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脑血管疾病(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刚  肖泉  叶劲  刘若平  钟书  蓝胜勇  唐秀文  梁有明 《广西医学》2007,29(9):1344-1345,F0004,F0002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运用及疗效.方法 使用覆膜支架治疗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共用覆膜支架3枚.结果 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采用桥接技术成功放置2枚覆膜支架,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基本不显影,在血管、支架交界处有少量造影剂漏出到动脉瘤内,但血流速度缓慢,造影剂滞留,随访8个月后动脉瘤完全消失;另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放置覆膜支架1枚,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结论 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有较好效果,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评估影像资料和临床预后来探讨血管内治疗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 2012年2月,连续接诊的行血管内治疗的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评价手术的可行性、手术并发症及影像和临床预后。结果 共有27例患者27个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其中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率、近全栓塞率和部分栓塞率分别为81.5%、11.1%和7.4%.无死亡病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4%.在为期32.9±17.3个月(4~71个月)的随访中,25例(92.6%)的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统计学分析显示高龄(60岁以上)与不良预后相关(P=0.006).结论 血管内治疗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安全有效,有症状的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应及时治疗,对于高龄患者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致鼻腔大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3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合并鼻出血,院外采用颈动脉压迫鼻腔填塞止血。3例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前Mata′s实验后行血管内治疗,术中采用可脱性球囊闭塞假性动脉瘤开口及颈内动脉的方法。结果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瘤体位于蝶窦内。3例均经球囊闭塞获得成功。结论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破裂所致鼻腔大出血,应紧急处理的同时,尽快明确诊断,尽早行病因治疗。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的病例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02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单纯采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8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术中根据血管条件,在 保证载瘤动脉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导引导管位置升高(靠近海绵窦段),提供足够支撑,覆膜支架到位后再予释放栓塞动脉 瘤。结果(1)对8例(8个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共置入9枚覆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置入载瘤动脉。6例置入Willis支架后即刻造 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置人1枚Willis支架后,有少量对比剂漏入动脉瘤(内漏),予再植入1枚覆膜支架,复 查造影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1例血泡样动脉瘤因颈内动脉迂曲,支架系统到位困难,术中发生医源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 球囊栓塞后予搭桥并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患者因脑室外引流并发颅内感染,积极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恢复;(3)术后6个月对8例 患者均行临床随访,mRS评分0分6例,1分2例。术后6个月DS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1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但患者无神经 功能障碍,搭桥患者桥血管通畅。结论Willis覆膜支架是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采用多支架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笥颈内动脉狭窄1例。方法:采用2个球囊膨胀支架及1个自膨胀支架治疗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串珠样狭窄从颅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到颅内海绵窦段,长约82mm。结果:一次性植入3个支架,成功进行血管成形,患症状消失,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5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显示支架植入段血管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的诊断以及相应的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资料。结果该次研究中的10例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进行诊断,结果发现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所有患者均给予介入栓塞法进行治疗,治疗后10例患者中7例突眼症恢复,3例失明未恢复,1例外展神经麻痹未恢复,4例视力下降恢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结论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法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进行诊断具有临床价值,给予该类患者介入栓塞疗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其中的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孔支架覆盖动脉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另1例窄颈假性动脉瘤单纯行GDC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治疗,动脉瘤填塞均在95%以上,1例宽颈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治疗后复发,经再次填塞GDC后治愈,1随访5-18个月,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从本组资料看,窄颈和宽颈假性动脉瘤可分别采用GDC栓塞和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少见,以头部外伤后反复出现鼻腔大出血为其突出特征。随着血管内治疗学的发展,可脱性救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给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型、有效和可靠的途径。我院于1992年7月连续收治2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男女各1例,均因车祸至头部外伤,颅底骨折,鼻腔出血,经脱水,抗感染等治疗症状好转,半月后出现鼻腔再次出血,次后每隔2周右左出现一次,出血量少则数十毫升,多则千余毫升,并多次出现休克症状。入院后行经皮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  相似文献   

