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苄星青霉素与头孢曲松钠联合应用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学变化.方法:113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组(A组)58例和苄星青霉素单一治疗组(B组)55例.结果:A组有效随访例数为55例;B组有效随访数为52例.1周内皮损消退率,A组为89.7%(35/39),B组为64.9%(24/37).3个月TRUST阴转率,A组为40.0%(22/55),B组为21.2%(11/52),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1,P=0.039).6个月TRUST阴转率,A组为67.3%(37/55),B组为42.3%(22/52),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35,P=0.012).9个月TRUST阴转率,A组为90.9%(50/55),B组为73.1%(38/52),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20,P=0.022).12个月TRUST阴转率,A组为94.5%(52/55),B组为82.7%(43/52),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771,P=0.068).血清固定率,A组为1.8%(1/55),B组为9.6%(5/52).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梅毒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皮损消退时间快、梅毒血清阴转时间缩短,血清固定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大剂量青霉素钠加苄星青霉素对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价值。方法63例出现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种治疗方案21例。3个月及6个月均复查RPR,以RPR转阴为痊愈,RPR下降2个或2个以上滴度为有效,RPR下降不到2个滴度为无效判定结果。结果复治6个月后,头孢曲松治疗组痊愈14例,有效5例,痊愈率为90.48%;阿奇霉素治疗组痊愈9例,有效4例,痊愈率为61.90%;大剂量青霉素钠加苄星青霉素治疗组痊愈13例,有效5例,痊愈率为85.7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12,P〈0.05)。结论治疗梅毒血清固定,大剂量青霉素钠、头孢曲松优于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3.
梅毒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清学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抗生素治疗梅毒患者后的血清变化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梅毒传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CDC)梅毒治疗方案 ,即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 ,每次 2 4 0万u ,每周 1次 ,连续注射 3周 ,停药 1周后采血 ,分别采用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 (RPR)及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 (TPPA)进行复查 ,并进行治疗前后梅毒血清滴度变化对比。〔结果〕 RPR法检测 :治疗后血清滴度下降 5 4例 ,下降率为32 .72 %。TPPA法检测 :治疗后血清滴度下降 74例 ,下降率为 4 4 .31%。治疗前TPPAGMT为 1:2 .72 ,治疗后为 1:2 .5 5 ,治疗前后GM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2 .5 93,P <0 .0 0 5 )。有 2例TPPA阳性和 2例RPR阳性治疗后转阴。〔结论〕 使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患者在短期内血清滴度下降显著 ;阳性血清可以在短期内转阴 ;当血清滴度较低时 ,RPR法难以检出阳性 ,漏检率达 2 .4 %。  相似文献   

4.
苄星青霉素在注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堵塞针头的现象,且患者主诉痛感明显。通过改进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提高了注射成功率,减轻了疼痛,避免了药液的浪费,保证了疗效,而且注射方法简单,易掌握,无安全隐患,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及血清学效果。方法对确诊为早期梅毒的135例患者分别用头孢曲松和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89例采用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商品名罗氏芬)1g/d连用18d,46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MU,1次/周,共用3次,作为对照。结果89例经头孢曲松冶疗1个月后梅毒血清学试验(RPR)阴转11例(12.36%),3个月64例(71.9l%),6个月84例(94.38%),9个月89例,全部阴转,阴转率达100%,并经2~3年随访无临床症状及血清复发。苄星青霉素治疗46例,1个月RPR无阴转,仅滴度下降21例(45.65%),3个月阴转8例(17.39%),6个月阴转17例(36.97%),12个月阴转34例(73.91%):结论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见效快,血清阴转率高,转阴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陈小平 《现代保健》2009,(25):129-129
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各项监测装备齐全,检查准确率提高,使类风湿的患者能够早期地被确诊,得到早期治疗,笔者所在医院近3年收治的100例患者,通过中西药的治疗,各种保健的配合,效果比较明显,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是治疗类风湿病的首选药,苄星青霉素是一种粉剂药物,稀释后成混悬液,类风湿病要坚持两年,15—22d注射一次,肌注时常常堵管,有时肌注多次才能成功,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造成了药物的浪费,疗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常规方法治疗梅毒后,可发生梅毒血清固定(又名梅毒血清抵抗),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力上。一旦发生梅毒血清固定,单纯青霉素剂量的增加和延长治疗过程对患者无益。梅毒的抗生素治疗仅对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有效。梅毒血清固定病人存在免疫异常,联合或单独使用免疫调节剂的再治疗通常在临床中应用。临床上白血胞介素-2、胸腺肽、匹多莫德、卡介菌多糖核酸、乌体林斯、糖皮质激素等免疫调节剂已在血清固定病人中使用,并且获得较好疗效。就免疫调节剂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梅毒血清固定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其特性.结果 1208例梅毒患者中有梅毒血清固定的411例,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为34.02%,其中205例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神经梅毒115例,占56.10%;神经梅毒的临床类型以麻痹性痴呆、脑膜血管梅毒和无症状神经梅毒为主,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明胶凝集试验、白细胞以及白蛋白异常率均显著高于非神经梅毒.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应进行脑脊液实验室检查,以排除神经梅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朱凤清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197-3197
1 病例报告 例1,男,59岁,到门诊皮肤性病科就诊,诊断梅毒Ⅱ期.医嘱注射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注.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病史,心功能Ⅱ级.注射护士询问无药物过敏史后常规行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20分钟判断皮试结果为阴性,予两侧臀部分别注射用生理盐水5ml溶解的苄星青霉素120万单位,均一次注射成功,嘱就地观察30分钟.8分钟时患者突然不醒人事,呼之不应.即予平卧位,按压人中穴,测P54次/分,BP120/68mmHg,R22次/分,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处理.3分钟患者意识清醒,查心电图无新的异常改变,多功能心电监护观察12小时,生命征平稳,无不适患者要求离开医院.  相似文献   

