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蜂蜜火麻仁润燥通便 蜂蜜又称白蜜,主产江浙川等地,由蜜蜂所酿之蜜,经加工精炼而成。性味甘平,入心、肺、脾、胃、大肠五经。有清热补中、润燥滑肠、宁嗽、解毒止痛的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称蜂蜜“生则性凉,故能解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  相似文献   

2.
蜂蜜在我国用作药物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将蜂蜜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说,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消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有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相似文献   

3.
据《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其入药功能有五:“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蜂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是疗效很高的佳品。  相似文献   

4.
蜂蜜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也是治病良药和滋补佳品。蜂蜜作为药用巳有千年的历史,古埃及、古印度和我国都有记载。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甲骨文上,就有了“食蜜”的记载,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巳擅长用蜂蜜医治呃逆与外伤。我国的《神农本草经》中将蜂蜜列为药中上品,认为蜂蜜“味甜,无毒,主治心腹邪气。”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蜂蜜治疗多种疾病的配方。明代李时珍认为,“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公布了他收集整理的蜂蜜、蜂房治病的处方数十种。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前,我国就知道蜂蜜的医疗性能,最早问世的《神农本草经》,对蜂蜜的性味和功能便有较详细的记载。明代《本草纲目》具体指出:“蜂蜜,其入药功能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可见,我国古代医家对蜂蜜的性味、功用、主治早已有所了解。在世界各国的医药学家中也有许多关于蜂蜜有益于健康的叙述。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和医生希波克拉底说:“蜂蜜和…  相似文献   

6.
蜂蜜在我国用作药物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将蜂蜜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说,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全面地阐述了蜂蜜的医疗作用,对蜂蜜的保健养生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蜂蜜中含有天然转化糖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易消化。儿童和老年人的胃肠消化功能比较弱,如果糖吃得多了,会因产酸而造成食物异常发酵,产生气胀而妨碍营养物质的吸收,过多的热能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导致肥胖,还容易诱发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蜂蜜的医疗作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蜂蜜的性味和功能有了较详细的记载。(本草纲目》说:“蜂蜜,其人药功能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  相似文献   

8.
春天里,气候冷暖无常。此时,如不注意保健,人们常会陷入新患才去、旧病又发的困扰之中。因此,春季养生历来为医家所重,而蜂蜜又是传统的春季滋补佳品,所以不妨适食。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热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疮疡之痛。”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蜂蜜营养价值极高,它的主要成分中不仅有葡萄糖和果糖等一类单糖,而且还含有丙氨酸、苯丙氨酸、谷酰胺、天门冬酰胺、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蜂蜜中还含有磷、铜、铁、镁、镍等矿物质。此外,  相似文献   

9.
蜂蜜有六种功用,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热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疮疡之痛。  相似文献   

10.
蜂蜜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功效,为临床常用,自不必言。笔者应用治疗各型急慢性胃炎以致消化性溃疡所致的反酸、腹痛,效果显著。蜂蜜的主要成份是糖类,含量占其鲜重的70%-80%,占干重的95-99%,其他成份有:有机酸、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酶和一定量的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阐述蜂蜜为:消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主要能防治:(1)胃肠道疾病:便秘,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儿童痢疾等。蜂蜜入药之功效有五:即前面已阐述,蜂蜜生则性凉,热则性温,故能和胃致中,甘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溃疡之痛,蜂蜜可以促使胃酸正常分泌,还有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蜂蜜中毒     
“蜂蜜中毒”自古以来屡有发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乱”的记载。现在已知蜂蜜中毒的原因与植物花蜜中所含的毒物有关。采自钩吻属花蜜的蜂蜜中可分离出含毒物质——钩吻碱甲;采自山踯躅花蜜的蜂蜜含有葡萄糖甙;而来源于茄属植物和曼陀萝属的蜂蜜中颠茄生物碱和东莨菪碱等都是引起中毒发生的有毒物质。  相似文献   

12.
蜂蜜是工蜂采花蜜在巢中酿成。根据采蜜季节不同而有春、夏、冬蜜之分,以冬蜜质量最好。从野外如树上、岩洞等采取者称为野蜂蜜,又叫石蜜或岩蜜,质量最好,但产量有限,因而市面上见到的多是人工养蜂所取的蜂蜜。蜂蜜对人体健康的好处早已为人们认识。《神农本草经》把蜜列为有益于人的上品,古希腊人认为蜂蜜是“天赐的礼物”,而印度的《吠陀经》则说蜂蜜可益寿延年。我国梁代名医陶弘景说过:“道家之丸,多用蜂蜜,修仙之人,单食蜂蜜,谓能长生。”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之赚,但仍充分说明了蜂蜜在营养及医疗上的作用。营养分析表明,蜂…  相似文献   

