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的改良赛丁格技术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与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4月—2015年6月300例血液科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疼痛感、穿刺点渗血、渗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B超引导的赛丁格技术下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行PICC置管,能减少置管的疼痛感及术后24 h内渗血、1周内渗液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穿刺点渗血、渗液及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纵向扩皮法送鞘,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扩皮法送鞘。比较两组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及24小时疼痛情况。结果 PICC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扩皮法,可减少PICC置管后局部渗血、渗液,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钝性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给予常规组常规纵向法扩皮,给予钝性组钝性分离法扩皮。结果:钝性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出血量、渗液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置管后1、3、5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和常规组扩皮、送鞘一次性成功率基本相同(P 0.05)。结论:与纵向法比较,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中具有相当的扩皮、送鞘效果,但其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置管创伤及渗液,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扩皮方法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63例。给予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扩皮方法进行扩皮,给予试验组患者以钝性分离发进行扩皮,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渗血情况及疼痛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96.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54%(P<0.05);术后24 h及48 h,试验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中无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少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显著多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大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淋巴漏液情况显著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插管鞘中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组装后予以直接扩张穿刺点送鞘的钝性分离法针对行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扩皮,能够有效提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同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降低术后渗血情况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过程中不同扩皮方法对穿刺点局部渗血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9月入住本院肿瘤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穿刺成功置入导丝后,退出针头,然后采用导管包内自带的14 G穿刺针套在导丝外面,沿导丝走向送入至针头斜面(3 mm)入皮即退出穿刺针,然后置入血管扩张器/鞘组件,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再从血管鞘内置入导管。对照组在成功穿刺置入导丝后用手术刀在穿刺点上方沿导丝方向作一3 mm竖形切口,然后置入血管扩张器/鞘组件,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再从血管鞘内置入导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后局部渗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局部渗血发生率为35.0%,对照组置管后局部渗血发生率为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针扩皮法渗血、渗液发生率低,局部损伤小,愈合时间短,操作简便,护士易于掌握,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赛丁格PICC置管减少渗液的最佳扩皮角度。方法选择需行PICC置管的568例患者,按患者住院号末位数的奇偶性分为纵向扩皮组和横向扩皮组。两组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上臂中段PICC穿刺,使用扩皮刀沿导丝方向做切口。纵向扩皮组:刀刃向上与皮肤纵向扩2mm切口;横向扩皮组:刀刃与皮肤横向扩2mm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渗液发生情况及首次渗液发生时间、渗液持续时间。结果纵向扩皮组发生渗液2例(0.7%),横向扩皮组发生渗液10例(3.5%),x2=5.22,P=0.02。两组扩皮方法首次渗液时间均在3~7d内,无明显差异。渗液持续时间,纵向扩皮组2例7~14d内停止;横向扩皮组3例7~14d内停止,4例持续时间超过1月,3例因固定不当发生导管外滑不能继续使用。结论纵向扩皮角度可降低穿刺点渗液的发生率,缩短渗液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送鞘法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扩皮送鞘法,即纵切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不全送入法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扩皮送鞘法,即纵切9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完全送入法置管。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皮送鞘后即刻、置管后24h、48h及7d渗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即刻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改良扩皮送鞘法可替代传统扩皮送鞘法,其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减少置管后渗血量及维护频次,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和分析使用扩皮引导装置及不同扩皮角度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影响,为标准化扩 皮提供新的实践途径。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需行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术患者 120 例。根据是否使用扩皮引导 装置以及不同扩皮角度将患者分为 4 组,分别为传统组、15 度角组、30 度角组和 45 度角组,每组各 30 例。记录各组患者插 管前一般情况,记录送鞘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渗血)量、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术后患者疼痛度及操作者满意度情 况。结果 使用扩皮引导装置后,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显著上升,穿刺点出血量(渗血)与 7 天以内导管维护频次均有减小(P<0.05)。 使用扩皮引导装置的各组导管阻塞、导管异位和穿刺部位红肿情况与传统组有显著差异,15 度角组 7 天以内导管维护频次最低, 30 度角组导管阻塞、导管异位最低。使用扩皮引导装置后,患者扩皮疼痛程度降低,操作者满意度升高。结论 使用扩皮引导 装置后 PICC 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效果有所提升,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使用扩皮引导装置下,不同角度对 PICC 置管成功率 及置管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朱芳  邱赛男  苏斯  方婷 《护理学报》2019,26(23):69-70