10.
梅毒血清固定病人的脑脊液及免疫功能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引起梅毒血清固定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25例经规范治疗后血清固定梅毒病人的脑脊液(CSF)进行常规、生化检测及RPR、TPPA测定,同时检测外周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以及内脏多器官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用水剂青霉素G2400万U/d静滴,连续14d,出院后继以苄星青霉素G240万U/次,1次/同,肌注,连续3次。分别于3、6个月复查血清RPR定量试验。结果 本组25例病人中有11例CSF-TPPA( ),RPR均为(-),其中7例发现CSF-WBC、CSF-Pr增高。10例(40%)病人外周血IgM水平升高、C3降低,21例(84%)病人CD3^ CD8^ 细胞有所增加、NK细胞减少。3例心脏彩超分别发现二尖辫、三尖辫及主动脉瓣返流。按神经梅毒治疗后所有病人血清RPR滴度未有降低。结论 无症状神经梅毒和免疫异常可能是引起梅毒病人血清固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扶正祛邪中药驱梅饮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影响,并试图从免疫学等方面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化方法,将68名早期梅毒血清固定受试者分配到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服中药免煎颗粒驱梅饮(由生北芪、土茯苓、公英、灵脂等组成),1次/天,60天为1疗程;对照组头孢曲松钠1.0 g,静滴或肌注,每天1次,15天为1疗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在治疗前、治疗后及纳入观察1年后各检测一次,同时外周血T细胞亚群在治疗前后及纳入观察后1年各检测一次。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及一年后查血清RPR,两组均未见有转阴者;两组在痊愈率、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年,两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CD3、CD4、CD8及NK细胞百分率、CD4/CD8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前后自身对比外周血T细胞CD3、CD4、CD8及NK细胞百分率、CD4/CD8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前后自身对比则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梅毒血清固定者可不需要治疗。运用中、西药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均不好。②驱梅饮可以有效地提高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外周血CD3、CD4T细胞及NK细胞的百分比,可以作为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苄星青霉素又称长效青霉素、长效西林、二苄乙二胺青霉素,是青霉素的二苄基乙二胺盐与适量缓冲剂及助悬剂混合制成的无菌粉末。在临床中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或需长期血药浓度的风湿病、肾病等患者,以预防链球菌感染[1],还用于治疗梅毒和钩端螺旋体病等[2]。一般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此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颗粒大,极难溶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合并皮肤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隐性梅毒感染合并皮疹老年患者8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联合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分别于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进行螺旋体血凝(TPPA)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血清检查。随访2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时,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血检测CD_3~+、CD_4~+、CD_8~+。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联合组治愈率分别为18.60%、30.23%、51.16%、60.47%和74.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9.30%、23.26%、34.88%和41.86%。治疗24个月后,联合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5%和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_3~+、CD_4~+、CD_8~+和CD_4~+/CD_8~+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联合组CD_3~+、CD_4~+、CD_4~+/CD_8~+分别为(77.95±10.45)%、(45.34±7.10)%和(1.78±0.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9±4.24)%、(41.22±6.24)%和(1.61±0.18)(P<0.05);联合组CD_8~+(25.44±6.17)%显著低于对照组(27.46±5.76)%(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老年隐性梅毒感染并发皮肤病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苄星青霉素治疗,可作为隐性梅毒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两种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对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苄星青霉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00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100例,常规注射)与观察组(100例,优质注射),对两组焦虑与疼痛情况、一次注射成功率、药物残余量、红肿渗液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注射前10 min与注射后30 min焦虑评分[(36.24±5.57)分、(30.17±3.58)分]均低于对照组[(42.25±5.65)分、(36.65±3.34)分],注射中与注射后30 min疼痛评分[(2.04±0.87)分、(1.13±0.59)分]均低于对照组[(3.22±0.99)分、(2.54±1.01)分](P <0.05)。一次注射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82.00%),红肿渗液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0.00%)(P <0.05)。观察组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84.00%)(P <0.05)。观察组出现皮肤硬结、感染、针头阻塞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梅毒血清固定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近3年梅毒患者1 04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各期梅毒血清固定情况与发生率.结果 1 049例患者中,61例一期梅毒,93例二期梅毒,895例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的179例(17.06%),两组患者血清固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现象与梅毒分期密切相关,尤以潜伏梅毒发生率最高,临床中应当加强潜伏梅毒的筛查与治疗,最大程度的避免发生梅毒血清固定现象.  相似文献   

