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对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分析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血护理提供安全保障。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5年1~12月2 112例需要输注血液制剂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 056例和研究组1 056例,对研究组患者输血前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和心理分析等干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输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两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5.82%(123/2 112),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7.39%(78/1 056),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26%(45/1 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两组患者间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输注血小板、红细胞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中洗涤红细胞输血风险明显低于悬浮红细胞(P0.05);不同病种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风险较高(11.24%)。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成分输血(特别是血小板和红细胞)治疗时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同时输血治疗也应考虑患者的病种等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注在产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因凶险性前置胎盘拟行剖宫产术的患者37例,根据是否术中行回收式自体输注分为两组,研究组15例行回收式自体输注,对照组22例未行回收式自体输注。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术中洗涤前后甲胎蛋白、白细胞、胎儿血红蛋白、羊水成分阳性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量、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前,两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24 h后,两组WBC、PT、APTT均较前明显升高,RBC、Hb、HCT、PLT明显降低(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除HCT以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洗涤后甲胎蛋白、白细胞、胎儿血红蛋白、羊水成分阳性率比较均明显低于洗涤前(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回收式自体输注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产科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性化营养支持联合预见性护理对鼻咽癌放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12月1日接受放化疗的82例鼻咽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中断治疗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体重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中断率、治疗完成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口腔黏膜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营养支持联合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鼻咽癌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口腔黏膜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选取2016-2018年清远市人民医院输血患者共26 698例(48 723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2例,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年全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9%(132/26 698),发热反应发生率最高,共83例(0.31%),其次是过敏反应47例(0.18%)。在各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5.99%),其次是单采血小板(1.27%)及悬浮红细胞(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O血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液成分、性别、年龄、有无输血史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女性患者、成年人、有输血史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加强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儿童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09~2014年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医院连续6年成分输血30 51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人次,发生率为0.54%;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占80.73%(134/166),其次为发热反应,占12.65%(21/166)。儿童常用的血液成分中,机采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P0.05)。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无关;1岁以上年龄组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0~1岁儿童(P0.05);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血液肿瘤病区、肾脏和风湿免疫病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均为P0.05)。结论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输血存在风险,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对儿童输血患者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在血液肿瘤病区和肾脏、风湿免疫病区,年龄大于1岁、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注机采血小板时,应加强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导致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相关因素,初步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输注异体血液的2 108例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性因素。结果:2 108例患者共输注血液15 244次,有178人发生213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其中男性为1.31%,女性为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主要输血不良反应是过敏(73.23%)、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11.74%)、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10.80%)。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成分血液类型中,输注单采血小板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31%)均明显高于输注冷沉淀和其他成分血液组(P0.01)。血液病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2.56%)明显高于免疫性疾病(1.48%)、肿瘤疾病(1.28%)和其他疾病组(1.08%)(P0.01)。单采血小板组输血史率42.67%(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4.31%)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冷沉淀物组输血史率4.11%(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5%)明显低于其它组(P0.05)。疾病类型中血液病组输血史率(48.79%)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56%)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药物过敏史率(11.25%)明显高于无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药物过敏史率(4.71%)(P0.01)。结论: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成分血液类型、疾病类型、输血史、药物过敏史。因此应多因素管理输血患者,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预警干预对急诊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收治的116例急诊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比较两组PI发生情况、时间指标(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P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患者中实施早期预警干预能够减少PI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在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洁楠  龚静 《当代护士》2021,28(9):133-136
目的 探讨卵巢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中延续护理对自觉症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现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入住本院接受化疗的卵巢癌患者86例,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仅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施以延续护理,比较两组发生自觉症状的概率、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生存质量变化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对照组发生自觉症状的概率高于研究组(P<0.05);护理后对照组心理状态差于研究组(P<0.05);护理后对照组生存质量低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 在护理卵巢癌化疗患者的过程中,施以延续护理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上多加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输血治疗的患者共44 860例,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血型、输血史、过敏史、科室、输注的血液成分等的关系。结果 44 860例受血者中17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9%,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26%,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0.08%。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58%),冷沉淀最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科室为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史、有无过敏史、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血型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采取预防措施,个性化输注血制品,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监督,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RhCcEe抗原配合性血液输注在β-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液输注中的应用。方法将本院β-地中海贫血需长期输注红细胞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进行ABO,Rh C、c、D、E、e抗原相合性或相容性输血,对照组仅进行ABO、RhD相合性输血。观察2组研究对象不规则抗体产生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地区RhCcEe表型分布与其他地区相吻合。实验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远低于对照组的10.41%(P0.05)。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有2例发生迟发性血清学反应,2例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1例非溶血性发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hCcEe配合性血液输注可降低β-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规则抗体产生率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癌患者CT增强扫描时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行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增强扫描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诊依从性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增强扫描30 min后,研究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诊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癌CT增强扫描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随诊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74例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依据输注血浆(P)与悬浮红细胞(R)比例(P/R)不同分为研究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P/R>1,n=58)、常规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1/2

