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齐鲁护理杂志》2017,(2)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12月98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PICC导管操作指南进行操作,常规导管维护及健康教育。将2015年1~9月101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方法基础上加强细节管理。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出血量0.5 ml、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细节管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术于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具有留置时间长,创伤小,安全系数高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1]、术后需要补充肠外营养、长期静脉治疗等患者。然而,受患者年龄、体型、情绪、血管解剖个体差异等不同因素影响[2],PICC置管操作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到达上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 PICC不同麻醉方法在置管过程中的止痛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肿瘤科置入PICC的患者1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观察组患者穿刺前采用2%利多卡因0.2 ml局麻,穿刺成功后,在穿刺点喷洒0.1 ml利多卡因;对照组患者采用穿刺成功置入导丝后,在穿刺点注射2%利多卡因0.3 ml进行局麻。结果对照组疼痛评分(3.53±0.70)分高于观察组疼痛评分(1.56±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穿刺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麻醉点到实际穿刺点距离平均偏移距离为(0.41±0.22)cm,偏移距离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显著正相关(r=0.896,P=0.000)。结论穿刺前麻醉加局部喷洒麻醉,可缓解患者置管过程中的疼痛,达到微痛PICC置管目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PICC置管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高州人民医院胸外科250例需留置PICC行静脉化疗及静脉营养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置入法,对照组采用盲穿 PICC置入法。结果两组穿刺置管成功所用的时间比较,对照组平均时间(19.536依6.002) min,观察组平均时间(17.800依5.05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置管时疼痛比对照组轻,观察组置管术后第1天、第3天渗血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置入法可解决外周血管直视下无法直接穿刺置管的患者穿刺困难的问题,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改进儿童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的护理措施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护理措施改进前住院行PICC置管的患儿102例为对照组,护理措施改进后住院行PICC置管的患儿104例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全面置管前评估、术前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良好的体位固定方法及置管时助手密切配合等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PICC置管成功率、多次进针和送导丝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99.0%)高于对照组(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多次进针和送导丝的例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发生并发症2例(1.9%),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多次进针和送导丝例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儿童PICC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6)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多点引导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153例。将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A、B两组,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患者为A组行传统的PICC穿刺置管术;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入院的患者为B组行床旁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术。对两组置管成功率、所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PICC导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3.6%(46/5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3%(48/55);B组PICC导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9%(96/98)、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98/98)。B组穿刺时间30s的比例较A组高(χ~2值分别为8.791、10.318、18.580,P0.05)。结论床旁超声多点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6)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钝性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给予常规组常规纵向法扩皮,给予钝性组钝性分离法扩皮。结果:钝性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出血量、渗液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置管后1、3、5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和常规组扩皮、送鞘一次性成功率基本相同(P 0.05)。结论:与纵向法比较,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中具有相当的扩皮、送鞘效果,但其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置管创伤及渗液,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PICC是一种从肘部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静脉穿刺技术。PICC穿刺技术的应用,减少了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并发症,可长期输入高渗性及刺激性强的药物。PICC置管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15.
《全科护理》2017,(2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的改良赛丁格技术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与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4月—2015年6月300例血液科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疼痛感、穿刺点渗血、渗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B超引导的赛丁格技术下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行PICC置管,能减少置管的疼痛感及术后24 h内渗血、1周内渗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后更换敷料的时间。方法将60例行PICC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置管后72h更换敷料,对照组在置管后24h更换敷料。观察并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时间、渗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更换敷料时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行PICC置管后更换敷料的时间可延长至第3天,并能明显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渗血的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20.
《齐鲁护理杂志》2014,(10)
目的:探讨Y型留置针替代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引导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1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实验组采用Y型留置针引导PICC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改良赛丁格穿刺针引导PICC穿刺置管。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后感染率、穿刺时出血量、操作时间及费用。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及穿刺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Y型留置针引导PICC穿刺置管操作方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费用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且不增加临床操作时间和患者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