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方法:对照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16例GIST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腔外生长(70%)或腔内生长(30%)的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光滑(85%),稍毛糙(15%);密度均匀(20%)或中心可见低密度(80%)(低密度区占整个肿块的25%-90%,平均58%),2例肿块局部与肠腔相通而分别见气体和气液平;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8-28HU,平均增加16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并趋于均匀(CT值进一步增加5-15HU,平均增加9HU),2例肿块内动脉期可见强化血管影。GIST中央坏死与肠腔相通形成假肠腔时,观察是否与肠腔直接相通、有无肿大淋巴结有助于与胃肠道淋巴瘤鉴别;与子宫或附件关系密切时,观察边界与比邻、强化程度、肿瘤标记物有助于与子宫肌瘤或卵巢癌鉴别;与腹腔胸膜外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GIST有一些特点。对于CT征象较典型的GIST,有些CT征象可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CT增强扫描对GISTs病变危险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原发性GISTs的术前CT图像,对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与病变不同危险度之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28例为低度危险性,14例为中度危险性,12例为高度危险性的病变。高、中、低度危险性的GISTs在肿瘤生长方式、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瘤周及瘤内血管影、与胃肠道相通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肿瘤的生长部位、强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对于评估肿瘤的危险性有重要价值:边界不清的较大肿块、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或瘤周血管丰富、与胃肠道相通提示为高度危险性GISTs。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病灶位于胃20例,小肠5例,直肠3例,食管2例,消化道外11例。影像学检查恶性GIST共计27例,其中21例肿瘤直径>5cm,边界不清楚,19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13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囊变,5例出现转移灶;良性14例,11例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易于发现腔内型和腔内外型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弥补了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的准确定位、良恶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结果:13例GIST发生在胃10例,十二指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良性GIST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3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生长方式、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腹水等征象)。结果23例均为单发,16例良性、7例恶性;病变位于胃11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肿瘤直径0.8~15.9cm,平均7.3cm大小。1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均匀性强化12例,11例不均匀强化。腹水2例,肝转移2例,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多比较小,圆形,边缘光整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轻度强化。恶性GIST常见腹水、肝内转移灶、分叶状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及不均匀明显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回盲部淋巴瘤(PIL)的CT征象,以提高该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IL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8例加扫CT增强.结果 12例PIL中,肿块型2例,弥漫增厚型10例,病变肠管长约7.8~18.5 cm,平均约10.2 cm.9例病变肠腔不规则或瘤样扩张,3例明显狭窄;10例病变肠壁柔和,2例肠壁僵硬.CT平扫增厚肠管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中,6例增厚肠管呈延迟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见小片状坏死区;最大密度投影(MIP)示8例病变肠管均可见增粗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9例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根部或腹膜后伴肿大淋巴结.1例并发肠梗阻,1例并发肠穿孔.结论 CT检查发现回盲部肠管呈均匀环形软组织肿块,且病变肠管范围较长,相应管腔扩张,管壁柔和,增强呈均匀轻中度延迟强化时,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相应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PET/CT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总结病灶特点,并与既往PET/CT报告及病理报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18例间质瘤,原发瘤灶均为单发,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10例,3例良性病变PET显像均为阴性表现,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15例均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核素异常浓聚灶,CT表现3例良性间质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肿块影,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不一,多数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区,部分病灶内可见出血,少部分病灶内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病例可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少数病例定位诊断及病理学分型不明确。结论PET/CT在对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鉴别间质瘤良、恶性,且一次扫描可判断肿瘤有无转移,但对于间质瘤恶性程度分级上还有一定困难,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病的X线征象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对其术前CT检查(12例)、常规X线造影(3例)、DSA检查(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间质瘤单发4例,多发1例(胃和小肠各有一个间质瘤),恶性间质瘤10例,均为单发。恶性肿瘤一般较良性肿瘤大。CT密度均匀性:良性肿瘤均匀3个;恶性肿瘤均匀3个,不均匀7个。