13.
自有正史的几千年以来,人类不仅把蜂蜜当食物来养生,还当作药物来疗病。 中国古代医学上对蜂蜜功效的记载很多,李时珍谈:“蜂蜜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 而《本草从新》中亦有云:“生性凉能解热,熟性温能补中,甘而和,故能解毒;柔而滑,故能滑燥;甘缓可以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疮疡诸痛……煎炼成胶,通大便秘……同葱食害人……” 因此,不难由此追溯出民间对蜂蜜的看法,具有滋补、去火化痰、治疗便秘等效用。 近年来,随着崇尚自然风气的兴盛,饮食方面也追求所谓的天然食物,比如,舍白米而吃糙  相似文献   

14.
生姜拌蜂蜜治疗咳嗽之说,早在古籍《千金方》和《本草汇言》中就有记载。只是咳嗽是多种多样的,并非生姜拌蜜都能治好。而生姜和蜂蜜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治咳嗽。那么,如何理解“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这句民谚呢?这得从咳嗽的成因和生姜、蜂蜜的药用机理谈起。  相似文献   

15.
蜜膏是由鲜果汁、药汁浓缩,再加蜂蜜而成的稠膏,因其具有显著的滋补功效,故俗称“膏滋”。膏滋即今日之煎膏剂型(内服,非外用之膏药),民间又称秋冬补膏或膏子药。由于药汁浓缩所得的稠厚半固体的中药剂型,具有补养、矫味、防腐等作用,很多慢性、消耗性疾病可服膏调治,无病者可用此养生防病。膏滋宜  相似文献   

16.
《健康必读》2008,(11):39-39
秋后食用养蜂人在蜂房现采现卖的“生蜜”,容易发生蜂蜜中毒。蜂蜜中毒的原因与植物花蜜中所含的毒性成分有关。自然界的植物可分为无毒和有毒两大类,无毒植物的花期较旱,多在春天;有毒植物的花期较晚,多在秋天。因此,蜜蜂如果采集有毒植物的花粉酿成蜜,蜂蜜就会混进有毒物质——生物碱。  相似文献   

17.
正蜂蜜是蜜蜂在蜂巢中酿成的糖类物质。古人认为,蜂蜜是蜜蜂吸取百花的精髓而制成的,故又称它为"百花之精"。由于蜂蜜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更适合老年人食用,故又有"老人牛奶"的美誉。中医认为,蜂蜜性平、味甘,可入肺经、脾经、大肠经,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和解毒的功效。《本草纲目》对蜂蜜的药用功效概括得最确切,认为它:"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  相似文献   

18.
李玫 《家庭健康》2010,(10):37-37
蜜膏,由鲜果汁、鲜药汁或药物的水煎液经过煎熬浓缩,再加蜂蜜调制而成的稠膏。因其具有滋补功效,亦俗称“膏滋”。蜜膏一般是把鲜果汁液,或经过两次煎煮所得的汤液,再继续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黏如蜜时,兑加蜂蜜一倍,调匀制成。因其口感甜美,有“膏中甜品”之称。  相似文献   

19.
苏轼,宇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集诗、词、文等才气于一身,又是书法、绘画行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同时,苏轼又是美食家,有自己的饮食爱好和品位。他爱吃甜食,尤其爱食蜂蜜,遇有上好蜂蜜,他每天要吃上五盒,姜蜜汤则要喝上几碗,说它“甘芳滑辣,使人意快神清”,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他特钟情于崖蜜,即今人所说的“崖蜂蜜”。《神农本草经》说久服崖蜜能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像  相似文献   

20.
周俊 《健康向导》2011,17(5):58-59
近年来,市场上蜂蜜的种类越来越多,蜂产品的专卖店开遍了大街小巷。据了解。中国每年的蜂蜜产量达18万吨以上,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国内销售的。很多民众有购买蜂蜜的习惯,喜食蜂蜜。可这几年。质检部门、工商部门查获的掺了糖浆的假蜂蜜被不断曝光。更有人在网上发帖子称,所谓“金银花蜜”、“雪莲蜜”、“苹果蜜”等,都是假的。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假蜂蜜在市场上为何屡禁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