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颤证治疗四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正> 颤证又称颤振、振掉、震颤、肝风、身震摇,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类似现代医学的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是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大多以50~60岁发病,且男性多于女性。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体会,立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纲,初步总结出颤证证治四法。  相似文献   

2.
老年颤证是以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为主症的老年脑病,相当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本病病因不明,病程长,顽固难治。自1996年8月~1999年4月,笔者用自拟平颤散治疗老年颤证获较满意效果,现将资料完备的15例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0岁~78岁,60岁以上13例;突然发病5例,2例为中风后遗颤证,3例因过度用脑、情志刺激而发病;慢性起病渐进加重10例,无明显诱因。全部病例除外家族遗传史,既往患两种以上老年病者13例,依次  相似文献   

3.
中医老年颤证是指以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现结合古代医家论述、现代学者的研究及笔者的临床观察,探讨老年颤证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4.
浅谈老年颤证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老年颤证是指以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现结合古代医家论述、现代学者的研究及笔者的临床观察,探讨老年颤证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老年颤证分期治疗3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国华 《中医杂志》1997,38(5):294-295
老年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1991年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制定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于老年颤证诊治工作规范化起了积极作用。老年颤证  相似文献   

6.
痛风病中医证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 ,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 ,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 ,病程日久常累及肾脏 ,形成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近年来 ,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 ,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多。由于西药治疗痛风存在副作用大的缺点 ,而中医中药治疗则有很好的疗效 ,现将证治体会介绍如下。1 病名及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中“历节病”的症状特点为“疼痛如制掣”、“脚肿如脱”、“不可屈伸”,与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临床验证其所…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病,西医主要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目的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西医治疗有其局限性,而且不良作用明显,药物治疗效果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减弱。本病属于中医"颤证"、"颤振"、"瘫痪"的范畴。本文从中西医两方面探讨帕金森病治疗,论述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心、呕吐、厌食是肿瘤患者化疗中最常见的药物毒副反应,成为患者恐惧化疗的主要原因.我院主任医师郑显明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化疗消化道反应效果较好.现整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颤证患者临床资料、四诊信息进行调查及聚类分析,了解老年颤证的症状特点.分析证候特征.方法 收集符合老年颤证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详细询问病史与搜集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证候学调查,建立临床调查内容指标数据库,运用描述与计算机SPSS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本次老年颤证临床调查55例患者,症状的聚...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脑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异常是重要病因。目前,防治PD运用了多种中药复方、单味药、中药有效成分,其主要作用机制涉及保护线粒体形态结构、抗氧化应激、抗钙调节异常、减轻兴奋性毒性、抗细胞凋亡等,还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发挥综合作用。通过查阅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本文将中药复方、中药有效成分对脑线粒体的结构、功能修复以达到防治PD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示许多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对PD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调查帕金森病(P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依据Hoehn-Yahr(H&Y)分级标准对125例PD患者进行分级评价,同时根据文献及专家经验研制PD症状定式调查问卷,并由中医师专人按照研究方案进行中医证候及体质问卷调查,将病例报告表汇总后,由研究者统一进行中医辨证,依据选定的标准进行证候诊断.结果 125例PD患者中,单证96例(76.8%),复合证候29例(23.2%).阳性主证依次为脾肾两虚证(22.4%)、肝肾阴虚证(18.4%)、脾肾阳虚证(16%)、气阴两虚证(15.2%)、痰热动风证(12.8%)、气虚血瘀证(4.8%)、阴阳两虚证(4.0%)、脾虚湿盛证(3.2%)、湿热内蕴证(1.6%)、肝郁脾虚证和肝火上炎证(0.8%).H&Y1.0~1.5级与H&Y2.0~3.0级中证候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D早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痰热、瘀血明显;中期脾肾两虚证为主,痰湿壅盛;晚期以气虚、阳虚为主,渐及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13.
从文献角度出发,并应用现代统计学方法 对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症状和证候要素以及治疗方药的文献进行收集、梳理与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该病的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以肝、肾虚为本,以风、痰、淤、热为标.虚证主要以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为主;实证主要以风、痰、淤、热为主.与该病相关的证候要素,病位主要为肝、肾;病性主要为阴虚、气虚、血虚、内风、痰、淤.从治法入手对文献中出现的经典方剂、治法的初步分析可以得出,帕金森病的主要治法集中在滋补肝肾、化痰散结和活血化淤三法.治疗用药主要集中在补虚、熄风、活血和化疾四大类,且以补虚为主.研究结果 基本上反映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也说明从证候要素方面、从方证相应方面等入手,无疑能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必然,迄今帕金森病证候分型尚不规范。帕金森病证候规范化,应从"病证结合"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宏观方面应在梳理与分析古代和现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规范;微观方面则应从实验室等微观检测指标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年老者先天之本已经衰竭,各器官养息失宜和脏腑失调,久之则引发七情不和、食欲不节等,易损伤脾胃,影响器官运化和受纳。治疗兼顾五行器官,脾主气血盈虚,脾亏气则水谷无传输源头,同时水谷精微亦可影响脾气,胃降脾升则功能失调;肝与胃关系紧密,肝有泻火疏导功能,调节情志和气机;后天气血日渐亏虚,难以滋养身体器官,易引发肾脾亏虚病症,脾胃病也能引发生化乏源和脾肾亏虚。基于此,提出用药补、温养、清热泻火、疏通等疗法治疗老年脾胃病,望可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老年脾胃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现状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急性传染病被控制,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病的严重危害性愈来愈受到重视.现在,无论东方、西方许多国家对高血压病及其引起的严重后果愈来愈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提出"攻克高血压"的口号,并成立了世界高血压病联盟,探讨防治高血压病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因病机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弄清。公认Ⅰ型糖尿病病因为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性与病毒感染。Ⅱ型糖尿病病因有遗传、肥胖、感染、应激反应与妊娠因素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基础也远未弄清,但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18.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体质学进行展望 :即中医体质学的基础研究、体质学说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发展中医体质学优势 ,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及体质预防和康复学。认为体质学说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可逐步从中医体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建立学科分支 ,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 ,使之进入新的研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理上以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为其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