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项惠  靳翠玲  印洁  刘敏 《护理研究》2005,19(27):2473-2474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围手术期行深呼吸训练对改善肺功能,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132例行外科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6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手术前后运用威鼎深呼吸训练器进行深呼吸训练.[结果]观察组手术前1 s呼气量(FEV1)和深吸气量(IC)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P<0.05),手术后肺功能较对照组恢复迅速,术后4 d两组用力肺活量(FVC)、FEV1、IC和PaO2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咳痰时间明显缩短(P<0.01),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深呼吸训练器行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全身性呼吸操对老年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身性呼吸操对老年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全身性呼吸操进行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锻炼.在入院时及出院前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肺功能,对两组肺功能指标值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随意通气量(MVV)及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之比值(FEV1/FVC)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出院时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MVV和FEV1/F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性呼吸操对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变更交谈方式联合缩唇腹式呼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遵医行为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COPD稳定期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案分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变更交谈方式联合缩唇腹式呼吸治疗。统计两组治疗后遵医行为和肺功能指标[第1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观察组按时服药、配合治疗、定期复查、适量运动方面优于对照组,FEV1、FVC、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COPD稳定期患者变更交谈方式联合缩唇腹式呼吸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早期呼吸训练器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9月,冠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患者5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结果拔管后3 d,观察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实测值)和FEV_1/用力肺活量(FVC)明显高于对照组(t3.590,P0.01),氧分压(Pa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5.824,P0.001);两组FEV_1(实测值)、FEV_1(实测值/预计值)和FEV_1/FVC均较术前降低(F1.044,P0.05)。观察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2.138,P=0.037)。两组术后1 d PaO_2水平均较术前及拔管后3 d高(P0.001)。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呼吸训练器肺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肺功能,进而改善氧合状态,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在堵管期间进行呼吸训练对其通气潜力及缩短堵管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 ,抽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在广州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重症康复病房住院的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堵管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方法 ,包括缩唇呼吸、呼吸控制、呼吸训练器训练.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拔管当日用力肺活量、深吸气量及堵管时间.结果 干预前,2组气管切开患者用力肺活量、深吸气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当日,观察组气管切开患者用力肺活量、深吸气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72例气管切开患者均成功拔除气管套管,2组患者堵管时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在堵管期间进行呼吸训练,有利于改善其堵管期间用力肺活量、深吸气量,缩短堵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改良经络呼吸训练法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则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改良的经络呼吸功能训练,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监测2组患者的肺功能[包括时间肺活量(FVC)和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和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EV1和FVC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和FV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3例(10%),对照组7例(23.3%),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 结论 改良的经络呼吸训练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7):1141-1142
目的探讨多元化呼吸训练指导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术后采用多元化呼吸训练指导干预,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施行多元化呼吸训练指导,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减少肺部并发症,安全高效,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康复病房患者气管切开状态进行呼吸训练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在某两家医院重症康复病房住院的气管切开患者115例,采取抛硬币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干预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管切开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方法,包括堵管训练、缩唇呼吸、呼吸控制、呼吸训练器训练及咳嗽训练5项。通过呼吸训练器记录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统计两组患者成功拔管例数;观察两组患者堵管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状况。 结果:干预组经过呼吸训练,较对照组拔管例数增加、肺部感染例数减少,干预组康复训练后FVC及IC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在常规人工气道康复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能改善促进患者肺康复,加快患者拔除气管套管、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肺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88例肺癌术后胸腔积液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呼吸功能锻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FVC的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FEV1、FVC及FEV1/FV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P<0.01).观察组术后气胸、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日均引流量、引流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而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提高肺癌术后胸腔积液患者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积液的生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早期呼吸训练器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9月,冠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患者5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结果拔管后3 d,观察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实测值)和FEV_1/用力肺活量(FVC)明显高于对照组(t>3.590,P<0.01),氧分压(Pa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5.824,P<0.001);两组FEV_1(实测值)、FEV_1(实测值/预计值)和FEV_1/FVC均较术前降低(F>1.044,P<0.05)。观察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2.138,P=0.037)。两组术后1 d PaO_2水平均较术前及拔管后3 d高(P<0.001)。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呼吸训练器肺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肺功能,进而改善氧合状态,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6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依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VC、FEV1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VC、FEV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3.23%(1/31),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5.81%(8/3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 FEV1与FVC比值(FEV1/FVC)评估患者肺功能,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评估患者躯干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1、PEF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 0. 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TCT、FMA、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 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运动疗法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运动疗法,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接受脊柱椎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脊柱椎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86例。应用双盲法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接受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麻醉清醒后,对照组患者FVC为(3.2±0.3)L,明显低于观察组的(3.6±0.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EV1/FVC、FEV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较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脊柱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肺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4.
