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缪晓辉 《家庭用药》2014,(10):42-43
埃博拉病毒病(过去称“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这次爆发迄今已有5500余人受感染,超过2500人死亡。也就是说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不能被救活。据此,民众对这种疾病的恐惧和不安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年发生埃博拉病毒病大流行的国家主要是西非四国,即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到目前为止,英国、瑞士报道过输入病例,输入病例均到流行区旅行过。  相似文献   

2.
《华北国防医药》2014,(8):F0003-F0003
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疫情,截至8月4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1710例,932人丧生,其中以几内亚最为严重。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正投入人力试图减缓疫情。  相似文献   

3.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具威胁的病原体之一,2013年12月始于西非几内亚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疫情,成为有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发。由于对疫情的估计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本次疫情的防治效果并不乐观。美国FDA紧急批准了未经系统研究的ZMapp和TKM-Ebola用于埃博拉病毒病的治疗,但限于未知的疗效、安全性和产能的不足,意义有限。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的方法以及新药的最新研究进展,方便相关人员了解此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与具有高传染性的埃博拉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仍是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目前全球已有450名医务工作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244人死亡。在这场可能发生的"埃博拉战争"面前,我国医务人员该如何做好预控工作,保护好自身和广大就医者?  相似文献   

5.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全国潜在传染病实验室”专家托马斯·盖斯伯特领导一个团队,选取2组恒河猕猴应用这种试验性药物。美国研究者利用微粒状基因物质干扰埃博拉病毒繁殖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研究表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恒河猕猴接受一种试验性药物治疗后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罗氏表示美国FDA批准其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用于应急使用,以应对这一全球性最严重疾病在西非的爆发。美国FDA批准罗氏LightM ix Ebola Zaire rRT-PCR Test用于有埃博拉病毒感染体征的患者,该瑞士制药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罗氏表示,LightM ix试剂可以在3h内给出检测结果,快速地检测这种病毒,以便尽快治疗。根据该检测试剂紧急使用的资格,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某些实验室已被授权在有限时间内使用这款检测试剂,用于检测在西非一直在传播的埃博拉病毒。  相似文献   

7.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数国,甚至使远离非洲大陆的美欧亚各国也深感危机。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埃博拉”就已经存在,但直至1976年才真正发现埃博拉具有强致病性,虽然此前也曾几度流行,但疫情尚不严重。此次埃博拉疫情规模及严重程度为历史罕见。世界各国纷纷积极应对疫情,但西医的治疗手段及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就在众人对埃博拉几乎束手无策之时,有人提出,也许中医将会为对抗埃博拉带来新的希望。而中医对埃博拉会有何看法?他们能否拿出治疗良方?本刊采访国内部分名医大家和首批赴几内亚埃博拉疫区的支援专家,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整理、总结,以期为探索最终的治疗埃博拉有效方案提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健康管理》2013,(9):67
1997年底香港爆发H5N1禽流感1997年5月,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养鸡场出现了这一区域首例H5N1型禽流感病例,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病毒出现变异后,传染给哺乳动物和人类:1997年8月,香港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H5N1的个案。1997年12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颁布"格杀令",全港130万只鸡被销毁。这是目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爆发。  相似文献   

9.
美国Upjohn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该蛋白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表明可用作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美国每年有55000名婴儿感染该病毒,有2000名婴儿死于该病毒引起的感染。 Upjohn公司的研究人员分离出组成该病毒包膜的2个糖蛋白的免疫原性部分。其中糖蛋白G能和呼吸道的易感细胞结合,糖蛋白F则导致细胞融合成为合胞体,使病毒得以传播。科学家们融合基因片段,产生嵌合的FG基因,用该基因产生的新糖蛋白,能激发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0.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出血性疾病,由某一种埃博拉病毒(EBOV)感染引起,其对赤道非洲地区的公共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对埃博拉病毒的分类、传播方式、致病机制、风险因子、流行病学、诊断、预防、治疗、新药研发管线及治疗靶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研究人员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杂志线上版发表了两篇配套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实验性药物MBP134,由两种人体单克隆抗体组合而成,可对抗包括最近在蝙蝠体内发现的邦巴利病毒在内的所有已知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以来,埃博拉病毒就不断侵扰着人类,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地区至今还处于疫情阴  相似文献   

