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57-1662
[目的]探讨270°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减压范围,分为270°椎管减压组19例,360°椎管减压组27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270°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异体血输入量均显著少于360°组(P0.05)。随访18~60个月,平均(45.34±10.41)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AISA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P0.05),Cobb角显著减小,椎管占位率显著减小(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损伤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行270°与360°椎管减压均可彻底减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270°椎管减压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及异体血输入量少及脊柱稳定性破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空心钉重建脊柱后柱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5年10月,对31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并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空心钉置入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其中26例患者获得随访,男11例,女15例,年龄29~76岁(46.5±8.4岁)。所有随访的患者均行X线、CT检查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椎管成形情况,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法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成功置入64枚空心螺钉,手术时间为75~148min(96±21min),术中出血量为170~305ml(225±32ml),4例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脊髓损伤、感染等相关并发症。随访6~28个月(13.5±2.1个月),术后动力位X线片提示脊柱活动度基本得以保留,无椎体失稳或滑脱;末次随访CT评估发现2个节段的空心螺钉累及关节突关节,没有观察到螺钉断裂或位移现象,20例(76.9%)患者达到骨性愈合;MRI示肿瘤无复发;腰椎JOA评分从术前11.2±2.1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24.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达80.8%。结论: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空心钉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可以有效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避免术后医源性椎管狭窄,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7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及年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4例,其中显微外科手术8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1例术后复发再手术,手术优良率92.6%。结论椎管内肿瘤手术效果好。MRI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果术中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重建稳定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58-1163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比较单纯椎管减压术与椎管减压合并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短期疗效,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11月~2014年2月,对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随机选入A组或B组,A组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减压方法为潜行减压。B组采用减压合并内固定融合术治疗。A组共30例(其中男6例,女24例),B组共32例(其中男8例,女24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及随访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5~24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术后3个月冠状面Cobb角平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Cobb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为(42±25)%;B组为(59±28)%,B组平均值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逐渐缓解,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ODI、VAS数值均逐渐减小,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时间、并发症例数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两种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改善,Cobb角均无加重趋势。[结论]采用潜行减压的方法单纯椎管减压术和椎管减压合并内固定融合术均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单纯椎管减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时间短、下床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少,椎管减压合并内固定融合术有较高的Cobb角矫正率。采用潜行减压可以有效避免减压节段的不稳定,防止减压节段侧凸程度的进展;采用椎管减压合并内固定融合术可以保证充分减压,保护减压节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入路组26例,经侧前方入路组21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病变节段、突出类型、脊髓受压情况、临床表现、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d、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Otani分级评定其临床疗效,采用改良胸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评估椎管减压程度,CT薄层扫描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动态X线片对固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后外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侧前方入路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4例、肺炎4例、脑脊液漏2例、肠麻痹5例,经后外侧入路组术后无上述并发症出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Otani分级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经后外侧入路组VAS评分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神经功能及椎管有效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椎管矢状径残余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显示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X线片检查脊柱连续性及稳定性良好,无钉棒断裂和松动现象,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间cage无下陷及移位。结论: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52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一期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进行椎管探查减压、硬膜囊缝合修补。结果 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32)个月。随访期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3例,E级44例。术后即刻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高度丢失比值、椎管骨块占位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应用颈椎单开门治疗的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30例,其中Centerpiece钛板固定16例(钛板组),传统丝线悬吊14例(悬吊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椎管横截面积。比较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开门角度的变化。结果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组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术前与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管矢状径、开门角度及椎管横截面积在末次随访与术后2个月比较中,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可良好保持开门椎板的稳定状态,维持开门角度以扩大椎管的容积,而传统丝线悬吊组椎板的稳定性在随访期内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特点、诊断、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15例多节段椎管内肿瘤患者行MRI检查示肿瘤组织压迫脊髓。均行后路常规手术入路切除肿瘤,行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50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植骨融合良好。术后6个月按Frankel分级:C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D级13例恢复至E级10例,3例无恢复。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肿瘤治疗多节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症状大多数可以明显改善。多节段椎板切开术后应给予脊柱内固定,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椎板回植成形术在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患者21例,术中切断双侧椎板,保留双侧关节突,完整取下棘突椎板复合体,显微镜下摘除肿瘤后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丝线修复棘突间韧带.术后椎管矢状径、椎板融合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椎管内肿瘤成功切除,未出现脑脊液漏,无顽固性下腰痛,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1.4±2.6)分上升至(24.7±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达82.5%,术前椎管矢状径为(13.5±1.5)mm,随访6月后术后椎体CT显示椎管矢状径为(16.4±2.4)mm,术后1年椎板骨性融合率90.48%.结论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椎板回植成形术法重建了脊柱的解剖结构,维持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脊柱结核引起的隐匿性椎管内结核临床上较少报道。本病形成的椎管内结核肉芽肿和脓肿可直接对相邻脊髓神经等产生压迫,可较早产生神经受累的并发症。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5例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患者术前行FSET1压脂序列强化,治疗上进行病灶清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3)个月。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69.5mm/h,C反应蛋白平均为51.6mg/L。术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1.8mm/h,C反应蛋白降至22.3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病椎椎间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5个月,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5.3%。13例神经症状明显改善,2例胸椎结核术后6个月复诊时有部分改善。ODI评分术前为(35.56±9.15)分,末次随访时为(12.46±2.41)分。VAS评分术前为(9.9±1.5)分,末次随访时(4.25±1.9)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C级2例、D级3例、10例E级。结论: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术前MRI强化可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治疗上宜抗结核化疗同时进行病灶清除、椎板减压和神经松解。  相似文献   

11.
