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原发性乳腺癌VEGF-D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淋巴管密度(LVD),采用RT-PCR法检测VEGF-D mRNA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VEGF-D蛋白表达阴性5例(5.88%)、"+"17例(20%)、"++"34例(40%)、 "+++"22例(25.88%)、"++++"7例(8.24%),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1),且导致较差的生存率(P《0.05).LVD于不同表达程度的VEGF-D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VEGF-D表达的增加,LVD有上升的趋势.RT-PCR 检测显示,VEGF-D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LVD相关(P《0.05).结论 VEGF-D在乳腺癌中具有一定的诱导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并与肿瘤的淋巴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原发性乳腺癌VEGF-D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淋巴管密度(LVD),采用RT-PCR法检测VEGF-D mRNA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VEGF-D蛋白表达阴性5例(5.88%)、" "17例(20%)、" "34例(40%)、" "22例(25.88%)、" "7例(8.24%),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1),且导致较差的生存率(P<0.05)。LVD于不同表达程度的VEGF-D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VEGF-D表达的增加,LVD有上升的趋势。RT-PCR检测显示,VEGF-D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LVD相关(P<0.05)。结论VEGF-D在乳腺癌中具有一定的诱导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并与肿瘤的淋巴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是靶向于血管与淋巴管生成的重要的信号分子,是人们研究抑制肿瘤药物的关键作用点,调控肿瘤新生淋巴管上的VEGFR可作为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靶点。由于作用于肿瘤新生淋巴管上的VEGFR的调控机制较为复杂,对抑制淋巴管生成的药物和肿瘤细胞转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甚少,为此,本文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VEGFR、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调控因子、VEGF家族及其受体为靶点的淋巴管生成的调控、VEGFR为靶点的淋巴管抑制药物四个方面综述抑制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的VEGFR分子机制及调控的研究进展,探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VEGF家族及其受体作用靶点的分子水平上的形成机制,探索可阻断相应作用靶点的理想型药物,为临床更好的治疗肿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同源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亦被称为特异促淋巴管生成因子。它的主要作用是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异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结合,介导了淋巴管的发生、生长和增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管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水平表达、淋巴管生成与周围型肺腺癌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52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病灶大小、形态、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征象,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VEGF-C、VEGFR-...  相似文献   

6.
淋巴管生成及其内皮标记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蕾  阮政  王新立  郑伟 《医学综述》2008,14(4):553-555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淋巴管生成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如LYVE-1、Prox-1、Podoplanin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VEGFR-3在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地位。抗肿瘤淋巴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并证实阻断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肿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将72例PTC根据侵袭程度分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组、甲状腺内型乳头状癌组和甲状腺外型乳头状癌组;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无转移组。免疫组化SP法对PTC进行VEGF-C,CD10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标记,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VEGF-C,计算出其阳性指数(positive index,PI)、显微镜下计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vessel density,LVD)。结果:PTC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PI值(23.15±3.7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4.54±2.93)(P<0.01);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的MVD分别为35.25±2.06,41.75±5.46和52.58±4.1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LVD分别为6.00±0.81,13.80±1.81和19.17±2.9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LVD(19.56±2.4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2.48±2.84)(P<0.05);VEGF-C表达与MVD和LVD计数呈正相关(r=0.743,0.90,均P<0.01)。结论:VEGF-C,LVD与PT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MVD,LVD与PTC侵袭有关;VEGF-C可能参与了血管、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VEGF受体3(VEGFR-3)表达对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7.4%,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7.33,P<0.05 ).VEGFR-3阳性表达率为74.4%,淋巴结转移组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11.18,P<0.05).VEGF-C表达强度越高,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r=0.912,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VEGF受体3(VEGFR-3)表达对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7.4%,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7.33,P〈0.05)。VEGFR-3阳性表达率为74.4%,淋巴结转移组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11.18,P〈0.05)。VEGF-C表达强度越高,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r=0.912,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谢亚柳  胡国华 《医学综述》2007,13(13):1002-1004