12.
《上海医药》2009,(11):528-528
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近日联合宣布,一种新型试验疫苗可使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  相似文献   

13.
医学新发现     
美国科学家21日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撰文说,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体在受到艾滋病毒感染并出现轻微的感染症状10天后,艾滋病病毒就已在人体的免疫系统里确立起了自己的“感染阵地”。这种由受到感染的免疫细胞构成的“感染阵地”能在体内潜伏多年,并等待时机爆发为艾滋病。 美国过敏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通过对10名受到艾滋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受到感染的免疫细胞所构成的艾滋病毒“感染阵地”难以用药物消除。即便使用“三合一”的鸡尾酒疗法抑制感染,病毒仍然潜伏在患者血液中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免疫细胞CD4T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有散在性和地方性感染两种形式.现在研究认为,HDV是缺陷病毒,其衣壳为HBSAg,从而决定了HDV只能感染HBSAg阳性者,而我国众多的HBsAg携带者,都是HDV的攻击目标。为了解丁型肝炎病毒(HDV)在我地的感染状况与乙型肝炎的关系.我们对1000名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被检标本均来自佳市传染医院1991-01~1999-06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其中男750例,女25O例。男女之比为31.年龄6个月~72岁。诊断标准依据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埃博拉"这个名词还显得有些陌生.然而事实上,它是人类所知最致命的传染性病毒之一,感染后死亡率高达70%~90%.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全世界已有1000多人因此死亡.这里,我们通过一篇来自非洲的纪实报道来了解一下埃博拉病毒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据《科学》杂志报道,一项新的研究可帮助研究人员预测流感病毒的特殊的分子变化是如何能够帮助该病毒战胜流感疫苗并引起疾病的爆发。我们未有感染人类的这些病毒株的资讯(人们在接种疫苗上所存在的大量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有对照的实验),但是,科学家们现在收集了在小型马中的可与人进行比较的资讯。这些发现可帮助研究人员设计最有效的接种策略以跟上流感病毒的演化速度。Andrew W.Park等对感染了不同马流感病毒株的接种过疫苗的及“作为对照”的小型马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3):180-180
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小组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小组成功地通过基因无毒化操作,使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的埃博拉病毒只在特殊的实验用人工细胞中繁殖。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死亡率高达50%~90%,目前尚无预防疫苗与治疗药物。研究小组从埃博拉病毒拥有的8个基因中只去除了病毒繁殖必需的“VP30”基因,从而制成了无毒病毒。该无毒病毒仅在注人了“VP30”基因的猴子细胞中进行繁殖,在普通细胞中既不繁殖也不发挥毒性。除此之外,该病毒的外观及性质与原来的埃博拉病毒并无任何区别,  相似文献   

18.
1 2000年9月乌干达爆发·潜伏期:2周·症状:高热、腹泻、腹痛、口鼻腔和肛门出血·发病人数:323人·死亡:106人·病死率:33%2病原学·埃博拉病毒(EBOV)·为RNA病毒,丝状病毒·60℃、1小时灭活·4℃可存活数天·-70℃可长期保存,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9.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具有高传染性,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出现严重出血热等症状,病死率高达90%。Niemann-Pick C1(NPC1)蛋白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过程中表达于宿主细胞内体膜上的一个重要受体,其与埃博拉病毒被组织蛋白酶裂解的糖蛋白(GP)的相互作用是病毒感染宿主的关键环节,介导病毒囊膜与内体膜的融合,进而将病毒基因组释放到宿主细胞。近年来,将NPC1蛋白作为广谱抗丝状病毒药物靶点研发的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药物均有突破性进展。本文介绍了NPC1的结构及其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并对靶向NPC1的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上海医药》2014,(8):2-2
近日,英国声桥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胰腺癌疫苗的临床试验。 研究人员将一位64岁的胰腺癌患者纳入试验。去年10月份该名患者被诊断胰腺癌,并于圣诞前夕进行了手术。研究人员2周前为其进行了第一次疫苗注射。首次注射为每隔两天进行三次注射。然后将剂量减少到一周,在两年的治疗期内逐渐减少到每隔3个月注射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