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化疗所致晟严重副反应是骨髓抑制,使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值(ANC)减少,常导致化疗中止和易发生感染。一般来说,化疗的效果与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疗效就越高,但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是许多抗癌药物剂量受限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
化疗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1〕,但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主要是粒细胞减少)较为常见,感染现象增多,导致化疗中断。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防治,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但化疗后何时开始使用G-CSF则说法不一〔2〕。本文比较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G-CSF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化疗及放疗后的骨髓抑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G-CSF作为干细胞动员剂,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G-CSF在这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髓抑制是白血病患者加强化疗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严重长时间骨髓抑制所产生的并发症是白血病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进行序贯治疗的障碍。目前,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临床上主要采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白介素11(IL—11)等用于刺  相似文献   

5.
张一桥  李承军 《山东医药》2008,48(25):46-47
对30例化疗后外周血WBC<1.0×109/L的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辅以抗感染、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均在5~8 d恢复正常,无严重合并症及死亡病例.提示以G-CSF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使恶性肿瘤患者安全、快速地渡过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期的危险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病,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仍以干细胞移植及多疗程的化疗为主。治疗过程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感染和出血为此类患者最常见的死因。成人中性粒细胞0.5×109/L,称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有报道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 G-CSF)预防肿瘤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理想,但是尚无报道PEG-rh G-CSF用于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氟达拉滨(FDR)、高剂量阿糖胞苷(Ara-C)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FLAG方案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再诱导化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2例经标准HA、DA、MA或IA方案化疗1疗程后未达完全缓解(CR)、骨髓原始细胞下降低于60%的AML患者,予FLAG方案再诱导化疗,即FDR30mg.m-2.d-1静脉滴注,d1~5;Ara-C1g/m2,静脉滴注,每12h1次,d1~5;G-CSF300μg/d皮下注射,第0天开始至白细胞恢复正常。结果:9例(75%)患者获得CR,3例(25%)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不明显。结论:FLAG方案再诱导化疗AML耐受性较好,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用ELISA法测定正常人、Graves病粒细胞正常者及因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所致粒细胞减少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结果提示ATD致粒细胞减少并不是G-CSF缺少所致。  相似文献   

9.
王雪婷  罗明 《心脏杂志》2014,26(1):83-8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脏有直接保护作用,也可以通过刺激骨髓干细胞动员至外周血,间接发挥作用,加速损伤修复,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近年来涌现出大量关于G-CSF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文章,G-CSF使用的剂量、时机、疗程、联用药物等均会影响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可为G-CSF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AL)病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102例老年AL病人(老年组)及100例中青年AL病人(对照组)化疗后进入骨髓抑制期时感染的发生率,并对其感染率、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致病菌情况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的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内亚组分析显示,与单纯AL比较,白血病合并支气管炎、糖尿病、风湿病等病人的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越低、持续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使用集落刺激因子(G-CSF)合并抗感染治疗组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较单用抗感染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对照组中效果优于老年组(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2组致病菌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属,而真菌最少,如白色念珠菌。结论老年AL病人骨髓抑制期易发生感染,有效的抗生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合理应用,可减少老年AL病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BMDCs)进入外周血,并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修复受损的心脏是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已广泛应用于放、化疗病人动员干/祖细胞支持造血功能恢复的细胞因子。近来研究发现G-CSF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动员BMDCs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修复受损的心脏。本文综述G-CSF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肖佩玲  李薇 《山东医药》2010,50(41):66-67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并医院感染的疗效及时机。方法选择7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均为诱导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并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三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给予G-CSF+抗生素治疗,1组于化疗后24 h予G-CSF,2组于ANC≤0.5×109/L时予rhG-CSF,剂量均为150μg皮下注射,1次/d,至ANC〉1.5×109/L;对照组单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1组和治疗2组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1组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时间短于治疗2组(P〈0.05或〈0.01),治疗2组G-CSF应用天数短于治疗1组(P〈0.05)。三组感染相关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hG-CSF能有效缩短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时间,是有效的骨髓抑制期支持治疗手段,化疗后早期应用更合适。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BMDCs)进入外周血,并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修复受损的心脏是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已广泛应用于放、化疗病人动员干/祖细胞支持造血功能恢复的细胞因子.近来研究发现G-CSF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动员BMDCs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修复受损的心脏.本文综述G-CSF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正确认识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各阶段粒细胞的变化及形态特点,避免细胞形态学的错误判断。方法:分别采取30例应用G-CSF后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静脉血及骨髓制成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常规进行瑞吉染色,以光学显微镜观察患者外周血涂片和骨髓涂片中粒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特点。结果:经G-CSF刺激后的患者血涂片中的粒细胞普遍存在核左移现象;骨髓中各阶段粒细胞的数量和形态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质的含量较丰富而嗜碱性,细胞质中颗粒增多、颗粒粗大且嗜酸性。结论:应用G-CSF后,外周血和骨髓中的粒系细胞会发生一系列数量和形态上的变化,属用药反应,不同于病态造血。  相似文献   

1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将造血干细胞(HSC)从骨髓中动员到外周血循环中,刺激HSC和骨髓基质细胞(MSC)向脑缺血病灶归巢,促使HSC和MSC与缺血半暗带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神经营养因子产生.G-CSF还具有抗神经元凋亡作用,驱动神经发生.利用G-CSF动员自体HSC和MSC治疗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可缩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严重慢性白细胞减少症”(包括先天性、特发性或者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有明显的影响。几乎所有病人对G-CSF有反应,粒细胞增加,感染减少,生存率改善。一些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反应者进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这就提出了G-CSF在发病机制方面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接受地西他滨(达珂)联合半剂量CAG方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化疗后并发严重感染,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1例老年MDS-RC-MD患者,接受2次达珂联合半剂量CAG方案化疗,2次化疗后均出现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发热及感染,且第2次化疗过程中感染更严重。治疗过程中均给予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治疗。结果患者感染好转,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上升,脱离了输血依赖。结论达珂治疗MDS血液学改善显著,但治疗过程中可并发严重感染,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恶性肿瘤病人的化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预后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集落刺激因子(CSFs,如G-CSF、GM-CSF和M-CSF)的应用,使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所致的感染明显减少,从而降低了治疗相关死亡率,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在实体肿瘤及淋巴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应用则有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19.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脏有直接保护作用,也可以通过刺激骨髓干细胞动员至外周血,间接发挥作用,加速损伤修复,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近年来涌现出大量关于G-CSF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文章,G—CSF使用的剂量、时机、疗程、联用药物等均会影响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可为G-CSF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医院感染(HAI)的易感因素、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93例初治AL患者住院化疗后的医院感染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ANC)降低、年龄>60岁、未能完全缓解(CR)患者医院感染率增高,抗生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使化疗后AL患者发热及ANC恢复天数分别缩短为(7.0±1.89)d和(6.0±1.3)d。结论:AL患者化疗后ANC降低、患者年龄>60岁及未获得CR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抗生素加用G-CSF合理应用,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