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卒中急性期叶酸水平对卒中后失语症自然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74例急性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分别于急性期及卒中后3月采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WAB)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进行评估.于急性期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叶酸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卒中后3月语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叶酸正常组恢复程度更明显.结论 血清叶酸水平对卒中后失语的恢复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探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卒中病因等与失语症类型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卒中后失 语类型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因语言障碍进行 西部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失语症类型与 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失语症患者681例,按照失语症类型分为完全性失语(global aphasia,GA)(n =185)、 运动性失语(broca’s aphasia,BA)(n =148)、经皮质混合性失语(mixed transcortical aphasia,MTCA) (n =30)、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ranscortical motor aphasia,TCMA)(n =67)、感觉性失语(werni cke’s aphasia,WA)(n =69)、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ranscortical sensor aphasia,TCSA)(n =21)、传导性失 语(conduction aphasia,CA)(n =32)和命名性失语(anomic aphasia,NA)(n =129)。将患者分为青年组 (18~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校正其他因素影响后,三组人群间失语症类型 无统计学差异。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失语症类型也无统计学差异。各类型失语症患者的病变部位具有 异质性,除合并经典语言区损伤外,还可合并左侧基底节及丘脑损伤。在脑出血所致的各类型失语 症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均为高血压(77.8%~100.0%)。脑梗死后GA患者中,最常见的卒中发病机制 是混合型(42.4%)和动脉-动脉栓塞(27.3%),而BA、WA及CA患者以动脉-动脉栓塞(分别占51.5%, 71.4%和40.0%)最常见,TCMA、TCSA及NA以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分别占65.9%,58.3%和 38.4%)最常见。 结论 年龄及性别对失语症类型均无明显影响。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GA、BA和NA最为常见。病变 部位对失语症类型具有重要影响,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失语症类型的影响可能与特定血管及血管 供血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数据库)、WANFANG DATA(万方数据库)及PubMed(Pubmed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对近十年来有关卒中后失语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并综述,笔者认为,弥散张量成像能够作为一种可靠的工具,用于客观有效地评估卒中后失语症,并探究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探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卒中病因等与失语症类型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卒中后失
语类型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因语言障碍进行
西部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失语症类型与
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失语症患者681例,按照失语症类型分为完全性失语(global aphasia,GA)(n =185)、
运动性失语(broca’s aphasia,BA)(n =148)、经皮质混合性失语(mixed transcortical aphasia,MTCA)
(n =30)、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ranscortical motor aphasia,TCMA)(n =67)、感觉性失语(werni cke’s
aphasia,WA)(n =69)、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ranscortical sensor aphasia,TCSA)(n =21)、传导性失
语(conduction aphasia,CA)(n =32)和命名性失语(anomic aphasia,NA)(n =129)。将患者分为青年组
(18~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校正其他因素影响后,三组人群间失语症类型
无统计学差异。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失语症类型也无统计学差异。各类型失语症患者的病变部位具有
异质性,除合并经典语言区损伤外,还可合并左侧基底节及丘脑损伤。在脑出血所致的各类型失语
症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均为高血压(77.8%~100.0%)。脑梗死后GA患者中,最常见的卒中发病机制
是混合型(42.4%)和动脉-动脉栓塞(27.3%),而BA、WA及CA患者以动脉-动脉栓塞(分别占51.5%,
71.4%和40.0%)最常见,TCMA、TCSA及NA以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分别占65.9%,58.3%和
38.4%)最常见。
结论 年龄及性别对失语症类型均无明显影响。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GA、BA和NA最为常见。病变
部位对失语症类型具有重要影响,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失语症类型的影响可能与特定血管及血管
