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旨在建立豚鼠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 2 0只豚鼠行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 ,观察手术前后眼震电图、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及形态学的变化 ,非手术耳作为对照。结果 豚鼠术后 1d出现自发性眼震 ,正弦摆动刺激单侧眼震反应消失 ,侧别与术侧一致 ,术后 30d左相与右相眼震反应对称。术前微量冰水灌注 ,两耳均能引出眼震 ,术后 30d做冰水实验结果为术耳未能引出眼震 ,非术耳出现正常的眼震反应。术后ABR阈值有轻度升高 ,DPOAE反应幅度无明显改变。 8只动物病理切片证实三个半规管完全阻塞而耳蜗Corti器和壶腹嵴结构正常。结论 表明三个半规管阻塞动物模型成功 ,提示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可望成为治疗难治性外周性眩晕的安全有效、操作相对容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半规管阻塞技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位置性眩晕与梅尼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0年间半规管阳塞技术临床应用的资料,其中,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2例,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l例,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年复发的梅尼埃病1例,男l例,女3例,年龄39~58岁。梅尼埃病患者行三半规管阻塞及内淋巴乳突腔分流术,位置性眩晕患者行相应的半规管阻塞术。结果 位置性眩晕患者术后随访1.5~7年,全部患者位置性眩晕得到解除,术后纯音测听、中耳功能分析、听觉脑干电反应测试、耳声发射等听觉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耳蜗功能与术前完全一致,水平半规管阻塞的患者双耳冷热试验结果显示手术消除了水平半规管的功能,后半规管阻塞的患者双耳冷热试验结果显示手术后以水平半规管为代表的其它前庭末梢器官的功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年复发的梅尼埃病患者术后随访2年,眩晕得到完全控制。结论 半规管阻塞技术可有效控制位置性眩晕与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半规管阻塞对患者耳蜗功能及所阻塞半规管以外的其它前庭末梢器官功能没有影响,半规管阻塞技术可望成为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符合现代外科学对手术微创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短期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行半规管阻塞手术的梅尼埃病患者资料,均为确诊单侧梅尼埃病,行规范化药物保守治疗至少1年以上,眩晕仍反复发作者.全麻下经乳突进路行三个半规管阻塞术,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纯音测听、冷热试验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进行听力学和前庭功能评价.结果 17例梅尼埃病患者,术前按听力进行分期,Ⅱ期(平均听阈25~40 dBHL)2例,Ⅲ期(41~70 dBHL)15例.术后随访期内均无眩晕发作,眩晕控制率为100% (17/17).同期行内淋巴囊减压术的25例梅尼埃病患者,眩晕控制率为72.0%( 18/25),半规管阻塞术的眩晕控制率高于内淋巴囊减压术(x2=3.87,P<0.05).术后3个月12例患者纯音平均听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5例听阈提高,但均小于20 dBHL,听力下降率29.4% (5/17).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短时间眩晕及平衡障碍,眩晕均在术后3d内消失,10例患者术后1~2周内恢复平衡功能,7例患者术后2个月内平衡障碍完全消失,平衡恢复时间平均12.6d.术后3个月复查,全部病例冷热试验均提示半规管功能丧失,VEMP检查示球囊功能无变化.所有患者均无面神经麻痹、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短期疗效确切,听力保留率高,不影响耳石器功能,无严重并发症,有望成为治疗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的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三个半规管阻塞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旨在建立豚鼠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20只豚鼠行单侧三个半规管阻塞,观察手术前后眼震电图、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及形态学的变化,非手术耳作对照。结果 豚鼠术后1d出现自发性眼震,正弦摆动刺激单侧眼震反应消失,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正常豚鼠行三个半规管阻塞术中ABR反应阈值的动态变化。方法:健康白色纯种豚鼠10只,分别于术前、打开听泡、开放与阻塞各个半规管后测ABR阈值。结果:三个半规管阻塞结束后,ABR阈值平均升高6.82dB。各个半规管开窗前后ABR阈值上升较明显,而阻塞前后ABR阈值变化不明显。结论:半规管阻塞术中的听力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引起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外淋巴的流失,迷路受刺激并非造成听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对比分析不同阻塞方法对眩晕的控制及听力保留率,为梅尼埃病的个体化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院328例行半规管阻塞术的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标准,所有患者均临床诊断为单侧梅尼埃病,行规范化药物保守治疗至少1年以上,但眩晕仍反复发作。其中三个半规管阻塞术302例,两个半规管阻塞术21例,包括水平半规管联合后半规管阻塞15例,水平半规管联合上半规管阻塞6例;一个半规管阻塞术5例,均为水平半规管阻塞。