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AVM患者的VCTDSA和3D-DSA资料,比较二者的病变检出、部位、畸形血管团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数目、颅内盗血现象及合并病灶,以3D-DSA为金标准评价VCTDSA诊断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 39例AVM患者均为单发病灶,VCTDSA和3D-DSA均检出36个AVM.VCTDSA误诊1例小型AVM,漏诊2例微小AVM(直径小于1 cm);VCTDSA对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97.20%.VCTDSA不仅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还可同时显示27例3D-DSA无法显示的脑出血,且仅需一次扫描即可显示合并的动脉瘤,但对颅内血管的盗血不敏感.结论 VCTDSA是一种无创的可替代3D-DSA作为AVM常规筛查、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58例,利用三维重建及重建放大技术,使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显示更清晰,使瘤颈、瘤体的生长方向显示更理想.结果 158例患者共发现194个动脉瘤,其中发现长径在3 mm以下的微小动脉瘤68个,分别采取了栓塞、手术夹闭、定期观察等治疗方案.结论 DSA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和瘤颈、瘤体等结构,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①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②方法对23例动脉瘤术前术后的3DDSA与2D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并行术后价值评估。③结果与2DDSA相比,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及夹闭程度。④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和术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20世纪80年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DSA的基本原理是将获取人体某一部位注入造影剂前后的两副X线图像,经模-数转换输入计算机后进行实时减影以消除骨骼、肌肉及内脏影像,留下单一清晰的血管影像,再经数-模转换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的一种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同时能实时地显现随时间变化的血管影像。与常规血管造影像相比具有对比度、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漏诊率低、医生和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量减少,实现了无胶片化数字化?…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耳鼻咽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年11月至1999年12月应用DSA诊治严重鼻出血10血咽纤维篾这瘤3例、咽部及咽旁间隙占位性病变各1例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10例严重鼻出血中9例在DSA下行血管栓塞治疗。8例成功,有效率为88.89%;3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肿瘤血动脉均获成功,减少了术中出血量;2例占位性病变经DSA得以明确诊断,所有行DSA的患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DSA不仅是诊断和治疗严重鼻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且能对占位性病变作鉴别诊断,术前选择性栓塞瘤林供血动脉,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耳鼻咽喉科疾病患者进行DSA检查和栓塞治疗。结果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前选择性地栓塞瘤体内动脉管,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3例耳廓及头颈巨大蔓状血管瘤中2例姑息对下性栓塞后,耳廓变小,变硬,溃疡出血停止,但其中1例栓塞后并发一例周围性面瘫,另1例术前栓塞配合术,减少了术中出血,1例左鼻腔血管瘤栓塞治疗24h后,并发左眼鼻侧下方视 相似文献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是医学影象学中,继X线CT之后的又一项新技术,也是当前医学影象学中具有突破性的新进展。尤其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发展过程关于DSA的发展过程,还需追溯到血管造影术本身的历史。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星期后,两位奥地利医生就在尸体上进行了动脉血管造影尝试。1923年,德国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成功地利用X射线实施了人体四肢动静脉造影。30年代中期,创建了经腰部穿剌实施主动脉、颈动脉及周围血管造影的方法。此后,随着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肝癌经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C型臂X线机系统,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后分别行肝固有动脉常规DSA及不同角度DSA,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和小病灶个数的差异,并分析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在不同角度DSA中的鉴别诊断征象.结果: 常规DSA显示病灶62个,有21例患者肝亚段动脉因相互重叠而不能被独立分辨,18例因多支动脉分支与肿瘤位置重叠而不能确认肿瘤供血来源.不同角度DSA显示病灶66个,发现4个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在50例中清晰显示了肝亚段动脉的结构和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比较,χ2=12.64,P<0.05.结论: 不同角度DSA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与常规DSA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马海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48-49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经临床确诊的61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情况.结果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86.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显示良好率为78.7%,明显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显像好、检出率高,对脑动脉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D-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天津市环湖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就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6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患者,阴性12例,余74例患者共检出94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mAs、准直0.75 mm、重建层厚0.75 mm和间隔0.4 mm。结果三维DSA作为诊断标准,在310例患者中,220例发现264个动脉瘤。CTA漏诊4个动脉瘤,7个动脉瘤在常规DSA检查中漏诊,但被64层螺旋CTA诊断,均得到三维DSA的证实。64层螺旋CTA诊断〈3 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0%、100.0%和97.9%。结论 64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包括〈3 mm动脉瘤是一种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4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64例,且在入院1周之内均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其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2位医师判读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14和0.876,P0.05,说明2种医师有良好的一致性。②取其中1位医师的MSCTA与DSA判读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AZ值分别为0.849和0.858,说明2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③颈内动脉病变所占比例最高(34%),其次颈总动脉(24%),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较少。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可以反映病变血管分布和管壁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三维CT血管造影在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急性破裂脑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破裂脑动脉瘤(A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在人院当天行急诊3D—CTA检查,根据3D—CTA的结果,凡符合栓塞指征的AN患者在3d内行GDC栓塞术。结果 80例符合条件的破裂AN成功地进行了GDC栓塞,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部证实了3D—CTA的发现,3D—CTA在显示AN和载瘤动脉的三维结构上优于DSA。它能在脑血管造影前为AN的栓塞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对前交通AN的栓塞。结论 3D—CTA可在脑血管造影前早期确定AN和栓塞指征;可引导导管直接置入AN所在侧血管及选用合适的弹簧圈;为早期GDC栓塞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8.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菲利浦INTEGR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评价旋转DSA的诊断优势.结果 本组共检查217例患者,常规DSA检出139例患者153个动脉瘤,检出率为64.1%,旋转DSA检出156例患者177个动脉瘤,检出率为71.9%,两组患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DSA检查95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旋转DSA检查157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排除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旋转DSA较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关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旋转DSA均能在适当的角度,使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周围动脉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DSA)在颅内动脉瘤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疑有颅内动脉瘤的43例患者首先进行常规DSA检查,对其中27例进行RDSA检查,研究RDSA的技术参数及应用价值。结果:43例中,16例常规DSA能清楚显示,其余27例在常规DSA基础上加RDS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得到清楚显示。结论:常规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必要检查方法,RDSA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像、治疗及复查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