肿瘤细胞的转移影响患者的预后,微淋巴管的生成对肿瘤的淋巴转移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显示,明确区分微淋巴管及微血管是肿瘤微淋巴管研究的关键;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抗微淋巴管形成及经淋巴管治疗作为新的肿瘤治疗的靶点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该问题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黄花倒水莲皂苷C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oxidized low de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表达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随机分为:对照组、ox-LDL(50mg/L)组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0mg/L)+黄花倒水莲皂苷C(1,3,10μmol/L)组,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检测LO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ox-LDL上调LO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黄花倒水莲皂苷C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LO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黄花倒水莲皂苷C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LO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联合外照射诱导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产生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吉西他滨(D),外照射(R),吉西他滨和外照射(R+D)分别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指数,电子显微镜观察MCF-7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细胞生长抑制率随吉西他滨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R+D)组与D组及R组凋亡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能诱导人乳腺癌细胞产生凋亡,并能明显增强放疗对MCF-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脑肿瘤患者尿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20例脑肿瘤患者尿中EGF的含量,其中脑星形细胞瘤15例(WHO分级1~2级6例,3~4级9例)和脑膜瘤患者5例,手术前后各检测1次,以健康正常人(n=5)作对照。结果:手术前,与脑膜瘤患者和健康人相比,脑星形细胞瘤患者尿EGF含量明显增高(P〈0.01),且WHO分级3~4级患者尿EGF含量较1~2级者明显增高(P〈0.05);手术后,脑星形细胞瘤患者尿EGF含量明显下降(P〈0.01);而脑膜瘤患者尿EGF含量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星形细胞瘤患者尿EGF水平与病理级别相关,且其纵向变化与手术治疗前后同步,提示尿EGF含量的检测对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NMDA诱导新生大鼠脑组织NMDA受体-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诱导的脑组织内NMDA受体-1(NR1)表达的规律。方法:9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NMDA注射组(包括10nmol NMDA微量注射后0min,15min,30min,1h,2h,4h时间点组,和10nmol,20nmol和50nmol NMDA组,各组n=6)。采用经心脏灌注固定、切片制备脑组织标本及荧光免疫组化染色和三氯四氮唑(2,3,5-triphenyhetrazolium chloride,TFC)染色方法。结果:10nmol NMDA注射后30min.沿注射轨迹边缘开始出现少量NR1阳性染色细胞.注射后1h时NR1阳性细胞亦出现在海马回CA1区和邻近脑室边缘的下丘脑区,且数目迅速增多,并主要集中在注射侧大脑半球,注射后2h及4h该阳性细胞数目与1h无明显差异。NMDA微量注射后2h,50nmol NMDA所致的NR1表达较10nmol和20nmol明显增强,且细胞壁出现皱缩、细胞核稍固缩。各浓度NMDA微量注射后2h.TTC染色均大致正常。结论:NMDA诱导的NR1表达在经过短时间的延迟后呈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临床上可考虑应用该延迟时段作为“治疗窗”,采用NMDA受体桔抗剂治疗与NMDA受体激活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调控哮喘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及抗NGF组。制作卵蛋白致敏大鼠哮喘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大鼠和哮喘大鼠背根节和肺组织中pan-Ras,pERK,c-fos蛋白的表达,并以抗NGF抗体干预,了解其对哮喘大鼠pan-Ras,pERK,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MAP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以及蛋白激酶C特异性激动剂PMA作用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C),免疫印迹法半定量检测Ras-MAPK信号转导途径中total-ERK,pERK及c-fos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哮喘大鼠背根节及肺组织中pan-Ras,pERK,c-fos免疫反应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上调(P〈0.01),经抗NGF干预后背根节和肺组织中pan-Ras,pERK,c-fos免疫反应较哮喘组大鼠明显减弱(P〈0.0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NGF组磷酸化的ERK1/2蛋白及c-fos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D98059可明显抑制ERK1/2的活化及c-fos蛋白的产生。PMA可刺激NGF诱导NHBEC表达磷酸化ERK1/2及c-fos蛋白。结论:NGF可能调控了哮喘神经源性炎症Ras-MAPK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和科素亚对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其对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高胆固醇组、普罗布考组、科素亚组和联合用药组。1周后进行髂动脉球囊拉伤术,术后4周进行弹力纤维染色,用免疫组化检测血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receptor,IGF-IR)和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与高胆固醇组相比,普罗布考组、科素亚组和联合用药组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01),内膜面积明显减少(P〈0.05),IGF-IR和VEGF表达明显减少(P〈0.01),但3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和科素亚可以显著减轻兔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抑制IGF—IR和VEGF的表达。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HSF1调控的炎症相关基因的筛选及SOCS3基因的实验验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筛选热休克因子1(HSF1)调控的炎症相关基因,初步探讨HSF1对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HSF1基因敲除小鼠,制备内毒素腹腔注射以及热休克反应后再给予内毒素腹腔注射的内毒素血症模型,分别抽提HSF1缺失突变纯合子和HSF1野生型小鼠肺组织总RNA,用微阵列进行筛选;用转录元件搜索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区;选取启动子区含有热休克元件的基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子3(SOCS3),采用热休克反应(HSR)和HSF1过表达的RAW264,7巨噬细胞给予内毒素刺激,抽提总RNA进行RT—PCR,Northern印迹实验,观察HSR和HSF1过表达对内毒素诱导的SOCS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用微阵列的方法筛选到HSF1可能抑制表达的炎症介质基因15个,其中9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含有热休克元件;HSF1可能促进表达的炎症介质基因11个,其中8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含有热休克元件;HSR和HSF1过表达可明显抑制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内毒素诱导的SOCS3mRNA的表达。结论:HSF1可抑制炎症介质SOCS3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肺内调节肽对嗜酸性粒细胞(EOS)与支气管上皮细胞(BEC)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表皮生长因子(EGF)两种调节肽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们对BEC白细胞介素(ILs)分泌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VIP、EGF可使O3应激的BEC分泌ILs能力下降,并下调气道上皮ICAM-1的表达。结论:VIP、EGF抑制BEC与EOS的黏附。对气道炎症起负性调节作用,有利于减轻局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内皮功能障碍可导致兼具胰岛素抵抗特征的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肥胖以及代谢综合征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标志,而这些代谢紊乱具有内皮功能障碍的特征。促进葡萄糖处理的胰岛素代谢反应可被内皮中胰岛素的血管反应增强以刺激血管扩张剂NO的产生。事实上,由胰岛素刺激所产生的葡萄糖摄取量的增加中,25%~40%可通过骨骼肌中NO-依赖性血流的增加来解释。与NO产生相关的内皮中3-磷酸激酶依赖的胰岛素信号通路,与骨骼肌中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代谢通路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他已经明确的非代谢性旁路调节内皮中血管收缩药内皮因子-1(ET-1)的分泌。代谢性胰岛素抵抗具有在3-磷酸激酶依赖信号通路特异性损坏的特征,在内皮中,这也许会引起NO产生和ET-1分泌的失衡,从而导致血流减少继而使胰岛素抵抗加剧。在动物和人类中开展的治疗性干预证明,改善内皮功能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可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总之,细胞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流行病学研究都强烈支持内皮功能障碍与胰岛素抵抗存在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将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联系起来。本综述将讨论内皮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并重点强调这个机制对代谢综合症的冶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