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是由于肠道失去神经支配,造成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减退,缺乏胃结肠反射,最后导致排便障碍~([1])。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慢性腹胀、便秘、大便失禁等,研究显示,脊髓损伤患者上述问题的发生率分别高达38%~([2]),41%~([3])及76.6%~([4])。随着病程发展,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程度会持续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领域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然而国内相关文献较少。本文就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行综述,希望为脊髓损伤临床康复工作者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4.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腹胀、便秘、大便失禁、排便困难以及排便时间延长等症状。目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主要通过一般情况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检查、评价量表以及肠道微生物等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神经源性膀胱是康复医学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由药物、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外伤等原因引起,尤其多见于脊髓损伤,后期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我们对1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从治疗处方、穴位选择、疗效评价和可能治疗机制四个方面,总结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临床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评估方法、治疗和康复护理措施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4个方面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肠道功能紊乱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根据病人的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神经支配中断,生理功能丧失,容易发生尿潴留、尿失禁、排尿阻断、膀胱-输尿管返流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以致产生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导致死亡。我院2005年7月~2008年7月对105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护理对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B)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2例SCI伴NB患者按医生建议及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服务与检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肾功能损伤率、泌尿系统造影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护理可有效缓解SCI伴NB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提高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是一系列胃肠器官失神经支配后的综合征,长期严重便秘和失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维度的肠道排空计划,包括搭配饮食、药物治疗、充足的液体摄入量,以及物理刺激、灌肠等,能改善肠道功能。当严重便秘持续存在且常规方法无法缓解时,可考虑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紊乱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对30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手指直肠刺激配合药物、腹部按摩进行规律性排便训练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经过2个月的肠道功能康复护理,有25例患者已形成规律排便,总满意率为83.3%。结论: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紊乱,采用手指直肠刺激康复训练方法,能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排便时间,达到促进排便功能恢复,建立规律性排便习惯,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汪黎黎 《当代护士》2018,(7):147-148
正有关文献报道,46.9%脊髓损伤后患者伴有胃肠道功能障碍~([1])。脊髓损伤特别是高位损伤患者常需卧床较长时间,同时该类患者结肠运动迟缓,直肠肛周感觉、运动障碍,功能严重紊乱,受伤后常伴有功能性肠梗阻、便秘、大便失禁等各种症状~([2])。有报道称接受调查的39%脊髓损伤患者均有大便嵌塞症状~([3])。本科收治1例高位颈髓损伤并发肠梗阻患者,在应用传统肠梗阻治疗方法的同时采用肠梗阻导管成功解除了患者肠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结肠中P 物质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60 只体质量(220±40) g 的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正常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20)。氯胺酮60 mg/kg 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利用NYU脊髓打击器,以75 g &#8901;cm致伤力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4 h、1 周、3 周和5 周时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检测肠道传输功能,采用ELISA 方法测定血清中和组织中的P 物质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P 物质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肠道传输功能下降,且于造模后3 周时肠道传输达到最低值;造模后3 周时模型组血清和组织中P 物质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均降低,结肠组织中P 物质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下调,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P 物质的表达是模型组的(3.12±0.51)倍(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与结肠中P物质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病人的肠道管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髓损伤伴NBD病人肠道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综述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病人肠道功能评估方法,包括病史采集和一般资料、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实验室检查、非侵入性评估、侵入性评估、评估量表,以期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病人肠道评估方法的认识以及在选择评估工具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排便障碍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脊髓损伤后受损平面以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造成神经源性排便障碍,使患者尽早形成规律排便,是康复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脊髓损伤与肠道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患者面临五项主要问题 :行走能力、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性功能、疼痛[1]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仍是难题。近几年来 ,国内外对SCI后行走能力、疼痛的处理、尿流动力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与之相比 ,SCI后胃肠功能紊乱和排便功能障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而该问题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ADL)和回归社会产生终身影响[2 ] ,给患者的生活、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很多研究发现 ,在SCI稳定以后 ,肠道功能紊乱可导致患者一系列的问题 :独立排便障碍、便秘、…  相似文献   

20.
回顾结肠、直肠动力和排便的基本生理学特征 ,阐述脊髓损伤对排便的影响 ,讨论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措施 ,并提出新的治疗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