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2.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3.
4.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难经》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充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中喻肝病实脾者为“上工”,云:“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实脾之法在肝病的不同时期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清热利湿,温中健脾,补脾益气为直接实脾法;疏肝理气,祛瘀通络,养阴柔肝,清肝利胆等为间接实脾法。但在临床实际中,往往是夹杂进行的,如《景岳全书》中解肝煎(白芍、苏叶、半夏、陈皮、砂仁、厚朴),方名为解肝,实际上除白芍养肝、苏叶芳香舒气外,均属化湿行滞、调理脾胃之品,适应于土壅木郁的症候。因脾胃湿阻气滞,影响肝气条达,必须注重中焦治本,故方中不用柴胡疏肝而用苏叶,取其既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的论述,是祖国医学防治思想的重要发展。其中肝病实脾的观点,更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的注释较多,给后世的启发也很大。但也有争议之处。兹就笔者的认识和临证体会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1988年底,江苏省中医学会肝系病研究会成立暨首届肝病学术交流大会在无锡召开。代表们着重交流了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的防治经验,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本刊因篇幅所限,仅选择其中部分论文,摘要披露如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脾居中焦,斡旋升降,运行上下,为气机之枢纽,职司运纳,化生精微,以奉周身,为后天之本。因脾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历代医家均重视维护脾胃,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但追溯其源,“实脾者”还当首推仲景。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给后学以很大启迪。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实脾”有其具体不同的含义。《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渭“实脾”,细细推敲,其使脾旺之指导思想虽一,但病证不同,治法迥异,兹浅析于后。  相似文献   

9.
10.
11.
对于《金匮》第1条所提“肝病实脾”的法则,历来医家都把“实脾”之“实”字当作动词来理解,这样就容易把“实脾”理解为“补脾”,补脾虽然是实脾的重要方面,但并非实脾之全部,并不能完全揭示“实脾”的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笔者认为“实脾”之“实”在此应当是名词使动用法,“实脾”即“使脾脏实”之意,凡是可以使脾气旺盛,脾脏捷运,脾不受邪的治疗方法都属于“实脾”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13.
<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金匮要略》确立的临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此论旨在强调治肝同时应注重调脾,肝病可以从脾论治。笔者在治疗肝病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仲景"肝病实脾"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运用"肝病实脾"治则治疗不同类型的慢性肝病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病治脾"与"肝病实脾"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肝病实脾”的治未病思想是后世形成“肝病治脾”理论的坚实基础,而“肝病治脾”理论是“肝病实脾”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引申。“肝病治脾”寓于“肝病实脾”之中,前者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后者具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不可相提并论,亦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肝病实脾最早见于《难经》,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提出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常易传脾。领会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涵义,对于掌握肝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转归意义甚大。但历代医家对于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认识仁智互见,故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李旭君 《河南中医》2016,(3):469-47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用调补脾土的方法,即治其未显出病状的脾脏,目的是增强脾气,防止被肝气克伐,阻断传变环节,防止肝病的发展恶化。此处"实脾",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补脾,即采用"甘味"药补中健脾,脾运健旺则气血化生充足,既防病邪入侵,又使肝得以滋养濡润,条达肝气;二是调脾,即采用调和之法,防止脾气机壅滞,从而使脾运化功能正常的目的[7]。肝病的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实证常见于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引起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火上逆;阴不制阳导致的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火邪、寒邪、湿热之邪侵及肝经而引起的肝气郁结,肝火炽盛,寒凝肝脉,肝经湿热等病症。实证治疗分两个方面,一为肝脏邪气有余而正气尚足,脾气不衰时,当泻肝护脾。在治肝的同时采用化脾湿,清脾热,行脾气的治疗方法,用药如陈皮、木香、砂仁、黄连等,防止脾气壅滞,保持脾气健运;二为肝病实而脾气受损时,治疗当泻肝补脾。  相似文献   

17.
黄远媛 《中医杂志》2004,45(6):477-477
<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气机.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笔者认为,顾护脾胃应贯穿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若脾病则肝病难愈.临证见到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不论病毒滴度、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有无异常,都只能先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倘若滥用攻邪之法,则重伤脾气,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郑喆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47-747
许某某,男,49岁。驾驶员。2008年4月16日收治人院。右胁隐痛1年余,时愈时发。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黯滞,食欲减退,营养中等。心肺正常,肝脏肋下1.5cm,压痛+。查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50IU/L。西医诊断为迁延性肝炎。  相似文献   

19.
仲景在《金匮》中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睥, 当先实脾”,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对于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在《金匮》基础上,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肝病实脾不断进行了补充发展, 注意实脾已成为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现将实脾在肝病常见类型治疗中的运用简介如下。一、肝气郁结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最易影响脾土的运化,临床除见精神抑郁、胸闷、善太息、胁肋胀痛等肝病症状外,常同时或继之出现纳差食减、  相似文献   

20.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