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填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argeted one-channel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TO-PTED)和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采用TO-PTED治疗(TO-PTED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3~34(31.20±1.67)岁;病程10~39(26.30±0.41)个月。34例采用TLIF治疗(TLIF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2~34(32.10±1.74)岁;病程11~40(27.10±0.3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X线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X线透视次数TO-PTED组分别为(76.30±5.08)min、(38.80±4.21)ml、(3.90±1.13)d、(8.80±2.53)次,TLIF组分别为(118.50±11.06)min、(162.71±19.31)ml、(7.30±1.42)d、(4.10±0.8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8.00±5.63)个月,在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TO-PTED组优于TLIF组。结论:TO-PTED和TLIF治疗青年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TO-PTED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时间方面更有优势,但手术期间会增加患者接受术中辐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尿毒症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2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尿毒症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男3例,女18例;年龄65~83(77.2±1.9)岁。所有骨折患者合并尿毒症且需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2~11(6.3±1.6)年,血透次数2~3次/周。患者受伤至入院手术时间3~7(4.0±2.1) d。术前积极纠正患者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通过血液透析调整患者的血钾及血肌酐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及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及时恢复日常血液透析维持血肌酐及血钾水平稳定。21例患者术后随访5~23(16.8±2.6)个月。Harris 评分由术前(24.8±2.5)分转为术后(87.2±3.1)分。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尿毒症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只要围手术期处理得当,配合术后积极康复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侧卧体位下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6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8例,男4例,女4例;在侧卧位下行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年龄55~85(66.25±9.42)岁,病程(4.00±0.76)d;T11 2例,T12 2例,L1 3例,L2 1例。对照组18例,男6例,女12例,患者在俯卧位下行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年龄48~81(61.22±9.53)岁,病程(4.11±0.83)d;T10 2例,T11 3例,T12 4例,L1 7例,L2 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操作时间、摆放体位时间、术后神经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及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依据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准确性。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因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神经损伤。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4.13±4.61)ml、(78.17±22.02)ml,术中操作时间为(92.13±9.82)min、(106.22±11.55)min,摆放体位时间为(10.00±2.14)min、(15.17±2.6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 d VAS分别为(2.38±0.52)分、(4.56±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准确率观察组为96.88%(62/64);对照组为81.48%(8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体位下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能够缩短手术体位的摆放时间和术中操作时间,显著提高内固定置钉的准确率,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许楠健  陈云琳  蒋伟宇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18,31(11):1005-1011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螺钉固定联合局部经皮内窥镜下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脊柱结核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例,女5例;年龄60~73(66.2±4.0)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已被确诊为脊柱结核,有脓肿、死骨形成但无窦道、神经症状,无开放手术指征。19例患者术前均进行了3周或以上的正规4联药物抗结核治疗。均采用后路经皮螺钉固定联合局部经皮内窥镜下病灶清除术。记录手术前后腰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以上参数变化。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中未改变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为(153.2±14.0)min。除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术后2周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26(19.6±3.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5.9±1.1)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8±0.9)分(P<0.05)。ODI由术前的(80.9±4.0)%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66.4±5.4)%(P<0.05)。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30.8±5.5)°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5.9±2.5)°(P<0.05)。ESR由术前的(79.6±14.4)mm/h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32.0±8.1)mm/h(P<0.05)。CRP由术前的(56.9±9.5)mg/L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20.4±4.6)mg/L(P<0.05)。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并发症较多,全身基础条件较差,后路经皮螺钉固定联合局部经皮内窥镜下病灶清除术能减少创伤,并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镜像打印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3D镜像打印结合MIPPO技术治疗32例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9~55(34.12±16.42)岁;按Allman分型,Ⅰb型14例,Ⅰc型18例;左侧17例,右侧15例。观察患者的并发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情况,并于术前,术后1、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8(6.67±2.13)个月。无刀口感染及术区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5.37±4.28) min;切口长度(3.78±0.45) cm,术中出血量(37.23±4.76) ml,透视次数(3.12±0.47)次,骨折愈合时间(8.18±2.58)周。术后1、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81.08±3.92、98.03±1.05,与术前54.62±5.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优30例,良2例。