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亢则害 ,承乃制”出《素问·六微大论》 ,用以阐发五运六气 ,后世简化为“亢害承制” ,它直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历代医家对此作了许多阐述和发挥 ,现就个人学习有关论著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1 刘完素的发挥宋代刘完素 ,发展了《内经》的玄机 ,进一步发挥了气象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的学说 ,系统地论述了运气过亢则害物 ,相互承制则生物的理论。他认为“亢则害 ,承乃制”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 ,推衍到人则是疾病产生的病理变化。如五行中某一类亢盛超过了极限就为害 ,害则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如肝木克伐肺金造成木火刑金 ,可见…  相似文献   

2.
毛彦  战乃鑫  聂金娜 《新中医》2021,53(15):176-178
从补充五运六气病机、创立"火热论"及创建"亢害承制"辨治体系三个方面浅析刘完素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经分析认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遵循天地五运六气变化之理,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创立了"火热论",补充发展了病机理论;依据六气之间五行的承制关系,提出"兼化""反兼胜己之化""泄其过亢之气",创建了"亢害承制"辨治体系。刘完素尊古而不泥古,发展了病机理论的同时,传承了五运六气之学,对临床辨析病机及治疗疾病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完素,火热论的创始人,在学术上:他最早发挥《内经》"亢害承制"理论,借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阐明病理现象的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发挥了病机十九条,将其归于"五运六气";在临床诊治时,他提出一定要在深刻理解"本化""兼化"的基础上去把握疾病本质与假象,从而为中医"治病求本"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亢害承制"理论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床诊治各种疾病,本文试从其内涵、刘完素的发挥及其现代应用几方面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4.
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刘完素的代表作,是一部着重探讨病证病机的临床理论著作,其对病机的论述始终未离五脏六腑,是全面而深入的脏腑病机论。从比物立象归类脏腑病证、亢害承制论述脏腑病机、六气病因到六气病机的转化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探讨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五运主病""六气为病"的脏腑六气病机内容,其重视亢害承制论,强调识病之法重在五运六气之化。  相似文献   

6.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当时热性病流行,而医界又拘泥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方,滥用温燥药物,为此,他根据《内经》有关热病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之说。并以“亢害承制”学术思想分析疑似证,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它是五行学说内容之一,说明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五运六气的相互承制,是保证事物协调平衡,维持正常运动的关键。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此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过亢则害物,承制则生物的理论,联系人体脏腑生理和病理现象,既论其常,也述其变。  相似文献   

7.
刘完素,字守真,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称刘河间.以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名噪当时,以至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他精研《素问》数十年,颇有心得.在他的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如他运用“亢害承制”的理论来阐发病机,就是他的学术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完素发挥《内经》亢害承制理论,在阐明六气对复杂病机联系深刻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诊断疾病当明"本化"、"兼化"之理,才不致认似作是,被因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假象所惑,从而为治病求本提供了理论依据,至今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 臟腑病机学說的闡发与河間学派媲美者,首推以张元素为首的易水学派,他們是以脏腑的証候病机及治疗作为研究課題,而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一派学說。张元素于五运六气亦极有研究,但与刘河間的論点有不同之处。首先他并不以“亢害承制”为研究运气之中心,仅以共变化盛衰变化現象的規律来分析病理反映,研究治疗方法;亦不以“六气都从火化”之說来闡述病机,所以他并  相似文献   

10.
"亢害承制"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五运六气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不及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是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亢害承制"之说肇始于《内经》,历代医家均有发展,且应用于临床,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摘取古代医案数则阐发该理论之运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泰定养生主论》研究,发现王珪熟谙五运六气,且多有创见。王氏认为中医养生即是遵循五运六气理论进行调摄,“养生之关系正于此”,重视五运六气胎孕理论,践行运气时行民病证治,病机司属六气本标证治,列运气专篇,阐发标本中气,运气治则,析南北政之义,述亢害承制之理,以痰之为病论六气统六经,别开生面。遣方用药强调,依本治标,无翼其胜,无赞其复,以平为期,推步精微,则纵横妙用。  相似文献   