供血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传导性失语(Conduction Aphasia,CA)是一特殊的失语类型,并非罕见,临床上常见于脑血管病及局限性脑疾患。国内高素荣等报告约占失语病人的5%~13%。现将我们诊断的10例卒中后传导性失语病人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0例CA患者(男8例,女2例),均为卒中后失语症病例。年龄46~68岁,平均59.7岁。右利手9例,混合利1例。10例患者皆首次患病,神志清楚,定向力完整,智能正常。病后2wk~3月(平均1.3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和卒中后失语症分类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符合病例入排标准的421例急性卒中患者,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汉语失语检查法中的利手评定标准进行利手判定、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症的分类及失语指数(Aphasia Quotient,AQ)评分,按照年龄不同分为青、中、老年三组,按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及脑出血,结合不同性别观察失语症类型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卒中类型间失语症类型分布有无差异。
结果 入选患者均为右利手,男性占69.60%,女性占30.40%。失语症类型如下:运动性失语116例(男85例,女31例),感觉性失语35例(男20例,女15例),传导性失语15例(男10例,女5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63例(男50例,女13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1例(男8例,女3例),经皮质混合性失语27例(男13例,女14例),命名性失语73例(男47例,女26例),完全性失语81例(男60例,女21例),经统计学分析,男性卒中后失语症发生率(69.60%)明显高于女性(30.40%)(χ2=11.57,P=0.003),尤以青中年(≤65岁)为主(73.38%),老年期(>65岁)女性发生率逐渐升高(42.97%),与男性差异逐渐缩小(26.28%);性别对失语症类型无明显影响(χ2=13.84,P=0.054),男女患者均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分别为29.01%、24.22%);各年龄组患者失语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χ2=14.94,P=0.382)。脑梗死所致失语症患者较脑出血所致者更为多见(分别为306例和115例),但在失语症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χ2=13.23,P=0.067),除女性脑出血患者外,均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分别为29.82%,29.55%,26.67%)。
结论 年龄、性别及卒中类型对卒中后失语症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影响,男性卒中后失语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患病平均年龄小于女性,两性中均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除去女性脑出血患者外,均以运动性、完全性及命名性失语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卒中后抑郁 (PSD)早在 2 0世纪 4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报道过 ,但当时仅将它归咎于卒中后躯体功能障碍产生的心理反应。近 10多年的研究证明 PSD与卒中有着直接关系 ,抗抑郁治疗不但能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有助于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1 患病率PSD的患病率在 30 %左右 [1 ,2 ] ,Eastwood等 [3 ] 调查一组卒中患者的 PSD患病率高达 5 0 % ,国内张庆臣等 [4]报告PSD患病率为 5 5 %。有文献报告老年期静止性脑梗死 (SCI)病人中 PSD的发生率则更高 ,老年期 SCI发生率约 30 %左右 ,而老年期严重抑郁或躁狂病人 SCI的发生率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首发脑卒中患者第4周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方法 共调查127例患者,其中113例完成所有调查,将诊断为PSD的患者列为PSD组,其余患者为非PSD组.比较2组的卒中性质和卒中部位.结果 从卒中病灶发生的部位看,左侧病灶发病率(59.18%)高于右侧病灶(38.16%),前部病灶(50.85%)高于后部病灶(29.63%).皮层病灶(57.14%)高于皮层下病灶(33.80%).2组病灶数目比较,多灶患者PSD的发生率(59.68%)明显高于单灶患者(37.25%)(P<0 .05).卒中性质与PSD无明显关系(χ2=3.86,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在世界范围内60岁及以上人群中居死因第2位,15~59岁人群中居死因第5位[1]。卒中患者常遗留运动、感觉、认知等不同方面的神经功能损害,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而失语症作为脑卒中主要的后遗症之一,存在于21%~38%的卒中患者中[2]。卒中后失语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交流和生活质量,并且对卒中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3]。本文通过对既往失语症中听理解相关神经通路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型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对133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轻型卒中组)及155例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致残性卒中组)进行病因分型,比较其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轻型卒中组与致残性卒中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高脂血症、心房纤颤(房颤)、高尿酸血症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轻型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比率最高(45. 1%),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PAD)次之(42. 1%),其次依次为不明原因性缺血性卒中(UE)(7. 52%)、心源性脑栓塞(CS)(4. 51%)和其他病因型缺血性卒中(OE)(0. 75%);致残性卒中组LAA比率最高(65. 16%),PAD次之(16. 13%),其次依次为CS(9. 68%)、UE(8. 39%)和OE(0. 65%)。两组间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 02,P 0. 0001)。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病因均为LAA、其次为PAD。轻型缺血性卒中的UE比率高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而CS的比率低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11.
