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肺论治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煜坤 《光明中医》2010,25(8):1332-1333
古今医家大多从肝、心、脾、肾四脏论治抑郁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抑郁症与肺的关系:悲忧为肺志、肺为气之主、抑郁症为气病、肺与肝、心、脾、肾关系密切。从而认为:临床上治疗抑郁症,在调四脏的同时,还应注重对肺的调理,可帮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胸痹是指以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多见。笔者在临床中从胃论治胸痹,屡获良效。现不揣浅陋,试举数则,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张正阳 《陕西中医》2011,32(1):98-99
<正>阳痿系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脾、肾、肝等脏,并认为肾最为重要。但初学者往往仅从肾论治,妄投温肾壮阳之品,笔者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或从一脏论治,或分清主次兼治他脏。临床实践证明,这样远比死守一脏、一法的效果满意。特别是从肝论治,屡获良效。现不揣浅陋,列举数则,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4.
小儿哮喘缓解期从脾肺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哮喘是一种顽疾,古人谓“宿痰内伏”以致反复发作,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尤重于肺肾二脏,提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治例。笔者多年临床见证以脾肺气虚证最多见,故从脾肺治,尤重于脾,着眼于健脾益气固卫,深感该法对哮喘患儿缓解期的巩固与根治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胃系病从肺论治缘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泮 《河南中医》2000,20(2):8-9
胃系病证常以肝、脾两脏论治,每获良效;然胃系病从肺论治,亦取异曲同工之效。究其缘由乃肺胃两脏在生理、病理转化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必然联系,从6个方面说明之。  相似文献   

6.
于凌 《北京中医》2011,(7):512-513
泄泻一证,临床多从脾、肾、肝来论治。本文就心病导致的泄泻从理论探析、文献佐证及临床实践的角度作以探讨,并指出“益火补土”理论中不应只强调命火而忽视心火对脾土的温养作用;古代医案对泄泻从心论治的记载并不鲜见,应进一步总结和利用;现在临床中心因性腹泻也出现于多种常见病中。因此,调心以缓解泄泻的病证,无论是在理论阐释,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于凌 《北京中医药》2011,30(7):512-513
泄泻一证,临床多从脾、肾、肝来论治。本文就心病导致的泄泻从理论探析、文献佐证及临床实践的角度作以探讨,并指出“益火补土”理论中不应只强调命火而忽视心火对脾土的温养作用;古代医案对泄泻从心论治的记载并不鲜见,应进一步总结和利用;现在临床中心因性腹泻也出现于多种常见病中。因此,调心以缓解泄泻的病证,无论是在理论阐释,还是临...  相似文献   

8.
郁证发微(三十)——郁证泄泻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郁证性泄泻的病脉证治。由情志因素导致或加重的泄泻,且从郁论治或辅以从郁论治有效者,概为郁证性泄泻,主要包括怒泄、惊泻、肝泄以及心劳、脾劳、肺劳泄泻等类型。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心、脾、肺;病机涉及肝气郁结、胆虚受惊、思虑伤脾、费神劳心、悲愁伤肺等多端,可交杂出现。根据郁证性泄泻的不同类型有多种的治疗方法,包括疏肝解郁、壮胆镇惊、养心安神、养脾补肺、调整气机等,其中尤以疏肝抑木、强脾实土最为重要而常用,心理宽慰、调整患者生活态度等非药物治疗的作用亦不可忽视。现代医学中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所致腹泻,大抵属于郁证性泄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周金宵  丛慧芳 《光明中医》2014,(9):1850-1852
妇科疾病临床上多从肾、肝、脾三脏来论治,本文从理论探讨、文献及临床实践角度对从心论治妇科疾病做以浅谈,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王文东  张念志 《河南中医》2013,33(2):305-307
运用中医整体辩证观念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从肺论治、从肺脾论治、从肺肾论治,三脏同治、从痰瘀论治、外治疗法.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疗效显著,但仍存在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邪侵犯或自体表入里、或自口鼻而入,故而往往先影响肺,疫疠之气亦是如此,虽不属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六淫之列,但就其传播途径而言,或从口鼻而入,或皮肤接触而得,与外邪类似。由此可知,五脏之中,疫疠邪气来袭侵犯人体,首先犯肺,导致肺卫失宣,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五脏六腑皆受其害。从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到埃博拉病毒的大面积传播,传染性疾病越来越危机到人类的生存,病毒变异速度之快,给西医治疗增加不少难度,而中医学不存在病毒变异的说法,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论治,而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中医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从肺论治"更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干燥综合征是以口干眼燥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治疗尚无切实有效的药物,多为对症治疗。文章从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面阐述了其和脾胃的关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燥邪外袭,损伤脾胃气阴,或脾胃本虚,水液代谢异常,气阴生化受阻,从而出现口眼干燥、鼻腔干燥、吞咽困难、关节肿痛、肌无力等症状,因此该病的主要治则为健脾益气,益胃养阴。从脾胃着手治疗该病方可标本兼治,有利于彻底根治此病。  相似文献   