12.
曹旺梅  严文金  王琴  韩云  赖芳  周耿标 《天津中医药》2023,40(10):1263-1268
目前现代医家对于脓毒症肺损伤的治疗多遵循脓毒症的辨证治法,治以清热解毒、化痰祛瘀、通腑泄热及补虚为主,易忽略肺脏的生理特性及肺脏与其余四脏之间的联系而笼统治之,效果往往欠佳。亢害承制理论不仅能阐明人体生理病理机制,更能运用其承制关系拟定相应治法,以达到扭转病势之目的。脓毒症肺损伤的病机为“正气虚弱,毒邪亢盛,肺失宣肃”,其发病过程与亢害承制规律相符,即邪势鸱张,亢而为害为发病之标,正气亏虚,承制不及为发病之本,五脏相关,相互累及为病进之因;宣肃失调,承制失常为发病之机。治疗上应立足于整体,“平其所亢,扶其不及”,驱毒邪平其所亢以治标,调五脏承而制之以固本,调气机承制宣肃以复肺;另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3.
试论《伤寒论》六经中的"亢害承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害承制"理论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理论之一。运用"亢害承制"理论来研究《伤寒论》,可知三阴三阳存在"亢害承制"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揭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伤寒论》中的原文内涵,并有助于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友堂 《国医论坛》1993,8(3):11-12
《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下简称《原病式》)是金·刘完素的代表著作之一,本书根据《内经》理论,以病机十九条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体会和临床经验.采用系统归类的方法,对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特别在亢害承制、天人合一、中和为治、生理病理等方面结合易学理论,有所发挥,本文仅就此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亢害承制"学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雷  烟建华 《中医杂志》2006,47(11):808-810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和解读“亢害承制”,认为其是蕴涵于五行、阴阳乃至一切能够存在与演化发展的系统中的普遍规律。通过“亢害承制”进行的系统控制,其目的是实现稳定,而非平衡。并对刘完素关于“亢害承制”的议论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6.
刘派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2):1192-1194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基础结构。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人体气机变化受自然界气化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运六气关系密切。现从以下3个方面论述运气学说构建的病因病机理论框架,一是病因归于五运六气,"气动"产生病邪,导致发病;二是病机以"病机十九条"为基础,分析病机应"审察病机,求属气宜";三是五运六气合参构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核心。认为运气病机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掌握运气病机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亢害承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害承制”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原文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原属运气学说的内容,说明六气相承制约,是万物生化的重要保证,如失于相承,则无所制约,必致过亢为害。……  相似文献   

18.
现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讨卵巢癌发病机制,认为本病以体虚为承制不及之“本”,加之各诱因亢盛而形成多种病理产物之“害”为主要病机,并基于此提出“调整盛衰,以平为期”的治疗总则,即五行生克以固不及、攻坚抑瘤以平其亢、鉴别“反兼化”抓住症状本质,从而达到治疗卵巢癌的目的,以期为传统医学治疗卵巢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亢害承制理论首见于《素问·六微旨大论》,是五运六气学说阐述自然界气候的内在调控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后世医家联系自然现象及人体五脏系统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将其用于解释人体疾病时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指导临床,指出疾病本质与其外在表现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假象。依据亢害承制之理,以平其所复,扶其不胜,遵《黄帝内经》治病求本之法,可谓中医临证辨治之捷径。  相似文献   

20.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本文运用《黄帝内经》中的"亢害承制"理论对失眠进行分析论治,从心神入手,结合阴阳互制、五行生克等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认为无论是心本身的"虚亢"还是"实亢",亦或是他脏的"承制"调节系统出现问题,亢害为病,皆能使心神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由此指出失眠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承制不及、亢而为害,致使心神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侵扰,神不守舍,使人不得安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