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膊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偾事。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正>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健则运".唯小儿时期,"脾常不足",稍有疏忽,即可导致脾胃疾病,且其他疾患,亦易引起脾运失健.脾运失健,治当健脾.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数年来,我们本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应用运脾法,以苍术、陈皮、苡仁、焦楂、神曲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儿科多种疾病,效果应手.现小结如下:一、疳证: 小儿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病后等多种因素,均能导致脾运失健,  相似文献   

3.
张绍莲 《陕西中医》1994,15(5):218-218
<正> 瘰疠,又称“痰核”,是小儿常见病之一。笔者随导师张介安临证,窥见导师诊治瘰疠别有法术。他从“痰浊为患”的病理出发,论治从脾胃着手,疗效颇著,兹撷要整理如下。 1 脾胃论治的理论基础 1.1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乃本病之因,痰浊的形成与脾的关系在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行,湿聚成痰,故曰:“脾为生痰之源。”小儿由于脾常不足,决定其健运功能相对虚弱,使痰浊内生可能性增大。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易为饮食所伤。乳食停滞,积而蕴酿成痰,痰阻气机。痰气博结,同时痰湿内蕴日久,又可郁而化热,痰热互结。遂成本病。诚如》医补  相似文献   

4.
脾胃病临床很常见,其治疗方法各异,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脾胃升降为之主要轴心,理气一法运用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重要部分。现就临床试探,粗略认识体会,不妥之处恳请斧正。1 脾胃乃升降之轴心 脾胃居中焦,诚人体气机升降的轴心。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送四肢百骸以充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正如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这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治疗贵在调脾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维明 《国医论坛》2002,17(3):50-50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 ,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传统观点认为 ,其病变脏腑重在肺、脾 (胃 )、肾 ,而以肾为关键。如《石室秘录·消渴》篇云 :“消渴之证 ,虽分上、中、下 ,而肾虚以致渴 ,则无不同也 ,故治消之法 ,以治肾为主 ,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但笔者在临证中体会到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本病治疗贵在调治脾胃。1 脾胃失调 ,本病病机关键脾主运化 ,输布精微 ,升清降浊 ,开窍于口 ,脾失健运 ,浊气久滞 ,郁而化热 ,则多食善饥。脾虚散精不及 ,上归于肺的精微物质减少 ,…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曾言“一病必有主方 ,一方必有主药” ,极力提倡专病专方 (药 ) ,因此笔者在临床过程中 ,在复习文献基础上 ,有意寻找专病专药 ,如对白术的应用有些许心得 ,兹整理如下 ,以飨同道。1 代谢综合征补脾胃之药 ,首推白术。正如《本草通玄》所云 :“补脾胃之药 ,更无出其右者” ,脾胃健运则湿散痰消 ,诸症皆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而且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一药多能 ,故可专用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其用法以生用为主 ,至少用至 30 g ,同时伍以陈皮等行气之品。因其有“补脾阴”之作用 ,故对阴…  相似文献   

8.
试论“脾常不足”与“脾健贵在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脾常不足”当谓脾胃常不足,其生理内涵是指小儿时期其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于成人而言,还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状态,但就小儿自身来讲,其脾胃的结构与功能是与小儿的机体状态相适应的。“脾常不足”的病理意义在于小儿时期脾胃的代偿调节机能不足,代偿储备差,因而易出现代偿状态而发生脾胃病。针对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治疗脾胃病当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运用“运脾法”为治疗大法,使脾  相似文献   

9.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腐熟,主受纳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置居中,为气体升降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升清降浊,五脏六腑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在内五脏六腑、在外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证。故李杲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李杲创制补中益气汤,其用法及方义正如其所云:“《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而立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重用之以补脾肺之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使自汗以损元气,又可助人参以益脾胃之气。…  相似文献   

10.
陈延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8):349-349
痞满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机为脾胃受伤 ,升降失常。治疗应分清病变以脾为主 ,或是以胃为主 ,分而治之。中医认为“脾胃皆属土 ,而脏腑分焉”,“胃主纳 ,脾主运”,“胃强脾弱 ,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 ,则知饥而纳少”,可见同为脾胃受损 ,临床特点却也有所不同。胃主要负责“纳”,也就是受纳、承纳、容纳 ,因此 ,胃的功能“强”,则可以承纳更多的食物 ,食量也较大 ,所以说“消谷”;胃的功能“弱”,则只能承纳较少的食物 ,食量也较小 ,所以说“纳少”。而脾的功能对食量影响较小 ,对食物的消化、转输能力影响较大 ,所以主“…  相似文献   

