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恰当的呼吸配合对减少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择25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7例、对照组1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操作,观察组将常规置管操作中的患者侧头配合改为呼吸配合,术后统计PICC异位部位及对应例数,对比组间异位发生率。结果共发生16例导管异位,观察组2例,发生率1.57%;对照组14例,发生率1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3,P<0.01),其中两组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4.197,P均<0.05),两组胸廓内静脉异位、奇静脉异位、锁骨下静脉返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患者恰当的呼吸配合可显著降低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对降低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的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培训对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为患者PICC管道的长期、高质量使用提供保障。方法由经过传统培训的置管护士留置PICC的患者325例为对照组,Miller培训置管305例为观察组。分别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PICC置管培训有效减少了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配合等渗盐水冲管在新生儿PICC异位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入选的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尾数法将10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复位法进行复位,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配合等渗盐水冲管进行复位。比较两组患儿复位的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对照组复位成功率60.0%,观察组复位成功率85.7%,经比较,χ^2=6.900,P<0.01;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6.4%,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5.7%,经比较,χ^2=8.480,P<0.01。结论手法复位配合等渗盐水冲管能提高新生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成功率,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的目的是确保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但PICC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2],而导管异位进行复位时,反复送管损伤血管内膜,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3].本次研究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469例,其中导管头端异位至颈内静脉36例,采用两种方法复位比较机械性静脉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的适合体位。[方法]选取120例行PICC置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体位,试验组在常规屈颈偏头基础上采用托肩胛骨挺胸体位,比较两组病人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和机械性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病人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和机械性静脉炎、感染、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常规屈颈偏头另加托肩胛骨挺胸的体位可有效减少颈内静脉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病人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与未阻断颈内静脉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置管过程中使用B超探头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不阻断颈内静脉。两组置管后均采取B超探查联合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判断是否发生颈内静脉异位。观察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置管时间25.5min±6.96min,低于对照组的35.5min±3.15min。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为100%。[结论]老年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可以不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且可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漂浮的原理,经血流回心的作用,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置管并发症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和体表定位置管长度的方法进行导管穿刺。观察组置管患者经超声影像对颈内静脉异位导管的判定后,退出颈内静脉导管后,撤出导管内支撑导丝(5~10cm),再次缓慢(5s/cm)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的方法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方法下患者的调整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除1例因锁骨下淋巴结压迫血管无法送入导管,其余均调整至上腔静脉内;对照组采用体位调整法调整,有8例未能调整至上腔静脉,保留导管在锁骨下静脉。两组调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最易发生异位的血管是颈内静脉,因此,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使其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带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力自然复位法在肿瘤患儿PICC颈内静脉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PICC颈内导管异位肿瘤患儿,将17例采用重新送管复位法的患儿作为对照组,26例采用重力自然复位法的患儿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复位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管相关并发症(渗血、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儿PICC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应用重力自然复位法,在保证复位成功率的同时能够减少穿刺口渗血、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及其持续时间,减轻了患儿的恐惧和痛苦,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在检测及调整PICC颈内静脉异位中的效果。方法将本科2012年和2013年所有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未使用B超置管的对照组175例,使用床旁B超置管,并置管后及时B超检测颈内静脉的观察组252例。对照组175例患者行赛丁格尔技术置PICC管,发现异位,在影像中心进行调整,观察组252例患者在B超导引下联合赛丁格尔技术置管,并予以B超检测同侧颈内静脉,发现异位及时处理,观察2组患者的异位情况及处理时间和结果。结果观察组及时发现10例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进行B超下即时调整,10例均及时复位成功,观察组调管所用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应用B超常规检测颈内静脉,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能及时对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者予以复位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1.
郭玲  秦英  廖丽  高丽  余启艳  江群 《护理学报》2017,24(23):67-70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在导管异位预防与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置入PICC肿瘤患者2713例,将2015年1—6月收治1370例肿瘤患者为对照组,B超引导下PICC置管;2015年7—12月的1343例肿瘤患者为观察组,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引导下PICC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导管异位诊断失误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13%(42/1343)和5.40%(74/1370),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有9例导管异位患者在术中未及时发现,而是在术后X线定位中确诊.观察组的术中导管异位即时诊断失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能有效预防和诊断导管异位,从而实现早期导管异位调整,减少术后导管异位返调率.  相似文献   

12.
吴莉  贾仕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382-2384
目的探讨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送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预防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PICC置管的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取平卧位,送管至15cm时嘱患者配合转头至预插管长度;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卧位置管,置入PICC约15cm时嘱患者深吸气并送管,每次送管2cm,直至到达预插管长度。观察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108例,成功率为98.18%;对照组PICC置管110例,成功99例,成功率为90.00%。观察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82%,对照组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入术后穿刺点出血或感染、导管堵塞或脱出、静脉炎及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卧位配合深吸气时置入PICC,可显著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且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及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缩唇腹式呼吸对预防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盲插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插管后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缩唇腹式呼吸。比较两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血肿发生率、堵管、血栓、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置管时间、疼痛程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血肿发生率、堵管、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疼痛程度显著短于对照组,而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应用缩唇腹式呼吸可使胸廓容积增大,胸腔负压增高,加速血液回流,减少导管异位,降低感染率,减少患者不适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有效的预防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头法预防颈内静脉异位,观察组采用横位按压颈内静脉,送管成功后回抽血,再次横位按压,回抽血,判断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比较2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8.13%,观察组发生率为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横位按压联合送管成功后回抽血,再次横位按压,回抽回血,再次判断可降低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内静脉。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 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观察组(200 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 导管送入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6.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对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早产儿按照PICC指南进行操作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的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静脉炎程度。[结果]观察组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静脉炎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可以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发生程度,对早产儿发生PICC机械性静脉炎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回撤导丝配合深呼吸方法调整一例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方法:异位导管退至锁骨下静脉,回撤导丝3cm配合患者深吸气动作匀速送管,屏气时停止送管。结果:PICC导管成功复位于上腔静脉。结论:当发生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时,在患者能理解配合的前提下,可借鉴此种方法调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降低早产儿PICC置管异位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PICC置管早产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体位护理,观察组采用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的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患儿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早产儿PICC置管采用半卧位联合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可显著降低导管异位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因导管带来的疼痛程度,有效提高患儿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即直视或可触及有弹性的肘部静脉)作为对照组(540例),差者﹙即直视或触摸不到肘部静脉﹚为实验组(468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患者通过贵要静脉或肱静脉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