杨昕  唐哲  蒋继宗  刘青旭 《中国康复》2023,38(10):595-599
目的:探讨三球式呼吸训练器为主导的呼吸康复锻炼对放射性肺损伤患者肺功能、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胸部放射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行三球式呼吸训练器为主导的呼吸康复锻炼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常规呼吸康复锻炼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干预前后相关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干预30d和90d后,观察组组内呼吸频率、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分随时间显著下降(均P<0.05),血氧饱和度、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生理健康(PCS)及心理健康(MCS)评分随时间显著升高(均P<0.05),对照组除血氧饱和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外,其他指数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30d及90d后,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HAMA评分、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放射性肺炎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氧饱和度、FEV1/FVC、PCS及M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三球式呼吸训练器主导的呼吸康复锻炼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培土生金法穴位敷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病人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COPD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土生金法穴位敷贴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分、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第1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深吸气量(IC)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SGRQ中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VC、FEV1、FEV1/FVC、IC及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培土生金法穴位敷贴可有效改善COPD稳定期病人生活质量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恢复期患者肺功能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6年12月,颈髓损伤恢复期患者(C3~C6ASIA A~D级)100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综合性呼吸训练,共2个月。训练前后采用肺功能仪检查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25%)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结果训练后,观察组FVC、FEV1、MEF25%和MVV显著改善(t4.116,P0.001),且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t4.390,P0.001)。结论综合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恢复期患者肺通气功能有明显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型肌萎缩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实施护理干预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脊髓型肌萎缩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采用德国耶格肺功能仪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肺功能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患儿经综合护理效果及对患儿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儿经综合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移动能力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及最大呼气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肌萎缩患儿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实施护理干预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缩唇腹式呼吸联合阻力呼吸训练器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COPD稳定期病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缩唇腹式呼吸训练,研究组予以缩唇腹式呼吸联合阻力呼吸训练器方案,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FEV1/预计值(FEV1%pred)]、血气分析[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氧分压(PaO_2)]、呼吸肌生理学[最大呼气压(MEP)与最大吸气压(MIP)]、6 min步行距离(6 MWT)、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训练后,研究组FEV1、FVC、FEV1/FVC及FEV1%pre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Pa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aO_2、MEP、MI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 MW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SF-36量表中各项内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唇腹式呼吸联合阻力呼吸训练器能有效改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血气分析,促进肺功能与呼吸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运动耐力,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玲  王志  许忠梅  郝建凤  陆晓 《中国康复》2021,36(9):538-541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最大吸气压(MIP) 、吸气峰流速(PIF)评估患者吸气肌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 /FVC)、呼气流量峰值(PEF)评估患者肺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MIP、PIF、FVC、FEV1、P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吸气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强化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吉兰-巴雷综合症(GBS)患者功能康复及心理变化。方法 :随机将共40例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强化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FEV1/FVC、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Barthel指数(MBI)、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分别评定患者的呼吸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EV1,FVC,FEV1/FVC,FMA,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AD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的呼吸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促进肢体功能康复,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