13.
姜德友  曲晓雪 《河南中医》2016,(10):1678-1679
心肺阴虚时神无所养,魄无所藏,百脉失养,以致悲喜不自知,行为相矛盾,如有神灵作祟,心肺阴虚生内热,内热生虚火,虚火扰心神,从而导致心神不安,饮食、行为失调,感知冷热矛盾。心气血内虚,心脉失于充养,又受外界惊恐刺激,使血气逆乱而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出现精神惶恐,卧起不宁,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的症状。心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液使水液疏泄失调,上凌于心致使心阳被遏,阳气欲发不得,病者出现心情烦躁,忐忑不安的症状。肝阴亏虚则魂无所归,故本病的特点是心中烦扰,郁郁不宁,不能安然入睡。脾阳虚衰,湿从寒化,不能消化食物,当饱食之后,食物得不到运化使气滞阻滞不畅而烦闷。实邪阻肺时,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使肺气壅滞于内,气机不畅,其气化燥,使人喘息而烦躁不安。湿热内蕴中焦,脾胃升清降浊失常,浊湿不降上冲于心,加之内蕴之热,上扰心神,轻者心中郁闷,烦热不安,重者心中烦乱,反复颠倒,莫可名状。肝经湿热则心中懊恼,心烦症状更为明显。寒饮搏结胸胃,胸阳阻滞,欲伸不能,邪正相搏,气机逆乱,病势欲出不能,欲降不得,以致心胸烦闷不堪,有无可奈何之状。肝气郁滞,血行不畅,使肝失条达之性,郁不得舒,气不能畅则烦躁易怒脘腹胀满。临床治疗伴有情志的疾病可以从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入手,达到精神内守,神安志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五脏网络调节思想的孕育、形成过程的梳理。明确地提出五脏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中的网络调节作用,旨在阐明肝脾肾调节血液生成的过程正是这种网络调节思想的具体体现之一。从《周易》与《内经》的比较中,归纳出三种脏象模式:八卦脏象、六节脏象和五行脏象。从中发现了朴素的网络思想。并指出其模糊性。进一步从现代五脏本质研究的多种学说(三胚层说、人体功能子系统说、人体自控大系统、人体生理调控模板、五脏调节说等)中得到启迪,五脏网络调节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极为相似。由此.提出五脏网络调节学说。这种调节体现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以临证为契机,基于《黄帝内经》“心部于表”理论,探析“心”与银屑病的关系。病机方面,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可致神失内守,统率失常而发病,且心神失常可贯穿整个病程;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心血不足,无力推动血运,可致血瘀而发病;心为阳脏,火邪炎上太过可致血热而发病;心阳不足,气化无力,体表失于濡润可致血燥而发病。治疗方面,心主血脉可化生心阳、滋养心神、充养皮肤,治疗总以四物汤为底方,分治以清热之凉血四物汤、祛瘀之桃红四物汤、滋阴之当归饮子,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三种眼底血证中医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论证眼脉与脏腑的关系。方法:选择三种以眼脉异常为主要病因的出血性眼病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筛选1994~2010年期间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对每个疾病的辨证分型、单味中药功效、脏腑归经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并按归属脏腑的频次高低进行排序。结果:DR、RVO的中医证型、单味药物归经所涉及脏腑的出现概率均依次为肝、脾、肾;而Eales则是肝、肺、肾。结论:眼脉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气疏泄、肝血濡养及脾气统摄是眼脉结构及功能正常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仲崇义  孙阳 《山西中医》2007,23(5):48-4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该病患者97例,辨证为中脏腑者治以启闭开窍,中经络者治以疏经通络。结果:痊愈36例,好转50例,无效7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为88.66%(95%CI=82.35%~94.97%)。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满意,且可降低血液流变学参数及改善血脂参数。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气血理论探析“脑心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气血具有紧密联系,气血调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气血虚,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以气血为基础,心与脑在生理与病理上紧密相连,心脑疾病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脑心同治"的提出既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也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心脑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五脏网络调节思想的孕育、形成过程的梳理,明确地提出五脏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中的网络调节作用,旨在阐明肝脾肾调节血液生成的过程正是这种网络调节思想的具体体现之一.从<周易>与<内经>的比较中,归纳出三种脏象模式:八卦脏象、六节脏象和五行脏象.从中发现了朴素的网络思想,并指出其模糊性.进一步从现代五脏本质研究的多种学说(三胚层说、人体功能子系统说、人体自控大系统、人体生理调控模板、五脏调节说等)中得到启迪,五脏网络调节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极为相似.由此,提出五脏网络调节学说.这种调节体现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20.
苗素芹 《河南中医》2016,(8):1465-1466
痤疮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为肺经血热,需从肺论治,给予三皮消痤汤治疗;面部丘疹,白头粉刺,时头晕,疲倦乏力,舌质淡,脉沉细,病在脾胃,需从脾胃论治,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花蛇舌草;脾胃虚寒者痤疮,大便清稀,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用理中汤和五苓散加砂仁、半夏;脾气急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需从肝论治,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痤疮下颏较多,腰膝软弱,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是阴虚火旺,需从肾论治,用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加白花蛇舌草等;虚火上炎于面,心烦,气短、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用导赤散、黄连解毒汤、栀子豉汤;心血不足,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小便黄赤,盗汗用天王补心丹;心血瘀滞,丘疹坚硬,结节、瘢痕,不易消退,或有胸闷,或舌质有瘀点,脉沉涩用血府逐瘀汤。痤疮的发生和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五脏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关系,临床要综合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