失语症     
失语症是指由于脑部器质性损害使得大脑语言区域及其相关区域受到损伤,而造成后天习得的语言功能受损或丧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它是狭义的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多模式丧失或降低,并与其他智能损害不成比例.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逐步上升,卒中后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统计,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有34.2%出现言语障碍,其中有16.6%为失语症[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西汀联合Schuell刺激法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82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用氟西汀组、联合语言训练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我国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ABC)标准评定语言功能及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抑郁情况,2组进行比较。结果 2组语言功能均提高,联合语言训练组疗效优于单药治疗组(P0.05);2组治疗后SDS、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联合语言训练组改善更明显。结论氟西汀联合Schuell刺激法语言训练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及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59例,脑梗死137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101例)和普通病房组(95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的差值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卒中单元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12.6± 5.5)分,普通病房组降低(8.9 ±4.1)分;卒中单元组BI升高24.3±14.8,普通病房组升高15.1±1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单元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27.7%、97.0%、10.9%及2.0%)与普通病房组(15.8%、88.4%、23.2%及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卒中单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卒中后癫(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1060例脑卒中病例中102例继发性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卒中后癫(癎)发生率为10%,早期癫(癎)发作6.04%,晚期癫(癎)发作3.96%.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下/皮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卒中是癫(癎)发作的重要病因,皮质病变更易导致癫(癎)发作.积极控制发作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首发或二次复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PSCI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6-07~2010-05在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者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评估人口学因素、临床因素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PSCI的关系.结果 共有791例纳入研究,PSCI的患病率为10.1%(80/791);不同卒中文化程度的患者PSCI的患病率不同,大学及以上者PSCI患病率最低,为2.5%;中学、小学、文盲卒中患者PSCI的患病危险分别是大学及以上组患者的3.51、6.63和6.05倍.非腔隙性脑梗死(P<0.01)、二次复发卒中(P<0.01)、抑郁状态(P<0.01)及ADL依赖(P<0.01)是PSC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在本组60岁以上的缺血性卒中人群中,PSCI的患病率为10.1%;文化程度、卒中发作次数、卒中类型、卒中后的抑郁状态及卒中后ADL状况是PSCI患病率的影响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PSCI的患病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灯盏细辛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86例,并设对照组70例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汉语失语成套测验"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显著.总有效率(93.02%)和总显效率(67.44%)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0%和45.71%).结论 灯盏细辛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40例经CT/MR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其中169例抑郁自评量表指数大于或等于0.5者为PSD组,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SD与卒中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患者PSD的患病率为49.7%(169/340),其中额叶卒中患者PSD的患病率为66.7%,其他部位卒中患者PSD患病率为4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2).分层及回归分析显示额叶卒中是卒中6个月内PS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文化程度、梗死类型、患高血压、患心脏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后,额叶卒中患者PSD的患病风险是其他部位卒中患者的2.42倍(P=0.02,RR=2.42,95%CI:1.17-5.03).结论 脑梗死患者PSD的患病率较高,额叶卒中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内有更高的PSD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并探讨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0~14 d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计算出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DVT发生率.通过比较卒中后并发DVT与卒中后无DVT的患者多种相关因素,筛选出卒中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急性期DVT发生率为4.49%,其中有DVT症状者为51.6%,无症状者为4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63,95%CI 1.08~2.84)、卧床(OR=4.85,95%CI 2.65~9.68)、Wells评分≥2(OR=3.96,95%CI 1.86~7.86)、下肢NIHSS评分≥3分(OR=4.56,95%CI 2.07~8.85)、D-二聚体水平高(OR=3.45,95%CI 2.01~8.52)、Barthel指数(BI)评分低(OR=2.98,95%CI 1.52~6.47)、是否康复治疗(OR=1.82,95%CI 1.22~3.43)、是否抗凝治疗(OR=1.91,95%CI 1.34~4.92)是急性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保护因素;卒中随访期DVT发生率为1.51%,年龄(≥70岁,OR=1.82,95%CI 1.21~3.98)、出院后仍卧床(OR=5.12,95% CI 2.82~11.32)、出院时下肢NIHSS评分≥3分(OR=4.25,95%CI 2.11~7.87)、出院时BI评分低(OR=2.18,95%CI 1.18~6.23)、急性期有DVT(OR=3.81,95% CI 1.87~7.48)是随访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DVT多发生于老年患者,48.4%DVT无症状,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对有上述危险因素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必要,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可能能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卒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22. 45%的患者死于卒中,是冠心病的3倍,卒中人群中大约65%是缺血性卒中~[1]。在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中,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患者占35%~40%,且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白种人主要为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而亚洲人主要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33%~50%的中国AIS患者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蛋白C(PC)、蛋白S(PS)、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间的关系.方法对804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及16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PC、PS、APCR检测.结果在缺血性卒中组PC、PS活性分别为(115.8±12.5)%和(112.6±13.8)%,明显低于出血性卒中组的(119.2±11.3)%和(112.1±16.5)%及对照组的(120.2±12.8)%和(122.4±15.8)%(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45岁的缺血性卒中组的PC、PS分别为(54.67±8.9)%和(40.49±9.1)%,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S在45岁以上的缺血性卒中组为(119.2±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4±15.8)%,(P<0.01),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APCR总发生率6.6%(64/972),其中缺血性卒中组为7.14%(46/644),出血性卒中组为6.25%(10/16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组APCR的发生率为46.3%(25/5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PC、PS活性降低,APCR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