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多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因来不及治疗而在院外死亡。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可以感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1]。本文报告2例ICD植入术治疗恶性室  相似文献   

2.
对12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探讨.护理配合主要体现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访视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熟悉手术操作步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准确、及时的术中配合是ICD植入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徐燕 《吉林医学》2013,34(16):3277-3278
<正>我科2012年6月成功为1例恶性心律失常伴发室速患者进行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也是我院第1例IC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因头痛,晕厥1次,神志不清3 h,于2012年5月24日入院。患者4年前因重症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DDD起搏器。于2012年5月24日下午17∶00左右  相似文献   

4.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约占心脏猝死的87%.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心脏性猝死率大大降低,但院外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而植入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防治具极高病死率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而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手段[1].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总结药物不能控制的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患者,应用电起搏超速抑制室速发作的治疗效果。 方法:14 例21 例次中,12 例次心房和7例次心室紧急临床起搏,起搏时间从6 h~15 天,(平均96.3±58.7)h,1 例直接植入心房永久起搏,1 例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电起搏频率均大于复苏后自主心率20% ~30% ,有7 例患者在电起搏基础上再分别加用β-阻滞剂、乙胺碘呋酮治疗。 结果:除2例严重心衰、反复室速及室颤致死外,均取得较好效果。其中ICD1 例已随访2年,1 例心房起搏已随访10 年,生存良好。 结论: 不同方式的心肌心内膜起搏和超速抑制,尤其是心房电起搏,可以预防和治疗危及生命的室速,部分患者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湖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因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模式,采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及日常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OL)对患者出院后6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①5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其中有40例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51次,10例心室颤动(VF)发作15次,均被ICD成功治疗.②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在ESCA总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等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中食欲、睡眠、精神、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家庭理解与配合等项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合适的护理措施在心脏复律除颤器联合胺碘酮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较佳,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2006年1—9月,我院应用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心律失常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索恶性心律失常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选择20例恶性心律失常行ICD治疗的患者,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监测并配合心室颤动(VF)除颤阈值测试,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本组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护理不当并发症。随访1-13个月,无电极脱位和死亡。结论个体化地针对恶性心律失常行ICD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定期随访,可以增强患者及家属接受ICD治疗、预防猝死的信心,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合并心律失常手术前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9例食管贲门癌患者中合并心律失常39例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患者术前治疗时间4 d ̄8 d,平均5.5 d,住院时间18 d ̄32 d,平均24 d;术后7例出现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7.9%.结论加强手术前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PTCD+胆道内支架术)术后的护理经验,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3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术后5例出现血性胆汁引流液,4例血淀粉酶升高,3例发生胆系感染,1例支架管脱落,经积极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做好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王根妹  李珑  钟丽萍  朱丽萍 《海南医学》2011,22(24):144-145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及胸腔化疗的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在超声定位下经皮穿刺方法,为患者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同时注人化疗药物,加强导管留置期间的消毒隔离和护理。通过临床实际观察,对本医院7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78例胸腔积液患者全部成功置管完成了治疗。患者胸腔内置管时间为5-21d,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准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加强引流管护理,密切观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为治疗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ICD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6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6例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6例ICD植入患者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73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6例患者均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ICD出现误识别和误放电3次,开启突发性识别后,随访12个月再未发现误放电现象。2例因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电风暴3次,经强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随访6~12月再未出现电风暴。3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明确诱因,预防和治疗诱因可减少ICD治疗次数。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术后加强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配合药物治疗、积极预防诱因是保障ICD有效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洛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洛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全部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给予洛铂胸腔灌注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胸腔闭式引流的特点给予心理、生理上的全面系统化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53.3%,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洛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中可起到重要作用,能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a circadian variation of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However, there is no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daily distribution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episod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daily distribution of episodes of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MATERIAL/METHODS: We used data stored by last-generatio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ICD)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circadian distribution of VT and VF in 70 patients with ICD. The distribution of tachyarrhythmias was categorized into four time zones: zone 1 (06:00-11:59), zone 2 (12:00-17:59), zone 3 (18:00-23:59), and zone 4 (00:00-05:59). RESULTS: During a follow-up of a mean of 3.1+/-1.3 years, a total of 791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ere recorded from which 631 events were VT and 160 VF. A circadian variation of episodes of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 was evident. Th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sharply increased in zone 1 (8.82+/-2.13, p<0.0001). Episodes of VT had peaks in zones 1 and 2 (7.44+/-2.03 and 2.70+/-0.65, p<0.001) and episodes of VF had peaks in zones 1 and 4 (1.38+/-0.39 and 1.30+/-0.51, p<0.011).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patients who used betablocker and those who did not. CONCLUSIONS: Malignant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have a circadian distribution. VT peaks occur in the morning and noon hours and VF peaks occurs at the night and morning hours. Betablocker and/or amiodarone usage do not alter this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有关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患者中“电风暴”(ES)的预测因素及临床预后的资料较少。对一个可能发生ES的患者亚组进行调查,并确定ES对ICD植入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和结果:对307例ICD植入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回顾分析。ES的定义为24h内至少发生两次需立即施行电治疗[对抗心动过速的起搏和(或)电击]的室性心动过速,其间间隔窦性心律。在中位期为826d的随访(IQR 1141d)中,对比123例ES发作患者(经历了294次ES发作,中位值为每例患者2次,极差1~9)与184例无ES患者的基线特征和生存率。ICD植入后初次发生ES的中位时间为1417d(95%CI 1061~2363),而无ES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16d(95%CI7~4642)。单变量分析发现,高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最初为室性心动过速、慢性肾衰竭及未用降脂药物与ES风险升高显著相关。多变量Cox分析显示,慢性肾衰竭(HR1.54,95%C10.95~2.51,P=0.052)、室性心动过速(HR2.20,95%CI1.44~3.37,P=0.0003)和LVEF(HR0.98,95%C10.97~0.99,P=0.027)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相反,糖尿病几乎不受ES影响(HR0.49,95%C10.27~0.90,P=0.022)。两组之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在ICD植入者中,ES较常见,但其并不影响死亡率。存在严重收缩功能障碍、慢性肾衰竭和最初为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发生ES的可能性高。糖尿病几乎不受ES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