目的 探讨上挑扩皮技术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3—12月200例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上挑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比较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 d以内维护导管频次。结果 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及7 d以内导管维护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挑扩皮技术,扩皮创伤小、深度浅,可有效降低了PICC置入后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减少了维护频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方法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患者257例分为3组。穿刺成功后:A组采用横切(20°)扩皮法;B组采用纵切(90°)扩皮法;C组采用纵切(0°)扩皮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疼痛度、送鞘成功率。结果 C组患者扩皮后即刻、置管后24 h及72 h出血量、疼痛度低于A组和B组(P0.01);C组一次送鞘成功率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扩皮时采用纵切(0°)扩皮法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一次送鞘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用于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首次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扩皮刀纵向扩皮的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则采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术进行置管。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扩皮后出血量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扩皮后出血量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减少穿刺点出血量,因而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MST)行肘上PICC置管时重要环节的控制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8例超声引导行肘上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总结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超声引导行肘上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为100%.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350例,锁骨下静脉打折3例,颈内静脉15例,经调整后导管走向正常,局部损伤引起的渗血、渗液明显减少.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控制穿刺角度、扩皮和送管方法、置管长度等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16.
钱薇  吴金凤  言克莉 《护理学报》2012,19(14):60-62
目的 探讨经B超引导下结合微插管鞘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行PICC置管术不同扩皮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多程化疗需长期输液治疗患者90例,根据置管先后分组,观察组44例采用14号套管针扩皮置入微插管鞘,对照组46例采用手术尖刀扩皮置入微插管鞘.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操作用时、操作者满意度、扩皮后即刻局部出血情况、术后24 h及第7天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操作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操作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扩皮后即刻和置管后24 h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少,而置管后第7天局部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B超引导下结合MST行PICC置管术使用14号套管针扩皮,操作方法简单可行,且套管针无需额外配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初次行PICC的患者100例,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按奇偶数分为2组,奇数号50例为对照组,偶数号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扩皮刀在穿刺点直接扩皮3 mm后置管;观察组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即用扩皮刀在穿刺点扩皮1 mm,后用扩张器钝性分离后行PICC.观察比较2组患者在操作过程中一次置管成功率、扩皮后出血量、置管24 h后出血量及置管7 d内维护次数.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6%,观察组扩皮后出血量、置管后24 h出血量及置管后7 d内维护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置入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还可减轻穿刺点出血量,置管后维护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18.
钱燕 《护理学报》2018,25(8):59-61
目的 探讨支撑纵切扩皮法在B超引导赛丁格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放疗科采用 B超引导联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 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奇数号为观察组,偶数号为对照组,每组各54例.行PICC操作时,观察组采用支撑纵切法进行扩皮,对照组采用传统纵切法进行扩皮.比较2组患者一次扩皮成功率、扩皮后即刻出血量、置管后24 h局部出血量、7 d内导管维护次数,并评价PICC操作方法满意度、稳定性、难易程度.结果 观察组54例患者中53例一次扩皮成功,对照组54例患者中48例一次扩皮成功;观察组患者扩皮后即刻出血量、置管后24 h出血量及7 d内导管维护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置入PICC时操作满意度、稳定性及难易程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B超引导联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患者,采用支撑纵切扩皮法,能较好确保患者一次扩皮成功,有效降低置管后局部出血量,减少维护次数,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操作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总结肿瘤患者PICC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观察及护理。PICC置管后加强输液滴速观察,注意穿剌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置管侧肢体有无肿胀,以早期发现纤维蛋白鞘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后用尿激酶治疗,加强导管维护,以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患者PICC置管渗血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52例肝移植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等,分析其与PICC置管后1周内渗血总量的相关性.结果 152例患者渗血的发生率是1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凝血酶原时间是肝移植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的影响因素.结论 肝移植患者进行PICC置管时,医护人员应尽量选择肘上穿刺并高度关注患者置管时的凝血酶原时间,以降低患者置管后渗血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渗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