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9年7月至2003年4月,我院心内科共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30台,更换1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50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50例不同模式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的心脏永久性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总有效率为98%)。生理性起搏(DDD及AAI模式)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生理性起搏(VⅥ模式),分别增加左室射血分数50.2%,7.3%(P〈0.01);手术并发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手术并发症VⅥ(20%)明显多于DDD及AAI模式(3%)。结论心脏永久性起搏能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功能,DDD及AAI模式优于VⅥ模式。  相似文献   

3.
4.
困难条件下实施永久心脏起搏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 1 982年开展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手术以来 ,迄今共植入各型永久心脏起搏器 1 0 0 8例 ,其中 3 6例患者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实施手术并获得成功 ,现总结如下。一、患者半坐位接受手术1例男性 80岁患者 ,因高心病、病窦综合征、心功能Ⅲ级行VVI起搏器植入。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成功 ,插入“J”形导引钢丝至下腔静脉 ,切开左前上胸皮肤制作埋藏起搏器的囊袋期间 ,患者原有呼吸困难加重 ,R :3 0次 分 ,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燥 ,同时频繁咳嗽 ,咳粉红色泡沫痰 ,伴有濒死感 ,心电监护仪示HR60次 分 ,窦性心律 ,血压 1 60 1 0 0mmHg,听诊两…  相似文献   

5.
柏战  杨颖  李际瞻 《安徽医药》2007,11(8):736-737
目的观察95例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的并发症。方法对95例不同模式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能有效改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充分认识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时预防和处理,可减少其发生及危害。  相似文献   

6.
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起搏可改善心动过缓患者症状 ,防止心脏停搏 ,延长寿命 ,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然而不同的起搏方式对心脏的影响并不相同 ,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脏结构的影响 ,我们比较了起搏治疗对左心结构的影响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患者 63例 ,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双束支传导阻滞 ,并伴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 ,心脏功能衰竭。 3 8例行VVI起搏 ,2 5例行DDD起搏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住院期间行体表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Holter检查 ,起搏器置入后定期…  相似文献   

