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7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12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8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19例、直肠癌行结肠拖出式切除术8例、Miles术12例、结肠次全切除术2例、全结肠切除术2例。结果:7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手术切除率97.4%(75/77),2例中转开腹行Miles术;手术时间平均17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0ml;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平均1.9d;术后无出血、吻合口漏、伤口感染等并发症,4例出现轻度尿潴留症状,6例术后轻度性功能障碍;术后平均住院7.5d;术后随访2~42m;死亡2人。结论:运用腹腔镜技术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完全可达到开腹根治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我们自 1 999年 1 1月至 2 0 0 2年 5月 ,在腹腔镜辅助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52例 ,除 5例在探查时发现肿瘤过大等原因中转开腹手术外 ,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 1 4例持镜机器臂辅助下完成了手术。 47例中有 30例术后已超过 1年 ,我们对其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 ,并就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一、临床资料本组共 52例 ,其中男 31例 ,女 2 1例 ,年龄 42~ 83岁 (平均 62岁 )。按Dukes分期 ,其中A期 3例 ,B期 8例 ,C期 39例 ,D期 2例。病理类型 :腺癌 45例 ,粘液腺癌 1例 ,息肉恶变 6例。肿瘤部位 :升结…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辅助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05年2月68例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和病理资料。术中按传统根治术的要求使用超声刀游离结肠或直肠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和淋巴脂肪等组织。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者,在腹部的左侧或右侧做5cm长的辅助切口,腹腔外行肠切除和肠吻合。Miles手术者在充分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后,在左下腹做辅助性小切口(乙状结肠造口处),切断乙状结肠后,腹部手术者行乙状结肠造口,会阴手术组经会阴行直肠切除。结果行左半结肠癌根治20例,右半结肠癌根治12例,横结肠癌根治9例,切除包括肿块在内的肠管约13—21.5cm;行Dixon术18例,Miles术9例,下切缘距肿瘤下缘3—5cm。术后病理证实两切缘均未见癌。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45.2min。出血量20—80ml,平均48.5ml。淋巴结清扫数3~18个,平均11.2个。1例直肠癌行Miles术式者术后会阴部切口裂开,无其他并发症。63例随访5~60个月,平均23个月。6例因术后7~12个月发生肿瘤转移死亡,术后生存时间18~36个月。未发现腹壁小切口和穿刺孔转移。结论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50)与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研究组患者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实施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水平以及胃肠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都有明显提升,且研究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在手术实施中,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除长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较术前有明显增高,且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临床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创伤较小,安全性更高,对提升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将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氧化应激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能量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尿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手术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E)、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能量代谢影响较小,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标记纳米碳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首次发现并且肠镜及活检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患者;(2)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为T3或N1以上)、局部无法切除、M1期同时性转移灶可切除并同意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3)进展期结直肠癌(T3或N1以上分期)、同时性转移灶不可切除或不同意行外科手术而选择放化疗的患者。排除既往腹部外科手术史和放化疗史者、急需手术或内镜支架置入治疗者以及严重过敏体质者。根据以上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碳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纳米碳标记组均于放化疗前1~7 d内进行标记,病灶标记点位置:(1)若肠镜能顺利通过者,在肿瘤口侧、肛侧旁开1 cm处分别予相对两侧肠壁注射4个点;(2)若肠腔严重狭窄、肠镜无法通过者,仅在距肿瘤肛侧的1 cm处予四象限行4个点的注射。每个注射点注射0.1 ml纳米碳原液,并依据病灶纳米碳黑染范围测量病灶大小。放化疗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的疗效,经评估为可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6周手术,比较两组术中探查病灶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保肛率、首次切缘阳性率等术中和术后情况。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中,放化疗有效者继续原方案化疗,治疗无效则更换化疗方案,半年后最终评估疗效[参照修订版RECIST指南(1.1版)]。结果有3例患者脱落本试验,最终共有1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纳米碳标记组59例,非标记组5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前放化疗不良反应较轻微,通过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所有患者未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纳米碳标记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发热、腹痛、腹胀、便血等不适。被标记后的肠黏膜均黑染清晰。评估为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共77例,其中纳米碳标记组39例(纳米碳标记组可手术),非标记组38例(非标记组可手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手术指征继续放化疗的患者共40例,其中纳米标记组20例(纳米碳标记组非手术),非标记组20例(非标记组非手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米碳标记组可手术术中均能够轻易快速地在直肠浆膜面发现黑染的纳米碳标记点,被标记的肠段均未发现明显的水肿、坏死、脓肿等。与非标记组可手术相比,纳米碳标记组可手术术中探查病灶时间[(3.4±1.4)min比(11.8±3.4)min,t=-14.07,P<0.001]和总手术时间更短[(155.7±44.5)min比(177.2±30.2)min,t=-2.48,P=0.015],术中出血量更少[(101.3±36.7)ml比(120.2±38.2)ml,t=-2.22,P=0.029],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更短[(3.7±1.0)cm比(4.6±1.7)cm,t=-2.20,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肛率相对较高[66.7%(16/24)比45.5%(10/22),χ^2=2.10,P=0.234],首次切缘阳性率较低[0比4.5%(1/22),χ^2=0.62,P=0.480],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半年后再次评估放化疗疗效,纳米碳标记组非手术完全缓解(CR)者1例,部分缓解(PR)者8例,疾病稳定(SD)者10例,疾病进展(PD)者1例,疾病好转率45.0%(9/20);非标记组非手术CR者0例,PR者6例,SD者11例,PD者3例,疾病好转率30.0%(6/20);两组疾病好转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4)。结论内镜下注射纳米碳标记法用于结直肠肿瘤定位安全可靠,能够辅助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时快速探查到病灶,精准地进行切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能辅助肠镜精确测量放化疗前后病灶大小,增加评估疗效的手段,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手助腹腔镜的结直肠癌根治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国外于 1990年逐渐开展了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 ,并随着腹腔镜设备和技术的发展 ,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均有了很大进步 ,尤其是手助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的手术取得了较满意结果[1] 。