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术中B超技术辅助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中利用神经导航及实时B超技术,对肿瘤边界和涉及的功能区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在实时影像指导下行肿瘤切除.结果 28例患者术中成功获取神经导航和实时B超影像,有效校正导航偏移,并在影像指导下全切肿瘤19例,次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患者功能明显改善17例,无改变6例,功能受损加重5例.结论 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手术能提高肿瘤和脑功能区定位的准确性,纠正导航偏移,提高肿瘤全切率,有助于功能区保护,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BOLD和DECS技术进行语言功能区定位,实现语言功能区保护下肿瘤的最大程度切除。方法对15例语言相关功能区脑肿瘤患者,利用血氧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MRI)技术和(或)术中唤醒麻醉下皮层直接电刺激(DECS)定位技术进行脑语言功能区定位;对所获定位资料进行个体化评估,术中辅助保护语言功能区,在神经导航指引下切除肿瘤。结果 15例患者成功获取了术前BOLD语言区图像,评估后其中6例患者实现了术前BOLD和术中DECS技术联合定位语言功能区。全组病例在保护语言区条件下病变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语言功能明显改善6例,无变化5例,短暂性感觉性失语2例,语言功能障碍明显加重2例。结论术前BOLD-fMRI结合术中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的方法可客观定位脑语言功能区,导航辅助保护语言功能区条件下切除肿瘤,在保护语言功能的同时最大化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李海涛  师艺峰  熊海兵  石全红 《重庆医学》2012,41(14):1372-1374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及唤醒在功能区神经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该院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及唤醒在27例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22例,大部分切除5例。术后出现感觉性失语2例,单侧肢体瘫痪5例,经过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结论对于重要功能区神经胶质瘤,神经导航可在术前精确定位,设计最佳手术路线,术中超声与术中唤醒可判断出病灶与正常脑组织以及功能区的分界,实现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
Yang MQ  Wang S  Zhang Y  Wang R  Zhao YL  Zhang D  Xu L  Zhao JZ  Wang B  Zhuo Y  Chen 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1):2907-2911
目的 拟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术前确定语言功能皮层位置及其与病灶的关系,探讨fMRI在保护语言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并通过术后随访论证fMRI融合神经功能导航对术中语言功能保护的作用及术后语言功能缺失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北京天坛医院88例位于或邻近语言功能区的颅内病变患者,在术前接受脑fMRI检查(包括语言功能、视觉功能及肢体运动和舌运动功能检测),将fMRI图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图像融合,术前进行注册、校正,在fMRI导航下进行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术后3~6个月复查fMRI,对照术前fMRI评价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88例患者术前行fMRI图像与神经导航系统图像融合、注册顺利,术中能明确定位颅内病变与语言功能区.72例病变至功能区最近距离> 10 mm,6例病变至功能区最近距离<5 mm,10例病变至功能区最近距离5~10 mm.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手术致残率6.8%(6/88),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在阅读汉字时均出现广泛的激活.表现为:双侧额下回、左侧额中回、双侧或左侧颞上回(BA46区)、视觉系统17 ~19区、双侧小脑等.结论 fMRI融合神经导航术中可定位语言功能区,对术中保护脑语言功能区,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手术并发症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病变至功能区最近距离>10 mm时,手术全切除病变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功能磁共振与神经导航融合定位和保护脑功能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影像(fMRI)与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图像融合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论证病变至功能区的最近距离与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20例位于或靠近脑功能区的颅内病变患者,手术前进行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脑功能磁共振检测(包括语言功能、视觉功能、肢体运动和舌运动功能),将激活功能区图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图像融合,手术前注册、校正,在fMRI影像导航下进行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结果20例患者功能磁共振影像与神经导航系统图像融合、注册顺利,术中准确定位颅内病变与脑功能区(除1例病例因注册后肿瘤卒中,术中出现导航漂移现象,术中超声予以矫正)。病变近全切除2例,全切除18例。20例患者中,4例患者手术后出现新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已恢复,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手术致残率10.0%,无手术死亡。4例手术后出现新神经功能障碍者病变位于功能区,14例病变至功能区最近距离〉10mm。11例患者在阅读汉字时出现广泛的激活,语言区位于左半球额中回第9区和颞叶第46区,视觉系统17—19区。结论fMRI导航为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提供直观准确的功能区判定方法,保护脑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对于中国人语言功能区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尤有帮助。病变至功能区最近距离〉10mm,手术全切除病变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脑功能区病变手术中联合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B超的价值。方法对22例大脑功能区及其附近的皮质下占位病变,采用术中实时超声定位病变的解剖边界,在全凭静脉麻醉下结合体感诱发电位波形翻转(SEP-PR)、直接皮层电刺激(DCES)确定功能区边界,根据病变与功能区的关系切除病变。结果 22例病变均成功实施了术中超声定位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全组脑功能区皮层结构得到保护,10例因超声的实时监测而避免或减少了病变的残留。术后Karnofsky生活状态量表(KPS)评分较术前提高。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和实时B超是脑功能区病变手术中安全、方便、实用的辅助技术,全凭静脉麻醉下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区病变的切除率和减少术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程宏伟  王晓健  冯春国  肖瑾  李严 《安徽医学》2009,30(10):1163-1165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技术在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24例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手术中,术前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制定手术计划,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设计手术切口,精确定位病灶范围,术中结合实时超声显像技术,引导手术进程,确定病灶的切除程度。结果病灶完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神经导航系统术前定位病灶准确率100%,术中实时超声能有效地引导手术进行,术中实时定位病灶并确定病灶的切除程度。