重,随时存在生命危险,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因素导致不能进食,加上机体处于氧化应激水平,蛋白质消耗增加,易造成营养不良,有研究指出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营养状况可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1])。早期肠内营养是目前常用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但是由于危重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出现不能耐受情况~([2])。吴莉娟等~([3])研究指出大部分重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益生菌是一种有益微生物,具有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将益生菌作为营养添加剂应用于肠内营养中,验证其是否可以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胃肠功能、营养  相似文献   

19.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作为一种临床中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因其与宿主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PCOS的发生发展及其临床表型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变化及其代谢紊乱与PCOS相关的肥胖、能量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反应等表型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肠道微生物群与PCOS相关的生育功能障碍和卵巢组织病理变化也存在关联。近期研究显示,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显著改善PCO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代谢参数。因此,肠道微生物群对PCOS的临床表型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PCOS的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宝平 《医药世界》2007,(9):134-134
小儿腹泻常见多发病;若治疗不当,久用或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极易引起肠道内继发细菌感染。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继发性肠炎疗效较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