采用纯音测听、前庭双温试验和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myogenic potential,c VEMP)进行听力学和前庭功能评估,通过内耳MRI膜迷路水成像观察阻塞术后膜迷路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8.0%(296/302),A级81.8%(247/302),B级16.2%(49/302),听力保留率70.2%(212/302);两个半规管阻塞术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85.7%(18/21),A级61.9%(13/21),B级23.8%(5/21),听力保留率76.2%(16/21);一个半规管阻塞对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60.0%(3/5),A级40.0%(2/5),B级20.0%(1/5),听力保留率80.0%(4/5)。三个半规管阻塞术眩晕控制有效率高于两个半规管阻塞或一个半规管阻塞术(P<0.05)。听力保留率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半规管阻塞术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有效方法。三个半规管阻塞术眩晕控制有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半规管阻塞术是在半规管骨管上开窗后,用骨蜡、骨屑、筋膜、生物胶或激光阻塞或阻断内淋巴流。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其疗效已得到了肯定。在用后半规管阻塞术成功地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后,有人进行了三半规管阻塞,旨在探索治疗梅尼埃病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的特点、发病机制、半规管阻塞术的方法、与其它手术的比较、引起听力损失和保存听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个半规管阻塞加内淋巴囊减压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疗效,并总结手术要点。方法中晚期单侧梅尼埃病患者14例,术前0.25、0.5、1、2 kHz 骨导听阈35~65 dB HL;14例均在全麻下完成内淋巴囊减压术,同时磨开三个半规管骨质成骨性小窗,以软组织填塞半规管管腔;术后随访3~18月,评估患者眩晕控制情况以及听力、耳鸣的变化。结果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无面瘫及脑脊液漏,除1例失访外,余13例均未再发生眩晕;8例听力较术前无变化,5例语言频率平均骨导听力较术前下降10~15 dB;10例耳鸣无变化,1例耳鸣变为偶发,2例耳鸣加重。结论半规管阻塞加内淋巴囊减压术对中、晚期梅尼埃患者中短期眩晕控制良好,但内淋巴囊减压并不能缓解半规管阻塞引起的听力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0.
半规管手术的基础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由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内耳解剖和生理的认识不断提高 ,临床上应用半规管手术治疗内耳疾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就半规管手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简介。1 半规管手术的实验依据Hara等 (1 993 )报道 ,在迷路外淋巴间隙中存在迷路界膜 (membranelimitaus) ,界膜将迷路分隔为上部 (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 )和下部 (球囊和耳蜗 )。它在迷路上、下部之间起着屏障作用 ,限制上、下部外淋巴液中的物质相互弥散。由于界膜的存在 ,我们可以在迷路上部给药而不影响下部 ,反之亦然。在膜性半规管周围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运用自主研制的SRM- 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 ional ver t igo,BPPV)诊疗系统在上半规管BPPV的诱发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将367例高度怀疑BPPV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81例依序进行Dix-Hallpike试验及SRM-IV BPPV诊疗系统采用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和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检查,有20例被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另一组186例检查顺序相反,共有21例被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观察并记录该41例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的每位患者每种体位下的特异性眼震,计算每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并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i x-Hal lpike试验中有26(63.4%)例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SRM-IV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中有28例(68.3%)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SRM-IV上半规管BPPV中有35例(85.4%)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Dix-Hallpike试验与SRM-IV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RM-IV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对上半规管BPPV检出率高于其余两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RM-IV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对上半规管可产生有效的刺激,对诊断上半规管BPPV敏感性高,此方法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最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侧外半规管阻塞造成的急性眩晕动物模型,前庭内侧核谷氨酸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行为学验证基础上,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 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荧光检测方法,研究清醒状态下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半规管阻塞术后第1天动物出现头偏、头震及强迫环形运动等表现,上述症状于术后第4天逐渐消失。