7.
楚强  邹杰 《淮海医药》2008,26(3):198-199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年来永久起搏器植入病例46例,总结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结果电极移位1例,囊袋血肿1例,肩周炎1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起搏功能障碍1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1例,心功能下降1例,起搏器游走1例。结论改进和熟练手术技能,加强对患者术后随访,认识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时处理,可减少并发症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不同的房室间期(AVD)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寻找最佳的AVD,对60例植入DDD(或DDDR)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按要求分为3组:A组AVD=180ms,B组AVD=250ms,C组AVD〉250ms,每组20例。A组和B组心室起搏夺获率〉90%,C组心房自身下传心率〉90%。随访前及随访8个月后均进行Minnisota生活质量评分(QOL)、6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测定。结果表明,A组和C组3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但B组3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A组术后6-MWT及QOL均优于C组,但LVEF无明显差别,A组和C组术后3项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结论:在不能减少心室起搏时(如Ⅲ度AVB),应将DDD起搏器的AVD定在180ms,这样有益于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为分析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对安置VVI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共420例患)术后定期进行门诊检查、信访或电话随访。结果表明,原有的黑朦(268例)、晕厥(104例)症状全部消失,其它症状也显减少。安置生理性起搏器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结论:永久起搏术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效的方法,对心功能的改善也有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月心功能指标和NT-proBNP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起博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QRS时限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VA起博相比,RVS起博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右心耳 (RAA)、冠状窦远端 (DCS)、右房双部位 (右心耳加冠状窦口 ,DSA)和双房 (右心耳加冠状窦远端 ,BiA)起搏对阵发房颤 (PAf)患者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方法 2 2例接受心脏电生理评价试验的PAf患者在窦性心律下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 ,同步记录 12 -导心电图 ,测量最大P波时限。结果与窦性P波时限相比 ,RAA起搏明显延长P波时限 (P <0 0 1) ,DCS、DSA及BiA起搏则明显缩短P波时限 (P <0 0 1)结论DCS、DSA及BiA起搏明显缩短心房激动时间 ,减少心房电活动的离散度 ,有利于PAf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右室起搏比率对长R—R间期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46例的R—R间期房颤的患者,左室功能正常者分对照组,左室功能不正常者为治疗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右室起搏比率、LAD、LVEF以及血浆NT-proBNP。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年之后LAD值为(35.10±1.78)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24±2.14)mm,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LVEF为(57.3±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1±4.8)%,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值为(345.1±11.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9.8)pg/mL,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长R—R间期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进行不同的右室起搏比率,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LAD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而血浆NT—proBNP明显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有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有症状性心房颤动(AF)患者110例,最终入选有95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组(31例)与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组(RFCA,64例),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行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结果 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较治疗前LAD显著缩小,LVEDd显著增加,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LVEF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且RFCA组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均P< 0.05).结论 经导管消融术可有效改善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维持窦性心律,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行紧急床边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在体表心电图监护下送入漂浮球囊电极直到起搏脉冲夺获心室。结果20例患者中,起搏成功19例,成功率达95%。从开始穿刺到成功起搏的时间为15~20min,平均起搏阈值为0.7±0.4V。1例临时心脏起搏失败,1例患者于第2天发生临时起搏导管移位而引起起搏失败,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时心脏起搏过程中死于室颤。结论应用漂浮球囊电极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起搏方式下血液B型钠尿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起搏方式下血液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105例安装心脏永久起搏患者术前、术后1日、1周、1、3、6、9个月BNP水平,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BNP水平变化。32例DDD(R)起搏者,9个月后分别改为AAI(R)和VVI(R)起搏方式,2个月后再测定BNP水平。结果 术前心功能Ⅰ~Ⅱ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与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术前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较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显著下降(P〈0.05),AAI(R)起搏后BNP水平较DDD(R)下降,DDD(R)起搏后BNP的水平较VVI(R)下降。结论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心脏永久起搏患者如同时合并心功能不全,宜首选生理性起搏,如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则以AAI(R)起搏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7.
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40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在心电监护和起搏脉冲引导下置入普通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内膜夺获心室。结果全部病例均起搏成功,操作时间3~18min,起搏持续时间2—14d,未发生严重起搏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经静脉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方便、安全、快捷,成功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植入起搏器的老年心脏病患者接受连续性服务的状况,为针对性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的8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服务组和连续服务组。连续服务组在常规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每位患者的特点,在出院后进行自我疾病认知、基本用药和康复知识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做以比较,对比分析两组的服务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均不容乐观,但出院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有了较好的提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将连续服务组和常规服务组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这两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建立连续服务的管理模式,可让植入起搏器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对相关知识不断得到巩固,从而在植入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方法根据入院治疗前是否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华法令抗凝组17例,非华法令抗凝组39例,比较两组是否出现合并脑梗死与神经功能损害。结果华法法令抗凝组合并脑梗死与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非华法令抗凝组低(P<0.05)。结论基层医院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梗死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应加大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缬沙坦治疗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接受缬沙坦治疗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共82例。收集年龄、性别、体重及入院时心功能指标,并检测分析ACE I/D、G2350A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位点基因分型与缬沙坦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随着治疗后随访时间的延长,ACE I/D基因中DD、II基因型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下降(P<0.05)。与ACE ID型、DD型比较,II型治疗后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升高(P<0.05);ACE G2350A基因中GG、GA基因型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下降(P<0.05)。与ACE GG型、GA型比较,AA型治疗后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升高(P<0.05)。与复发患者比较,未复发患者心功能、LVEF、BNP以及ACE G2350A基因中AA基因型比例和I/D基因中II基因比例明显升高,SBP明显下降(P<0.05)。BNP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功能分级(Ⅱ级)、I/D位点基因分型(II)、G2350A位点基因分型(AA)则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ACE I/D基因和G2350A基因多态性与缬沙坦治疗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密切相关,且2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协同作用,可为个性化临床用药方案的确定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