结论联合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和术中超声技术可在手术中对颅内病变精确定位,引导手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对运动皮层及其附近占位病变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位于运动皮层及其附近占位性病变患者,依据BOLD-fMRI图像显示运动功能相关激活区与病变的位置关系设计手术方案,术后行KPS评分以评价BOLD-fMRI的治疗价值。结果:20例镜下病灶全切除,3例高级别胶质瘤及1例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瘤部分切除。20例术后综合KPS评分70分3例,80分2例,90分4例,100分15例。结论:BOLD-fMRI对运动皮层及其附近占位病变手术切除过程中保留运动功能区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性意义,并可预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示踪成像( DTT)融合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皮层电刺激技术在手术治疗颅内运动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运动区肿瘤患者(其中胶质瘤19例,脑膜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脑脓肿1例)。术前行MRI薄层扫描,DTT,并在导航仪上进行影像融合,了解肿瘤及锥体束相对关系,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引导下定位肿瘤,锥体束;术中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并实时定位肿瘤周围脑功能边界,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胶质瘤中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脑膜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术后1个月肌力恢复。其余术后与术前相比肌力有所提高或基本相似。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肌力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有好转或不变。结论磁共振、纤维示踪融合导航,结合皮层电刺激技术,可实现最大程度切除运动区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脑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电磁导航与术中实时超声辅助下显微神经外科微侵袭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开展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对颅脑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病变进行手术切除,其中应用电磁导航辅助下完成显微手术69例,开展术中实时超声辅助下显微手术46例,另外14例手术在电磁导航的基础上综合术中实时超声影像进行位置及切除程度的验证。结果129例病变,116例达到全切除(89.9%),13例为次全切除(10.0%),8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恶化(6.2%),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2%,术后由于并发症死亡3例(2.3%)。结论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可以精确定位,设计最佳手术入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和术后并发症。针对不同的病变和手术要求,灵活使用电磁导航或者术中实时超声能够经济有效的实现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病变微创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来达到最好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 2 8例颅内病灶患者进行 3mm层厚的CT或磁共振 (MR)扫描 ,利用导航工作站进行术前计划、切口设计、术中指示病灶部位及重要颅内结构。结果 :所有病灶定位准确 ,全切 2 3例 ,次全切除 2例 ,大部切除 3例。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下的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以达到准确定位及切除病灶 ,减少功能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全程内镜技术在扩大经蝶入路蝶斜区大型复杂病变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复杂蝶斜区病变患者15例,术前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及注册,术中采用双侧鼻孔扩大经蝶入路,在全程内镜下切除病变。结果术后经病理证实垂体腺瘤7例,脊索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10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术后一过性尿崩3例,短暂脑脊液漏2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26月,2例未全切病例出现复发并接受放射治疗。结论对于复杂蝶斜区病变的扩大经蝶入路手术,将神经导航与全程内镜技术相结合可充分利用两种技术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在切除颅内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下手术治疗的42例颅内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胶质瘤切除程度及胶质瘤继发癫痫的控制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无血肿、感染、偏瘫.术后48 h复查MRI,结果显示肿瘤全切除34例,大部切除8例.术后1年评估癫痫控制情况,Engel's Ⅰ级17例,Engel'sⅡ级11例,Engel'sⅢ级5例.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同时,切除肿瘤,控制癫痫发作,临床效果显著.结论 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及致痫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神经导航技术在深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导航技术在深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导航工作站所显示深部胶质瘤的三维结构,制定手术计划,在观察棒导航下寻找病灶,完成胶质瘤切除术。结果 在神经导航下完成68例深部脑胶质瘤切除,定位准确,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神经导航在部位深、病灶小、肉眼难以识别的胶质瘤等手术中的应用,可有效地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后银  徐德才  韩易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2):2014-20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重建结合神经导航对功能区脑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 方法 对15例胶质瘤患者和6例脑膜瘤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在扩散张量成像的基础上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行神经纤维束三维重建,根据重建图像制定手术方案,确定手术入路和手术切除范围,术中结合神经导航,显微镜下切除肿瘤。 结果 本研究21例病例术前的DTI三维纤维成像图中15例胶质瘤患者中肿瘤对瘤周白质纤维的影响有6例表现为单纯破坏、9例表现为移位伴破坏;6例脑膜瘤患者肿瘤对瘤周白质纤维的影响中有4例表现为单纯移位、2例表现为移位伴少量破坏。15例胶质瘤患者镜下全切13例,次全切2例;4例术后与术前对比有少量神经纤维损伤,其余病例神经纤维均未见手术损伤。6例脑膜瘤患者均镜下全切,手术前后对比均未见神经纤维损伤。12例原有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无明显加重,随访6个月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新发部分运动性失语2例,经治疗后随访6个月基本恢复;新发肢体偏瘫2例,经治疗后随访6个月1例完全恢复,1例无明显好转。 结论 扩散张量成像重建结合神经导航可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CRW—FN脑立体定向仪或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定位,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结果:49例患者中,21例行有框架立体定向手术,28例行神经导航手术。全切病灶39例,次全切10例。仅4例患者出现暂时神经功能障碍,且均在术后3-6个月恢复,未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