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的手术方式及钛网椎管重建的效果.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9月手术治疗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6~76岁,平均38岁.术前神经功能Frankle分级,B级3例,C级8例,D级11例,E级4例.16例行半椎板切除(半椎板组),10例全椎板切除后行钛网椎管重建(全椎板组).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6个月,记录术后神经恢复及植骨融合情况.确认植骨融合后(术后6个月),对半椎板组和全椎板组病例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Frankle分级均有改善.术前Frankle分级B级3例,术后提高到C级;术前C级8例提高到D级;术前D级11例提高到术后E级10例、D级1例.全椎板组钛网表面植骨块与上、下椎板融合,术后脊柱稳定,未发生畸形.半椎板组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2±2.3,全椎板组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4.3±2.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半椎板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3°±1.2°,全椎板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9.2°±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P<0.05).结论 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体积小位于椎管一侧,适宜选择半椎板切除.对于需要行全椎板切除的病例,内固定及钛网椎管重建加植骨,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1990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1例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髓外硬脊膜下及硬膜外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73例,脊膜瘤3例全切除;室管膜瘤3例全切除,星形细胞瘤2例行大部分切除。结果 按George等的评估方法:术后恢复良好75例,症状改善4例,2例无明显改善,无死亡。52例随访3个月~3年,(8.5±1.5)月。15例术后3个月MR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32例术后6个月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片检查未见脊柱骨性结构变形,脊柱稳定性好。髓内肿瘤复发3例。结论 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显微手术。应用显微操作,重视微创原则,保护重要组织,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术在儿童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1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全椎板切开后应用两孔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的椎管内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应用影像学检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结果 43例患儿中,畸胎瘤10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后路微型钛板法与锚钉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2月~2018年2月本院采用C_(3~7)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中36例采用微钛板,42例采用锚钉固定成形的椎板。[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脑脊液漏等术中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VAS和N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上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VAS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12个月钛板组的NDI评分显著低于锚钉组(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2个月椎管前后径均较术前相比较显著增加(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钛板组椎管前后径、椎管扩大率和开门角度均无变化(P>0.05),而锚钉组椎管前后径、椎管扩大率和开门角度均显著丢失变小(P<0.05)。钛板组椎管再狭窄率为0 (0/36×5),而锚钉组椎管再狭窄率为5.24%(11/42×5)。[结论]微型钛板与锚钉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钛板维持椎管扩大的效果优于锚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部分半椎板手术入路和经典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1月行部分半椎板入路切除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55例为研究组,同期行经典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6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感染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术后肌力恢复情况以及脊柱畸形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肿瘤全切率、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术后肌力改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小时以及48小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切口小、术后切口感染率低、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部分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创伤小、手术风险低,且不增加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6.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评价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6月,收治79例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采用常规后路开窗减压术,B组42例采用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狭窄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情况,使用ODI改善率评定手术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75.0±25.7)min,术中出血量(140.3±54.8)mL,术后引流量(46.5±19.7)mL;B组分别为(50.4±18.2)min、(80.2±35.7)mL、(12.7±5.3)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7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个月。A组5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椎间隙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例为术后腰椎不稳,经腰椎间融合联合脊柱内固定治愈。B组2例发生并发症,均为镜下硬膜小孔样撕裂脑脊液漏,行相应处理后治愈;随访时未发现腰椎不稳。两组术前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的ODI均较A组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I改善率得出的手术临床效果,A组优良率为89.2%,B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P=0.827)。结论相比后路开放手术,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好,具有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18-2122
[目的]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伴有或无人工椎板植入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5年2月共收治34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式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56.6±7.2)岁。按是否使用人工椎板重建分为两组,15例行单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单纯减压组),19例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重建术(重建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临床症状JOA评分、CT观察人工椎板融合率及椎管矢状径。[结果]单纯减压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显著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JOA评分显著低于重建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示术后3~6个月人工椎板与受体骨接触界面模糊、间隙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植入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防止术后瘢痕粘连入椎管,有效扩大椎管大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1999—2005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4—64岁,平均38.8岁。采取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20例,腰椎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5例,腰椎全椎板截骨肿瘤摘除椎板再植术2例,椎板扩大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5例,颈椎椎板扩大切除肿瘤摘除侧块钢板内固定术7例,后路环脊髓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1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14个月。术后随访期间死亡1例,复发2例,其余患者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较术前下降,无改变13例,好转27例。结论对于椎管内肿瘤,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术前脊髓损伤重(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C以下)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差,脊髓损伤轻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对于肿瘤较大或者肿瘤偏于脊髓一侧者。需两侧或者单侧关节突切除者应给予钉棒系统或侧块钢板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同时行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12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联合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的12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术后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3~24)个月。复查CT显示钛网椎管结构重建良好,无钛网断裂,椎管后部植骨均融合,无瘢痕组织长入椎管内形成医源性狭窄。脊柱动力位X线片显示无椎体失稳或滑脱。12例肿瘤无复发。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为(16.18±2.03)%,较术前(45.25±5.1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改善率: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显微镜下切除高颈段椎管内肿瘤可明显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结合钛网椎管成形术可获得良好的颈椎稳定性,并且有效避免了医源性椎管狭窄与硬脊膜粘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分析了采用半椎板切除微创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30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30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其中1例髓内肿瘤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左侧垂足现象,经治疗1个月,排尿恢复正常,足背伸动作逐步改善.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在1~3 d消失,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在术后1~2个月内逐渐改善,全部病例均能恢复正常工作.术后随访3~ 18个月,30例全切除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损伤小、出血少,且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