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城区居民就诊意向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方法对8282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病后选择市级医院的占80.8%,社区卫生服务的仅占居民的4.2%。结论选择就诊医院的主要原因有离家近,合同医院。要求的服务项目有健康咨询、体格检查、上门护理等。大力发展医保进社区,为社区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是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区责任医生分管的居民中挑选出自己的“粉丝”,并与之签约,提供连续的健康服务,提高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依从性,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解决了家庭医生签约难的问题,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上海医药》2013,(10):2
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中心总建筑面积3661m2,承担着辖区内5.18万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心现有职工111人,其中卫技人员91名,中级以上职称34人,全科医师21人。中心门诊开设了全科就诊区、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和卫生保健区,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4支全科服务团队。中心全力推进家庭医生制工作,以贫困和有健康需求的家庭为签约重点,每个居委配备1名医生  相似文献   

4.
<正>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处于卫生服务的金字塔底层,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北美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1,2]。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全科家庭医生责任制度,对居民的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并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将居民在社区和上级医院就诊的医疗信息及时补充和更新,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3-5]。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北京地区广泛开展。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式服务由原  相似文献   

5.
郭建辉 《首都医药》2014,(11):29-30
2010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社区医疗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目前,全市32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已全面开展该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签约423万户,915万人,这与2013年末,北京市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累计户数418万余,人数906万余相比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6.
陈文锋 《上海医药》2012,33(10):14-15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社区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大提高,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承担的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也越来越多。然而在便捷的服务背后,也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医疗安全是卫生服务的底线,如何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把医疗风险降到最低,这是社区医生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1上门服务是社区部分弱势群体的卫生需求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  相似文献   

7.
苏婉霞 《黑龙江医药》2009,22(5):728-729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居民对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从而节省和降低现有的医疗费用,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的根本办法。社区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随着服务半径的扩大,服务内容的不断完善,社区护士在进行社区访视时所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也日益突出。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分析其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确保社区护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北京地区广泛开展,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目前已经签约7 200户家庭。以团队的形式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的服务模式为将工作人员按照居委会的分部组成15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每个团队有3名全科医生、2名全科护士、1名康复医生和1名健康教育人员、1名心理咨询师组成,每个团队平均负责600户左右的居民。每个团队需要对签约家庭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建立个人档案及家庭健康档案,对于慢性病患者定期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家庭医生式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工作人员成立了1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团队式服务模式,每个团队由全科医生3名、社区护士2名、健康教育人员1名、康复医生1名和心理咨询师1名组成,负责大约600户居民的健康管理。团队服务内容主要为对签约家庭居民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发现家庭存在的健康问题,对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对常见疾病进行健  相似文献   

10.
彭艳英 《上海医药》2012,(22):25-26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契约式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协调、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倡导社区首诊,是改变医生坐诊模式、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重要途径。2011年金山区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试点单位,通过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已经建立起了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契约式服务新格局,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管理服务,但在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和瓶颈,现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上海医药》2014,(16):1-2
“未语笑先迎”是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华医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热情,笑脸如绽放的花儿;她健谈,每一句话都包含着真情实意;她用心,所有对居民健康有益的事都尽心尽力去做……;患者见了陈华医生会感觉亲切,如沐春风。她,仿佛不只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医生”,更像是朋友、女儿、姐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疗保健事业的蓬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这种新的服务方式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的是第一级接触的医疗服务,充当的是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全科医疗质量,与居民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核心。近年来,我院在社区医疗服务工作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现将我院如何管理社区医疗质量的体会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双向转诊制度作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之一,它的有效推行与实施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通过“双向转诊”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和上级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而能否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则成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习惯正在逐渐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与综合性大医院相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医疗设施相对薄弱,日常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护理工作走出医院、走向社区走进家庭、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与此同时由于社区护理是一个新的服务模式同样也已发生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市民患病后习惯去大医院的背景下,北京市卫生局在日前召开的社区卫生工作会上推出首诊制,从政策上引导患者到社区就医。北京市卫生局首先在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一老”和低保特困人群中推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首诊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点多、服务便利、医疗费用低廉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验医学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名医护人员和950名社区患者和居民进行调查。结果:96.2%的医护人员认为在社区开展常规检验项目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96.7%的社区患者和居民认为在社区开展常规检验能方便群众就医。结论:检验医学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是受到社区医护人员、患者和居民的普遍认可的,检验医学技术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国外社区卫生筹资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静  邵蓉 《上海医药》2008,29(1):28-30
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居民卫生保健需求最经济、最适宜的一种方式.建立起"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模式,或许是解决医改问题的重要突破口.199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卫生体制改革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在城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近10年来,社区医疗在我国有了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然而在发展中也受到一些阻碍,其中资金筹集问题是制约社区医疗建设的重要因素.国外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筹资与补偿机制.本文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社区医疗筹资方式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建立有效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补偿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霏 《首都医药》2007,(17):10-11
专家深入社区,深受居民欢迎,但宣传不到位,门诊量不足,且硬件设施不到位,专家专长难以施展——自2007年4月1日起,"专家下社区"活动在北京市全面展开。北京市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三级医院"对接",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实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如何使乡村医生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方法对站点乡村医生进行转型培训项目成效调查。结果乡村医生经过培训,转变了服务理念,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并很好起到了社区责任医生和社区联络员作用,提高了居民对乡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满意度。结论通过对乡村医生开展转型培训项目,使他们充分融入到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