9.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6%。双侧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较为少见,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我院采用分期自体血管移植颅内外架桥建立颅内外高流量分流后,再行动脉瘤孤立技术成功治愈1例双侧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及经动脉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的经验。方法总结分析6例经血管内治疗的动脉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资料,6例患者经查体及CT、MR、DSA等确诊,均行经动脉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可脱球囊闭塞瘘口,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应用Onyx胶封堵引流静脉、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及覆膜支架辅助治疗,经支架辅助下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结果 1例单纯应用可脱球囊,2例联合应用球囊和弹簧圈填塞,2例应用Onyx胶封堵引流静脉、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及支架辅助治疗,1例经支架辅助下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随访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因术前视神经损害导致患眼视力未恢复正常。结论血管内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动脉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手术指证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该院住院治疗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治疗。结果术后搭桥血管通畅24例,闭塞2例。术后16例患者未发生神经功能的障碍,2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术后格拉斯哥评分(GOS):16例患者为5分,4例患者为4分,6例患者为3分,患者的优良率为76.92%(20/26),致残率为23.08%(6/26)。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应用,是治疗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应用钨丝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及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各1例)。栓塞后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12例病人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均一次栓塞成功,症状消失,其中4例病人视力改善,2例失明病人视力分别恢复至0.1及0.3。1例于栓塞后1年出现患侧脑梗塞,表现为对侧肢体瘫痪,积极治疗后恢复。结论于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是治疗本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鼻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2例外伤性顽固性鼻出血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14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颈外动脉分支破裂出血38例,采用颗粒栓塞剂栓塞,全部患者治愈,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控制外伤性顽固性鼻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微侵袭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应用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 术后造影示移植的血管通畅、动脉瘤不显影,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结扎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8例患者均为DSA确定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梭形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梭形动脉瘤1例.其中6例经2周以上压颈(Matas' test)试验,一次性结扎颈总动脉,另两例未经压颈(Matas' test)试验准备,采用Crutchfield夹缓慢夹闭的方法结扎颈总动脉.结果 8例患者颈总动脉结扎后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CT复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结论 颈总动脉结扎对于一些手术、介入难以处理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存在较高的风险,需要耐心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及不同病因引起的假性动脉瘤经皮直接治疗及血管内治疗适应征选择及其治疗策略。资料与方法:54例患者共55个假性动脉瘤包括累及颈内动脉系统13例、颈外动脉系统7例、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5例、内脏动脉10例、髂内动脉3例、髂外动脉10例、下肢动脉7例。5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创伤性32例,感染性5例,医源性6例(手术4例、穿刺2例)、自发性11例。血管内栓塞及封堵治疗44例,栓塞及封堵材料包括明胶海绵、弹簧钢圈、GDC、NBCA、可脱球囊、带膜支架。超声引导下压迫治疗3例。随访采用超声或CT,随访时间1天~24个月(平均16.7月)。结果: 55例中行血管内治疗者44例,其中载瘤动脉栓塞者37例,带膜支架植入隔离假性动脉瘤者5例,瘤腔内栓塞者2例。除1例因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造影时破裂死亡外,1例腋动脉假性动脉瘤栓塞后复发再行栓塞仍有残留,血管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7.7%(43/44),治愈率95.5%(42/44)。单纯压迫治疗3例中治愈2例,1例压迫无效转血管外科手术治疗治愈。结论:影像导引下经皮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疗程短,是治疗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一种较好选择。治疗必须根据部位、破裂风险、大小、载瘤动脉重要性以及合并疾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蝶窦旁颈内动脉动脉瘤应用CT血管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我院蝶窦旁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11例,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蝶窦内不规则软组织影与邻近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均匀同步强化,并与其沟通,边缘见浅分叶,边界清晰;周围部分动脉期不强化的软组织影边缘不整.病灶大小为1 mm×2 mm×3 mm ~ 27 mm× 30 mm×33 mm; CTA最早期病变表现为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管壁局部毛糙不整,瘤体小,发生于外伤后7d.11例邻近蝶窦骨壁均出现骨折,6例断端累及蝶窦外侧壁,4例累及蝶窦后外壁并错位,局部出现骨质缺损1例.结论 破入蝶窦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应用颅脑CTA检查可明确诊断,联合应用CPR、MPR、MIP、VR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破口及蝶窦壁骨折位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近十年神经介入放射治疗技术的重要进展。目前微弹簧圈种类主要有 2种 :一种是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 ,另一种是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别采用GDC和MDS共栓塞治疗了 3 0例动脉瘤患者 ,3 1个动脉瘤 ,对其治疗结果进行了随访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3 0例动脉瘤患者中 ,男 1 9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 4 5岁 ( 1 9~ 65岁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1 2个 ( 1例患者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 ) ,前交通动脉瘤 5个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5个 ,颈内动脉C1 2段动脉瘤 6个 …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电凝血栓形成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基础上,将此方法应用到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自1978年2月以来,共治疗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