我院 1999年 7月~ 2 0 0 1年 1月应用手助腹腔镜完成结直肠癌根治术 30例 ,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患者中 ,结肠癌 13例 ,其中男性 9例 ,女性 4例 ,行左半结肠根治切除术 6例 ,行右半结肠根治切除术 7例。直肠癌 17例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10例 ,行直肠癌前切除根治术 6例 ,行直肠癌腹会阴根治切除术11例。患者年龄 36~ 75岁 ,平均 5 6…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36例结直肠癌作为腹腔镜组,同期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22例结直肠癌为开腹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近期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开始进食时间显著优于开腹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腹腔镜外科2005年3月—2010年8月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41例患者及同期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有2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80.73±19.06)min vs(136.15±11.82)min,P=0.00]。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03.59±20.90)mL vs(201.34±28.96)mL,P=0.00]。清除的淋巴结总数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3±0.85)vs(13.1±1.49)枚,P=0.183]。直肠前切除远端切缘长度腹腔镜组明显长于开腹组([3.86±0.51)cm vs(3.48±0.51)cm,P=0.001]。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2.96±0.57)d vs(3.35±0.45)d,P=0.001]([4.91±0.82)d vs(5.67±0.95)d,P=0.00]。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10.62±0.43)d vs(14.54±0.97)d,P=0.00],但住院费用仍明显高于开腹组([3.59±0.71)×104元vs(2.42±0.41)×104元,P=0.00]。2组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1%(27/31)vs 88.57%(31/35),P=0.286]。结论: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安全、可行,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是目前结直肠癌的一种有效、安全且微创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纳米碳标记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及肿瘤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75例胃癌患者,其中31例术前于胃镜下注射纳米碳混悬液(纳米碳组),余4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淋巴结检获情况,并探讨纳米碳标记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肿瘤定位作用。结果:纳米碳组淋巴结清扫数量[(37.32±10.27)枚]明显高于对照组[(30.16±11.29)枚,P<0.05],直径≤5 cm的淋巴结清扫数量[(22.77±8.24)枚]大于对照组[(17.02±5.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移淋巴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胃浆膜层染色区边缘与肿瘤边缘在垂直于手术切线方向的距离平均为(4.08±0.37)cm,有助于术者在腹腔镜下进行肿瘤定位并确定切缘距离。结论:术前胃镜下纳米碳标记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不仅有助于术者发现并清扫更小的淋巴结,有效提高淋巴结检出率,还具有肿瘤定位作用,在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12月为153例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临床资料,59例患者术前1 d肠镜下于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碳(观察组),94例患者直接手术(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大体标本情况及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标本长度较短[(17.8±5.3)cm vs.(19.7±4.2)cm,P=0.020],近切缘距肿瘤距离较短[(7.3±3.7)cm vs.(8.6±3.3)cm,P=0.028)],远切缘距肿瘤距离较短[(4.7±1.8)cm vs.(5.7±2.6)cm,P=0.014)],淋巴结检出数量较多[(16.9±6.5)vs.(11.2±5.9),P<0.001],淋巴结<12枚比例较低(13.6%vs.59.6%,P<0.001)。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有助于指导合理选择手术切除范围,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L-Dixon,L-Miles)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行L-Dixon术55例,L-Miles术12例,中转开腹行Dixon术1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4天1例并发吻合口漏、盆腔脓肿,行开腹引流、横结肠造瘘术,6个月后关闭瘘口,恢复正常。本组患者随访时间2~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均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手术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当或更好的根治效果,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呈上升的趋势。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仍是根治性手术切除。自从1990年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辅助的结肠癌切除术后,腹腔镜就日益显示出其在结直肠手术上的优势。腹腔镜影像放大作用,使得术中对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的辨认更为清楚,操作更为精确,尤其在盆腔手术操作中具有相当的优势,这都是开腹手术所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16.
<正>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传统开腹根治术痛苦大、住院时间长、易发生肠粘连。2010-01—2012-01,我们对45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8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2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全麻,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不同时点疼痛评分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麻醉前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术毕观察组患者MAP、HR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24 h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时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保持其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早期疼痛,降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何志国|熊焰|余铖|廖洁|陈澍|侯正利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9):1175-1177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完成的45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同期49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手术安全性、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在术中失血、术后恢复、住院时间、术后止痛药剂量、并发症发生率、进食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但在切除标本中淋巴结个数与开腹组无差统计学异(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10月,行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43例,其中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0例,横结肠癌根治术3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9例,直肠癌Dixon手术16例,直肠癌Miles手术5例。术后37例行FOLFOX辅助化疗方案。结果 43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右半结肠切除术180~300min(平均240min),左半结肠切除术120~240min(平均180min),Dixon手术120~210min(平均150min),Miles手术170~210min(平均190min)。术中出血150ml。手术切除淋巴结10~28个,平均16个,其中阳性5个。术后恢复顺利。43例随访4~10个月,平均7个月,未见切口种植及吻合口复发,腹部CT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悬吊式免气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避免了气腹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