CT密度:良性者与消化道壁相比密度相等3个;恶性者等密度3个,低密度3个,等低密度3个,等低高密度1个。肿瘤灶边缘:良性者3个均无分叶,界限清楚;恶性者有分叶5个,无分叶5个。CT增强后强化:良性者增强后强化均匀,恶性者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6例扁桃体淋巴瘤及14例扁桃体癌CT表现. 结果 16例淋巴瘤中,5例为双侧病变,14例边界清楚,15例密度均匀,行增强扫描的13例均呈轻、中度强化.14例扁桃体癌中,13例为单侧病变,11例边界不清楚,8例密度不均匀,增强后5例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侵犯2个或以上口咽亚解剖区.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在边界、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周围侵犯等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扁桃体淋巴瘤及扁桃体癌的CT表现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刘鑫  李月河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1490-1492
目的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1例病理证实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X线钡剂造影及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消化道间质瘤中发生于食管1例,胃15例,小肠3例及结肠2例。X线钡剂造影:6例显示黏膜变平、撑开或移位,8例表现为充盈缺损,2例显示为外压性改变。CT检查:腔内外生长之肿块密度均匀者12例,内见液化坏死区6例,肿瘤内钙化者2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有显著强化,17例肿瘤不均匀强化或外围性强化,3例较均匀强化。结论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常见,CT检查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中,胃淋巴瘤6例,肠道淋巴瘤4例.胃淋巴瘤CT表现分3型:溃疡结节型3例,息肉型2例,浸润型1例;肠道淋巴瘤CT表现分2型:肠壁增厚型2例,肠腔内肿块型2例.肿瘤平扫密度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CT明确显示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 结论 CT对于PGIL的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 CT 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 CT 表现及其病理特征.结果13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9例,黏膜相关边缘带 B 细胞淋巴瘤4例.胃部病变6例,其中累及全胃1例,胃窦2例,胃体1例,同时累及胃体及胃窦2例;小肠病变2例,其中空肠1例,回肠末端1例;结肠病变5例,其中回盲部2例,升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1例.多层螺旋 CT 可见胃肠壁弥漫性增厚病灶伴管腔明显狭窄;病灶轻至中度增强;个别出现瘤样扩张征象及肠系膜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多层螺旋CT 诊断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具有胃肠管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密度均匀,轻至中度均匀强化,轨道征、黏膜白线征及强化均匀等影像学特征,对胃肠道淋巴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回顾分析胃肠道淋巴瘤多层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61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分析其相关CT表现,并对病变的厚度、分期、平扫和增强CT值与及其病变发生部位和病理结果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胃肠道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胃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动脉瘤样扩张和病灶内积气是回肠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黏膜相关性淋巴瘤(MALT)多见于胃部,且病变厚度较其他类型淋巴瘤略薄.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回肠淋巴瘤有较为特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相关的CT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32例均行CT平扫,3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9例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胃外1例,其CT表现为<5 cm肿块(9/9),内部密度均匀(9/9),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7/7),与临近结构分界清晰(7/7)。13例(14个病灶)中度恶性发生于胃6例(1例为2个病灶)、胃外7例,CT表现大多数为5~10 cm肿块(14/14),内部密度均匀(8/14)或不均匀(6/14),增强后呈均匀(8/14)或不均匀性强化(6/14),与临近结构分界清晰(9/14)或不清(5/14),转移(1/14)。10例高度恶性发生于胃3例,胃外7例,CT表现为5~10 cm肿块(5/10)或>10 cm肿块(5/10),内部密度不均匀(10/10),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10/10),边缘清晰(6/10)或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4/10)及转移(1/10)。3组在部位及内部结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与临近结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可以在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作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胃肠道穿孔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33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中,术前行腹部平片检查者28例,腹部CT扫描者33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中X线平片和CT显示腹内游离气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1.4%(20/28例)和90.9%(30/33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T显示腹内游离气体呈新月状或小气泡影(n=30),胃肠穿孔处周围局限性积液或蜂窝组织炎(n=21),阑尾周围脓肿(n=4),肠梗阻(n=8),胃肠壁增厚(n=16),胃肠壁肿块(n=2),少量腹水(n=5)。术前CT对胃肠道穿孔病因诊断的符合率为87.9%(29/33)。结论:螺旋CT对诊断胃肠道穿孔及其病因和并发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双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均分布在胃的周围,其中与胃之间有密切关系者9例,与胃之间关系不明确者6例。表现为囊性病灶5例、囊实性病灶7例和实性病灶3例,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实质部分均呈明显强化。结论: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表现将能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