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较常规组及对照组明显低(P<0.05),常规组红细胞输注总量与对照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最长,常规组次之,对照组最短,三组之间两两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输注高比例不同成分输血因具有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输注量少及预后生存时间长等优势,较中低比例组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视化检查流程图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在行超声造影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0月1日~2020年3月31日行超声造影检查患者150例纳入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2020年4月1日~10月31日行超声造影患者150例纳入研究组,采用可视化检查流程图联合CICARE沟通模式。比较两组心理状况[采用简明心境量表(POMS)]、护理配合度、影像质量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POMS中精力、自我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疲乏、愤怒、紧张及慌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配合度、影像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视化检查流程图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可以改善行超声造影检查患者负性心理及护理配合度,保证良好的影像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循证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心理状况、舒适度、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精神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检查环境、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注射液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采用基于循证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改善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指导的护理干预对胃癌高危人群胃镜检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20年4月1日纳入的胃癌高危人群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基于健康信念指导的护理干预;分别于申请时、检查前、检查后比较两组收缩压(SBP)、呼吸(BR)、心率(HR),比较护理前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信念模式(HBM)评分,比较两组依从性、不良反应(咽部瘙痒、上腹疼痛、口腔黏膜受损)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检查前、检查后,研究组SBP、BR、HR均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HB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指导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胃癌高危人群胃镜检查中效果突出,可提升检查者依从性,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负性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健康信念水平、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 594例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输注的血液成分、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反应类型等的关系。结果在15 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35例,反应率为0.22%: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女性、输血史、内科及妇产科受血者、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不同血液制品与反应类型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65.72%。结论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严格掌握输血指证,加强预防和监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量输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及其它血液成分的剂量、输注方式、输血疗效和疾病转归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大量输血患者的血液输注资料,按照患者出院时疾病转归情况(良、尚可、差、死亡)分为4组。分组分析血液成分输注情况,输血前后血液常规、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测指标,临床症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各血液成分在大量输血患者输血救治中的使用时机、用量、方式与出院转归的关系。结果 4个分析组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mL)(1 920±1 171、2 246±1 315、3 029±2 827、2 875±1 706、)和手术日尿量(mL)(1 458±1 292、1 821±1 366、890±1 421、526±579)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P<0.05),病情越严重的患者出血量越多,尿量越少。大量输血的24 h内患者输血量(U)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红细胞输注组4(10.95±3.41)和组3(12.90±7.38)>组2(9.86±2.72)和组1(10.16±2.06),血浆输注组4(14.27±7.53)和组3(13.02±8.54)>组2(3.44±0.89)和组1(10.97±6.12),冷沉淀输注组4(11.77±14.07)和组3(16.43±18.14)>组2(8.83±12.37)和组1(5.55±8.16),血小板输注组4(0.60±1.00)和组3(1.30±1.72)>组2(0.20±0.56)和组1(0.30±0.70)。大量输血的24 h内,14例(16.87%)进行冷沉淀血小板联合输注,27例(32.53%)进行冷沉淀联合输注,1例(1.20%)进行血小板联合输注。冷沉淀开始输注的时间为手术开始后4.2 h,血小板为手术开始后3.4 h;组3和组4开始使用时间晚于组1和组2,且早期仅有冷沉淀使用,未输注血小板。输血前后血液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输血后组1、组3、组4 RBC和Hb均显著提高(P<0.05),组3提升不明显;Plt组1和组2上升显著(P<0.05);组3和组4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善不明显;输血后组3、组4 APTT显著延长,FIB含量组2、组3下降,组1上升,组4无明显变化(P<0.05)。输血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不一致:组1和组2输血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组3和组4改善不明显。仅组2、组3各报告发生1例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对出血量大、尿量明显减少、并发症多且复杂的病例,在保持体温、及时恢复血容量、积极控制出血、并辅以止血药物应用基础上,缩短各血液成分等比例联合输注的时限,有助于提高患者出院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该院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该院2015-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相关记录,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和特点,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2015-2018年共输血35363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1例次,总发生率为0.37%,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女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分别占57.25%和38.17%。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小板最高,为0.78%,悬浮红细胞次之,为0.41%。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例次随自体血回输增多而逐年递减。输注同样剂量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病例组输注效果均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降低,自体血回输对减少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有一定作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血液成分输注指征,持续开展并扩大自体输血覆盖面,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脑部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8名脑部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检测输血组(对照组)和TEG检测输血组(实验组),每组各19名。对照组依据凝血4项检测结果,实验组依据TEG的实验数据指导临床输血。对照组血液输注前及输注后24h检测凝血4项,实验组在对照组检测基础上增加TEG检测,观察患者的凝血状况和血液的使用情况。结果临床输血治疗后2组患者的PT、APTT和TT均有显著缩短(P0.01),FIB显著增加(P0.01)。其中,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改善好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输注血液前、后TEG检验指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CRC和FFP使用量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TEG和常规检测相比,能更好地指导脑部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pp平台结合精准护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App平台结合精准护理;比较两组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自我管理能力[采用中文版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血糖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结果:护理后,两组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治疗知识及运动监测知识水平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SDSCA中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护理前(P0.01,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QL中生理维度、心理/精神维度、社会关系维度、治疗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除社会关系维度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pp平台结合精准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T2DM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与遵医行为,进而有利于血糖控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