16.
梅毒血清固定现象是抗梅毒治疗后患者血清学试验显示的一种特殊表现,亦称"血清固定型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机制不明,且患者的临床预后往往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已经成为预防和控制梅毒,尤其是梅毒的临床诊断和抗梅毒治疗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年龄大于40岁女性梅毒患者多发生血清固定,与抗梅毒治疗所用药物、剂量、方法等相关,与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n,TP)合并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血清滴度等也密切相关。此外,免疫感染机制(感染免疫、免疫抑制、自身免疫等)与梅毒血清固定的相关性亦备受关注。细胞介导免疫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在梅毒血清固定免疫学相关机制中可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梅毒血清固定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实验诊断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比不同药物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的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9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肌肉注射80万单位,每疗程15d,2次/天;研究组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臀部两侧肌肉注射,240万单位,1周/次,共注射3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正常分娩患者28例占62.2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5例占33.33%,早产、流产及死胎患者分别为4例占8.89%、8例占17.78%、4例占8.8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例占31.11%、12例占26.67%、5例占11.11%(P0.05);研究组患者正常新生儿37例占82.22%,高于对照组患者,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改善妊娠结局,有利于患者正常分娩,减少新生儿死亡的概率,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梅毒血清固定临床分析-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与梅毒分期的关系;比较苄星青霉素与头孢曲松对梅毒血清固定的疗效.[方法]根据近5年本院皮肤科门诊资料完整的梅毒患者资料,统计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和各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和形成时间,并进行比较;治疗组给予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318例梅毒患者有58例(18.24%)发生血清固定,其中一期梅毒4例(9.76%),二期梅毒20例(13.70%),潜伏梅毒34例(25.95%);潜伏梅毒血清固定形成时间比早期梅毒晚.疗效:复治6个月后,治疗组痊愈23例,有效1例,无效2例,痊愈率为88.46%;对照组痊愈20例,有效4例,无效8例,痊愈率为62.50%.[结论]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梅毒分期有关,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潜伏梅毒的早期筛查和及早治疗对防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梅毒血清固定,头孢曲松优于苄星青霉素.  相似文献   

19.
李军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705-1706
目的分析和探讨不同药物对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医院近些年来收治的74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患者采用头孢曲松1.0 g静滴治疗,治疗时间为10 d,每天一次;对照组37例患者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治疗,治疗时间为15 d,每天一次。然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损消退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然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了2年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滴度转阴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TRUST滴度转阴率为97.29%,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TRUST滴度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它随访时间内,两组患者的TRUST滴度降低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在刚开始比较明显,但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效果相同。临床上两种药物都可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价格便宜,更适用于广大基层患者。  相似文献   

20.
侯青  孔立 《职业与健康》2003,19(5):126-127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RPR)长期不转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例经治疗后血清RPR长期未转阴的梅毒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梅毒患 者,其中3例口服青霉素;3例口服红霉素31例用广告药;1例未及时治疗,待二期复发后治疗31例因配偶未治,使其再感染51例患者合并风湿;2例晚期潜伏梅毒。结论:治疗不正规、合并其他疾病、曾有过复发或再感染、以及梅毒的病期,是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RPR长期未转阴的主要原因。这种血清反应的发生就有可能引起症状复发,亦有可能发展为内脏、心血管、神经梅毒等,因此,就不能认为是彻底治愈。为避免发生此反应,必须做到早期明确诊断,治疗剂量充足且规则,治疗后要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