11.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脾胃纳运功能失常为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关键,治疗主要包括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等方法。治疗中应以“肾以喜为补,脾健贵运不贵补”为原则,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统一诊疗标准,寻找反映疾病本质的客观化指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总结孙浩主任医师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孙师认为,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是中虚不运,其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根据其病机及病理特点,提出"补运结合"的治疗大法,"补"与"运"二法结合,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标本同治,使脾胃恢复健运功能。  相似文献   

13.
泄泻治验     
脾胃主受纳运化,小肠主分清别浊,大肠主传导排泄,其功能正常,则水谷自化,清浊分途,大便自调。若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恼怒伤肝,或房劳耗泄肾阳,脾失温煦,皆可导致脾胃不健,小肠受盛及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腹泻作矣。《医学三字经》说:“湿气胜,五泻成”。故化浊利湿,健运脾胃为治泄之大法。《万病回春》谓:“治须分利小便,健脾燥湿为主。”据不同病情,辨证用药。挟表者,佐以疏散,食滞者,佐从消导,热者佐以清凉,寒者佐以温中,虚者佐以培脾。若肾阳衰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15.
脾胃为中焦之枢,其配合如常之时,气血得生,水湿得运,体内处于稳态平衡,正合从古至今以“衡”为求,辨治疾病多以“衡”为要的思想。脾胃失常之时,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脾困而胃腑热邪结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间之“衡”不复存在。且脾胃与肝、肺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泻,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肝气太过,则横逆犯胃;若肺失宣降,则脾胃失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上皆为中焦失衡之态,故笔者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治则。本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主要从脾胃与脏腑间之平衡及脾胃自身寒热、虚实、升降、燥湿之平衡入手,论述舒达肝木、宣降肺气、调达寒热、消补并施、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等一系列消长平衡之法论治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稳己固彼,以达到机体周身平衡之态,病由此愈。  相似文献   

16.
<正> 笔者临证常遇见一些被诊为“脾失健运”的患者,屡经他医久治罔效,索其方药视之,多为甘温健脾,或辛香醒脾之品。这与“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之说,似乎合拍。然为何不效?此乃忽略了“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之教。屡投阳药,损伤胃阴,致“土燥水竭”,“釜中无水怎能腐物”,胃乏津液,脾将何以运行,若是脾有余湿,胃又何能独燥。何况脾阳本于胃阳,胃阴统之脾阴,脾胃二者难以分割。故临床辨证不能拘泥于“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笔者通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深刻认识到对于脾胃的虚证,应以“平补为法”。因脾胃同居中州,皆属土,燥湿平调,中土自安,纳食运化,循其  相似文献   

17.
史桂平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41-641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系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笔者在临床上立足于调补脾胃,分型论治收效满意。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是其生理特点,加之饮食不调,食不知饥饱,导致脾胃不和,脾运不健,胃纳呆滞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机。因此,运脾、醒脾、健脾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使脾胃运化得健,升清降浊有序。在具体运用时,笔者常分为以下三型。  相似文献   

18.
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临床实践中,我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中虚湿盛,以湿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多不知饥饱,又不能自避寒暑,最易感寒伤暑,停食伤乳,损伤脾胃。脾胃受伤,脾失健运,则病泄泻。因此,调治小儿疾病,总以平和之剂、攻补兼施为宜。用药应注意轻灵活泼,勿伤元气,照顾脾胃,做到中病即止,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在处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臌胀"范畴,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是臌胀形成的主要病理变化,肝硬化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脾、肾同治.注重治肝先实脾,脾胃健运,精微得以运化转输,则可水消胀减,同时补益肾脏;全程运用活血化瘀法,血脉通畅则腹水自消;配合行气利水,攻补兼施.肺主治节主水,通调水道,肺气壅塞则上窍闭而下窍涩,可加剧腹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