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考察麻杏石甘汤中其他对麻黄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固定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量,将其他药材(甘草、杏仁、石膏)作为可变因素,以麻黄碱的测定量作为考察指标,应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学习、预测.结果 BP神经网络模型对麻杏石甘汤方中麻黄碱含量的预测值可用.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麻黄碱含量随着炙甘草用量(1.099 8~8.513 7 g)的增大而增大,炙甘草用量超过8.513 7 g后,方中麻黄碱含量稳定在5.767 0 mg/g;麻黄碱含量随着石膏用量(1.692 6~6.000 0 g)的增大而增大;石膏用量超过6.000 0 g后,方中麻黄碱含量分别稳定在5.767 0 mg/g;麻黄碱含量随着石膏用量(1.692 6~6.000 0g)的增大而增大,石膏用量超过6.000 0 g后,方中麻黄碱含量分别稳定在5.767 0 mg,/g.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麻杏石甘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固定麻杏石甘汤中的甘草量,将其他药材(麻黄、杏仁、石膏)作为可变因素,以甘草酸的测定量作为考察指标,对试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处理。结果回归方程Y=5.63460420+3.819566922X1+1.4934846537X3,r=0.83193,P=0.0292,处方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麻黄。结论甘草酸的溶出率与麻黄在整个处方中的用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麻杏石甘汤麻黄碱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麻杏石甘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麻黄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混料均匀设计对麻杏石甘汤进行拆方研究,对实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处理,对回归方程的各项系数进行偏相关检验;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回归方程Y=4.367 193 47+7.752 707 437X2+1.255 719 704 1X3有意义(r=0.856 64,P=0.018 9),通过回归方程和偏相关检验,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麻黄碱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苦杏仁和石膏,其中苦杏仁的影响为极显著、石膏的影响为显著。结论: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的苦杏仁以及石膏共同作用,影响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麻黄碱的含量,其量效关系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汤剂和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两种汤剂中甘草酸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10.3530mg/g,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9.6322mg/g.结论: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5.
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汤剂和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两种汤剂中甘草酸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10.3530mg/g,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9.6322mg/g.结论: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免疫分析技术对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GA)的含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甘草酸的单克隆抗体,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同时结合HPLC色谱分析方法(采用Phenomsil C18(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 nm,对复方中药"麻杏石甘汤"中的甘草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麻杏石甘汤中成分GA分别在0.312510μg(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9.0%、92.5%和103.9%,3批样品中GA含量均值为9.3003 mg·g-1;与HPLC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相近,大多<±5%范围。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对于HPLC测定提供了有益的技术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及颗粒汤剂中甘草酸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与颗粒汤剂液中甘草酸含量,选Diamonisl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2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0、9560%,颗粒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0.7291%。结论传统汤剂的甘草酸含量显著地高于颗粒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周斌  高文远  张铁军 《中草药》2007,38(6):851-853
麻杏石甘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4味药组成,具有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功效,为清宣肺热,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甘草酸为甘草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保肝等药理作用[1~3]。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配伍对甘草酸的影响,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麻杏石甘汤有效成分舒张离体气管平滑肌活性评价为切入点,建立一种多因素多水平的均匀设计研究中药有效成分配比的新方法。方法:选择具有舒张气管平滑肌作用的各单味药有效成分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酸,通过均匀设计,进行3种成分不同浓度之间的组合,以其混合物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效果来评价对药效的影响。结果:经过分析,初步得出甘草酸在3种成分中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最强,且得出了最佳配比是麻黄碱X1为17.5886mmol/L,苦杏仁苷X2为32.4487 mmol/L,甘草酸X3为3.0290 mmol/L。结论:均匀设计适用于筛选传统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及其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0.
麻杏石甘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文颖  于海兰  杨澍平  薛昕 《中草药》1999,30(10):750-751
麻杏石甘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生石膏和炙甘草组成。有辛淳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热炽盛的肺炎和热邪犯肺的哮喘,疗效甚佳。我们依照“生、赭石在复方汤剂中微量元素含量研究”[1]的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制测定了其中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加以分析比较和探讨。1仪器及材料日立180-8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硝酸(优级纯),高氯酸(分析纯),二次蒸馏水;麻杏石甘汤组方[2]:麻黄6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在方剂学中,根据症状的不同,石膏用量可5倍于麻黄…  相似文献   

11.
