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772-2773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对植物状态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植物状态合并吞咽障碍患者5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评级、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洼田饮水评级、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评级、VF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对植物状态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方法: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另行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X线透视吞咽试验(VFSS)评分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Ⅰ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432,P=0.009);Ⅳ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675,P=0.005)。2组治疗后SSA评分、SWAL-QOL评分与VFS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6例,根据入院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察两组患者治愈率、吞咽造影检查(VFSS)、洼田氏饮水试验,并进行心理状态量评分调查。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68.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1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的分级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平均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同时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 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Ⅳ级和Ⅴ级分别为14例和3例,显效25例(78.13%),对照组分别为16例和5例,显效20例(62.50%),2组患者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SSA和VFSS评分中的口腔期和误咽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SSA和VFSS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任务导向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咽部冰刺激、舌主动和被动运动、运动想象)相结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n=20)、吞咽训练组(n=20)和联合治疗组(n=20)。3组均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或者两者的联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 治疗后2周3组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明显(P<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吞咽点"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及殷克敬工作室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针刺"吞咽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吞咽点"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科室68例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指导饮食,并进行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比较2组干预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摄食情况以及VSD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FOIS分级高于对照组,VSD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正常饮食的摄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两组sEMG最大波幅值均大于治疗前,吞咽时程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最大波幅值大于对照组,吞咽时程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SSA评分、WST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SA评分、WS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部肌肉运动和吞咽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针灸结合吞咽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吞咽训练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针灸结合吞咽训练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脑梗死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224例,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电刺激组、高压氧组和联合组各56例。4组均行一般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同时,电刺激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高压氧组给予高压氧治疗;联合组给予低频电刺激和高压氧联合治疗。4组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SSA)量表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SWAL-QOL)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4组吞咽障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均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高压氧组和联合组有效率和SWAL-QOL评分高于常规训练组,SSA评分低于常规训练组,且联合组较电刺激组、高压氧组更优(均P0.05);电刺激组与高压氧组治疗有效率、SSA评分及SWAL-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关利窍针刺疗法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效果。方法选取某院85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42例进行吞咽障碍治疗仪干预,观察组43例实施通关利窍针刺疗法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吞咽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37/43),高于对照组的64.29%(2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个疗程后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法(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通关利窍针刺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眼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联合组,各32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加用NMES治疗,联合组加用NMES及眼针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的V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FSS评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1),且联合组优于常规组(P0.01)。联合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眼针联合NMES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冰棉签刺激和维生素C刺激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吞咽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冰棉签刺激训练,观察组采取维生素C刺激训练。治疗1周后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评价吞咽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呛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C刺激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项针结合吞咽训练对帕金森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选取洼田饮水试验分级Ⅱ~Ⅳ级的帕金森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项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吞咽训练和项针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査评分(VFSS)进行吞咽功能评价,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2组治疗前SSA、VFSS和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后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VFSS、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SSA评分(21.67±3.34)较对照组(25.16±3.8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FSS评分(7.68±1.03)和SWAL-QOL评分(137.24±12.97),较对照组VFSS评分(5.94±1.72)和SWAL-QOL评分(121.98±9.32)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结合吞咽训练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优于单一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高压氧(HBO)、康复训练及针刺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早期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HBO组)、针刺组、康复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HBO组同时辅以高压氧干预,针刺组辅以针刺天突等穴位,康复训练组辅以吞咽功能训练及德国菲兹曼Vocastim-master吞咽语言治疗仪,联合治疗组则给予HBO、针刺、吞咽功能训练及德国菲兹曼Vocastim-master吞咽语言治疗仪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0 d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结果各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存在组间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gt;康复训练组&gt;针刺组&gt;HBO组。结论 HBO联合康复训练和针刺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吞咽障碍具有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压力和温度刺激促进训练治疗老年痴呆患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老年痴呆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压力温度刺激促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对2组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0.01),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3及4周时,2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第3及4周时的SSA评分均低于同期的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时SS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压力温度刺激促进训练较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更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性康复训练,成立系统康复训练小组,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措施,改进康复训练方法。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吞咽障碍恢复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吞咽功能量表(VFSS)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评价患者饮食分级。结果观察组吞咽障碍恢复效果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护理干预3、6个月后平均VFSS量表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可进食普通食物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予以系统康复训练对提高吞咽障碍恢复效果、改善吞咽功能、促进完成普通摄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CVA后吞咽障碍患者9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观察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临床疗效、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及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法分级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两组sEMG平均波幅均明显升高,吞咽时限缩短,其中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MGBF治疗急性出血性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较NMES更明显,且能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和个体化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所有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吞咽障碍诊断系统评估结果采用个体化综合吞咽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分级显示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SSA和SWAL-QO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均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下个体化的综合吞咽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