结论:3D镜像打印可有效辅助MIPPO技术治疗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可操作性,是治疗成人锁骨AllmanⅠ型移位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62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9例,女43例;年龄47~83(65.3±8.2)岁;病程5~72(19.4±14.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HSS膝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40(19.9±10.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须术后输血,住院时间2~10(3.5±1.6) d。术后未发生脱位、感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胫后静脉血栓。HSS评分由术前的69.9±7.2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1±7.4;其中优51例,良9例,可2例;VAS评分由术前的3.8±0.9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0.9。结论: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可以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85~95(89.5±4.5)岁。骨折分型按Evans分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4.5±3.9)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总体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PMS (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1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余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28.5±4.5)个月,手术时间(54.2±22.5) min,总体失血量(显性出血+隐性失血)为(450±140) 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35±1.35) 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评分分别为(6.63±1.25)、(6.94±1.18)、(7.11±0.83)、(7.32±1.11)分,Harris评分分别为(67.85±6.19)、(71.42±5.57)、(73.41±5.62)、(77.32±5.24)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前提下,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何升华  利锦  赖居易 《中国骨伤》2021,34(11):1010-1015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lamina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PE-TLIF治疗的37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0~68(45.62±13.57)岁;体质量指数19.5~28.8(24.33±3.51)kg/m2;病程18~48(27.18±6.65)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8~171(120.74±41.19)min;术中出血量为61~102(85.26±25.44)ml;术后引流量为35~98(40.75±12.17)ml。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神经损伤2例,疼痛加重4例,内固定松动1例,椎间隙不融合1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在实际临床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X线透视引导下光动力治疗(FGPDT)用于食管癌重度梗阻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纤维内镜无法通过的食管癌重度梗阻患者行FGPDT;统计治疗误差。于术前及术后3天、1周、1个月采用Stooler吞咽困难分级法评定吞咽困难程度;术后1个月评价治疗效果;采用CTCAE V4.0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术前、术中与术后治疗误差分别为(1.23±0.42)mm、(0.96±0.52)mm及(1.39±0.47)mm。术后3天Stooler分级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Stooler分级较术前降低(P均<0.01)。术后1个月20例均达到部分缓解。术后19例出现轻度发热,16例手术部位食管疼痛,11例恶心,1例呕吐,均为1或2级不良反应,后自行缓解;未发生食管瘘和3级以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X线透视引导下FGPDT治疗食管癌重度梗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7例原发性化脓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采用非手术治疗,52例采用手术治疗.治疗前后通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治疗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8例单节段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6~75(58.89±9.46)岁。术后根据诊断及药敏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2~24(15.50±3.45)个月,监测术前、术后相关时间节点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采用神经功能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价患者脊柱稳定性及感染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无血肿、神经损伤、感染、脑脊液漏、置管部位窦道形成、混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细菌学报告培养阳性12例,无细菌生长6例,13例病理明确其诊断。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的ESR、CRP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按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优14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均恢复正常,Cobb角丢失度为(1.11±1.1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复发。结论: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是治疗为化脓性脊柱炎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该技术为化脓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明确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8年2月年—2013年6月,本院采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患者2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对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寰枢椎的稳定性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67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3.48±1.04)分,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52±0.60)分;NDI术前5.83±1.40,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78±0.80。ASIA分级术前E级15例,D级9例,C级1例;术后1例C级患者改善至D级;9例D级患者,8例改善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仍为D级。21例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2例延迟融合,2例不融合改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论 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安全、有效,但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松解复位后采取后路固定融合时须慎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病变侵犯节段:C3/C4 1例,C4/C5 2例,C5/C6 6例,C6/C7 3例。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2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9.83±4.45)分。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为(34.67±18.25)mm/h。术前所有患者规范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播散。随访12~30个月,平均16.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时,B级和C级各1例患者恢复至D级,余C级1例和D级7例患者恢复至E级。