鸭掌散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差异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找出导致鸭掌散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差异的原因,为鸭掌散颗粒汤剂制备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对甘草酸含量测定进行方法学考察;在相同的煎煮时间条件下制备鸭掌散传统汤剂、颗粒汤剂,并测定其甘草酸含量。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在相同煎煮条件下鸭掌散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经数理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导致鸭掌散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甘草酸含量差异的原因是制备两种汤剂时加热时间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荣齐仙  刘春生  段天璇 《中药材》2006,29(9):891-892
采用HPLC法测定粉甘草加工过程遗弃的粗皮中甘草酸含量。结果表明,甘草粗皮含有至少3种以上粉甘草中不含的未知成分;且含有甘草酸量高于粉甘草。建议利用遗弃的粗皮,提取甘草酸的原料,用于生产添加剂。此外,应进一步研究,粉甘草和带皮甘草的药效差异,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造成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及颗粒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方法制得的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及颗粒汤剂液中苦杏仁苷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为水-甲醇(23:77),检测波长为215nm进行测定。结果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16.5183mg/g,延长煎煮时间制得的传统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22.0639mg/g,颗粒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22.2150mg/g。结论传统汤剂与颗粒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差异是由于煎煮时间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HPLC测定利咽消颗粒和传统汤剂中甘草酸、甘草苷、龙胆苦苷的含量,提供利咽消颗粒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选用Shim-pack VP-ODS柱,以甲醇—0.2%醋酸铵(67∶33)为流动相,在250nm波长测定甘草酸;选用Diamonsil C18柱,流动相分别以乙腈—0.5%冰醋酸(20∶80),在276nm波长测定甘草苷;以甲醇—水(40∶60),在254nm波长测定龙胆苦苷。结果:方中甘草酸、甘草苷、龙胆苦苷在传统汤剂和颗粒剂中的含量分别为0.2878、0.1548、0.0187 mg/g和0.6253、0.1818、0.022 mg/g,颗粒剂中平均含量均大于传统汤剂中平均含量;3个成分组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P〈0.05。结论:颗粒剂中3种成分的含量高于传统汤剂中的含量,3种成分峰都能有效分离,其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良好,方中其它成分对测定无干扰,可以作为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甘草酸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倩  仰榴青  吴向阳  陈钧 《中药材》2003,26(5):357-359
目的:探讨大孔吸附树脂AB—8对甘草酸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正交试验优选AB—8树脂的最佳精制条件。结果:以流速1ml/min,pH6.4—7.4,原液浓度为10mg/m1的组合上柱,甘草酸的精制效果最好。结论:AB—8树脂对甘草酸的吸附量大,洗脱容易,分离效果好,产品纯度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水酸法和氨水法提取甘草酸含量的变化.方法 利用正交试验4因素3水平选择最佳提取条件(包括加水量、提取次数、煮沸时间、粉碎时间、溶剂量、振荡时间、氨水浓度),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52 nm波长处测定甘草酸含量.结果 每100 g甘草粗粉用水酸法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每次加水量2 000 mL,提取2次,煮沸5 min,粉碎20 s;氨水法最佳条件为:每次加0.4%氨水2 000 mL,振荡2 h,提取2次.最终氨水法提取率为32%,水酸法提取率为26%.结论 在最佳条件下,氨水法提取的甘草酸纯度和提取率明显高于水酸法.  相似文献   

17.
陈敏燕  王珏  梁文权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8):1420-1423
 目的用BP网络预测新生儿丁胺卡那霉素消除速率常数。方法建立梯度下降BP网络(GD-BP-NN),贝叶斯标准化BP网络(BR-BP-NN)和遗传BP网络(G-BP-NN),以23例新生儿静脉滴注丁胺卡那霉素相关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研究新生儿胎龄,日龄和体重对丁胺卡那霉素消除速率的影响,预测患者的消除速率常数,并比较3种网络的预测精度和运行效率。结果GD-BP-NN,BR-BP-NN和G-BP-NN预测值和实验计算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1和0.98;均方预测误差平方根(RMSE)分别是0.020,0.024和0.010;相同的预测精度条件下,GD-BP-NN,BR-BP-NN和G-BP-NN分别运行了2 000,219和82步。结论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权值和学习进行优化,从而克服了BP神经网络训练速度慢,容易陷入局域极小和全局搜索能力弱等缺点,故G-BP-NN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