术后第1天实验组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浓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4637,P <0.001)。术后第4天实验组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浓度降低,与基线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t =0.2447,P >0.05)。结论 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水平显著性升高,可能与单侧半规管阻塞造成动物急性眩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C-BPPV患者临床特点,并对耳石复位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①在Dix-Hallpike检查中,16例患者都诱发出垂直向下的眼震,其中11例双侧出现眼震,5例单侧出现眼震。②13例患者能明确受累侧别,其中5例为左侧AC受累,8例为右侧AC受累;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③对13例受累侧别明确的患者采取反向颗粒复位手法治疗,5例痊愈,4例有效、4例无效;对4例无效患者再行Semont方法治疗,其中2例有效,2例仍无效。对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的患者采用Yacovino方法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AC-BPPV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耳石复位法疗效明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耳鼻咽喉科门诊经Dix-Hallpike试验及Roll试验,确诊为单侧PSC-BPPV管结石症患者93例,应用改良Semont方法治疗,观察复位后3 d和7 d有效率。结果 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眩晕、恶心症状,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复位治疗。93例应用改良Semont复位法复位,3 d随访,痊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72、16和5例,治愈率77.4%,总有效率94.6%;1周随访,痊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84、5和4例,治愈率90.3%,总有效率95.7%。结论 改良Semont复位法治疗PSC-BPPV可靠有效,可以作为治疗PSC-BPPV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睡眠姿势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发病的关系,为临床BP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Dix-Hallpike试验,对208例确诊为PSC-BPPV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眩晕的诱发体位、伴随症状、与睡眠姿势的关系及眩晕持续时间等。重点对PSC-BPPV病变耳和睡眠时头部姿势进行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PSC-BPPV诱发体位主要是卧位坐起和躺下,伴随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耳鸣很少,无听力下降,眩晕持续时间很少超过60 s。208例PSC-BPPV患者中125例睡眠时总采取同一姿势(右侧卧85例,左侧卧40例),83例患者睡眠姿势不定。PSC-BPPV病变耳与患者头部睡眠姿势侧别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系数=0.401>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SC-BPPV病变耳与头部睡眠姿势侧别比较(r =0.203,P<0.05),与年龄比较(r =-0.1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习惯性头部睡眠姿势促使耳石沉积在低位耳的后半规管,是导致同侧PSC-BPPV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对外半规管良性阵法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方法进行理论探讨,分析各步骤的意义。方法 建立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并3D打印,通过对外半规管复位方法的模拟演示和观察,分析比较各种复位方法各步骤的意义和不足。结果 翻滚复位法自患侧卧位开始向健侧翻身,步骤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俯卧位再回到坐位是必要和足够的, Gufoni复位法实际上是翻滚复位法的简化,并无方法学上的优越性,而Appiani复位法仅对于壶腹嵴耳石脱落可能有作用。结论 基于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对复位方法进行模拟演示,分析各步骤是否合理,探讨对复位方法评估和改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眩晕疾病手术治疗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索、复习十年来的相关文献,结合作者在这方面长期所做工作的经验,回顾我国近十年来眩晕疾病手术治疗方面的发展,认为我国在这一领域有了可喜的发展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展望未来,对这些外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方面均有必要进行更深入和更长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