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至(15.50±2.0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ESR为(7.58±5.32)mm/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结论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对可疑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排查。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下腰椎结核并椎旁/椎管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0(47.3±8.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术前ASIA分级C级8例恢复至D级、E级各4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8(13.2±2.1)个月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患者13例,其中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例,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3例,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和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各2例。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以评价寰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以及寰枢椎的稳定性。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前ASIA分级D级2例,E级11例,术后均为E级;VAS评分由术前的(6.2±1.8)分降低至术后的(2.0±0.8)分。随访3~24个月,X线片、CT复查示小钛板固定良好、无松动,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寰枢椎失稳、脱位发生。结论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Several recent studies have reported percutaneous curettage and continuous irrigation as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pyogenic spondylitis. Howev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CRP levels remain unclear.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curettage and continuous irrigation for pyogenic spondyliti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duration until normalization of CRP levels.MethodsSubjects comprised 1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urettage and continuous irrigation for pyogenic spondylit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duration from surgery until normalization of CRP levels to ≤0.20 mg/dL: early (n = 5), ≤2 weeks; middle (n = 6), ≤6 weeks; and delayed (n = 5), >6 weeks.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finding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Results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was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 within 2 weeks after surgery. Preoperative CRP level was lower in the early group (0.55 ± 0.27 mg/dL) compared with the middle (2.63 ± 1.84 mg/dL; P < .05) and delayed groups (7.59 ± 10.44; P < .05). Duration of irrigation was shorter in the delayed group (10.7 ± 3.7 days) compared with the early (15.6 ± 2.0 days; P < .05) and middle groups (15.5 ± 3.0 days; P < .05). Findings on MRI improved within 2 month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groups.ConclusionsThis treatment is minimally invasive and useful in patients with pyogenic spondylitis. Lower CRP level before surgery and longer duration of irrigation may reduce the duration to normalization of CRP leve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短节段固定并病灶旷置术治疗老年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48例老年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钉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联合腰骶椎病灶旷置(将链霉素粉剂填塞入"开窗的椎间隙"之间)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手术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8~86个月,平均63个月。手术时间(139.5±51.8)min,出血量(220.8±71.5)m L,植骨融合时间(4.5±1.7)个月,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除3例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D级的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外,其余有神经损伤患者均恢复至E级。患者均未出现大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深部感染。术后1例患者由于疼痛复发而二期再行椎板减压病灶清除内固定;1例患者发生皮神经痛,给予非甾体镇痛药物塞来昔布口服,随访时患者疼痛消失。结论对于伴有神经症状或顽固性疼痛,但不伴有脓肿和死骨的腰骶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病灶旷置术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好,能同时获得缓解腰骶部疼痛、神经根减压、维持稳定及融合的效果,但应注意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载荷分享评分(LSC)6 ~ 9(7.2±1.1)分;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15例,重物砸伤6例;L_3骨折18例、L_4骨折7例、L_5骨折3例,其中6例合并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马尾神经损伤10例,神经根损伤4例,两者均有损伤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 ~ 7(3.4±1.4)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3.9±22.4)min,术中出血量(652.1±95.5)mL。所有患者随访12 ~ 30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前A级1例术后仍为A级;术前B级4例,术后恢复至C级3例、D级1例;术前C级15例,术后恢复至D级11例、E级4例;术前D级8例,术后仍为D级4例,恢复至E级4例。结论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17~56岁,平均32.5岁。根据Denis爆裂骨折分型,A型33例,B型26例,C型17例。神经功能损伤参照ASIA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21例,D级3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内占位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手术时间136~218 min,平均159 min;术中出血量150~36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47个月,平均32.1个月。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52.0±5.9)%、(87.2±1.8)%和(8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P=0.000);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9.7±8.2)°、(5.7±2.9)°和(5.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2,P=0.000);椎管内占位率分别为(37.5±7.2)%、(12.3±3.3)%和(1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2,P=0.000);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均未见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3例,B级0例,C级10例,D级21例,E级32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