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伴发伴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特征,探讨PNS患者生化及病理参数的改变规律。方法:对635例PH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发生PNS的病例,比较PNS组与非PNS组在一般情况、临床特征、生化及病理参数等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PNS占同期PHC住院人数的20.0%.PNS主要表现为6种异常,PNS组与非PNS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平均AFP水平、肿瘤负荷、门静脉癌栓发生率、远处转移率、肝炎病毒感染率、GGT水平及合并肝硬化率等方面有硅著性蒡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伴发伴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syndrome,PNS)的临床特征,探讨PNS患者生化及病理参数的改变规律。方法:对635例PH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发生PNS的病例,比较PNS组与非PNS组在一般情况、临床特征、生化及病理参数等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PNS占同期PHC住院人数的20.0%,PNS主要表现为6种异常,PNS组与非PNS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平均AFP水平、肿瘤负荷、门静脉癌栓发生率、远处转移率、肝炎病毒感染率、GGT水平及合并肝硬化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收集1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完整资料,记录伴癌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按照是否合并伴癌综合征分为合并组和不合并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发生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1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合并伴癌综合征者28例,占17.2%,其中低血糖9例,高钙血症6例,高胆固醇血症10例,血小板增多症4例,深静脉血栓3例。共收集全组病例的18项主要临床病理相关指标,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确诊时肿瘤体积和确诊时天冬氨酸转氨酶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时肿瘤体积每增加100 cm3或确诊时天冬氨酸转氨酶每增加100 U,发生伴癌综合征的危险性分别增加3.874倍和1.677倍。结论伴癌综合征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较为常见,确诊时肿瘤体积和确诊时天冬氨酸转氨酶指标均可作为预测其发生的独立因素,临床上对其加强辨别有利于避免伴癌综合征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简称肝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患者同时出现一种或多种伴癌综合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伴癌征的存在,使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本文对21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观察187例原发性肝癌(PHC)中,有并发低血糖症37例(19.8%),高脂血症17例(9.1%),高钙血症5例(2.6%),红细胞增多症4例(2.1%)。对不同年龄组、不同大体型别肝癌及不同性别的低血糖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旁癌综合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门静脉癌栓 (portalveintumorthrombus简称PVTT)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生物学行为 ,肝细胞癌(肝癌 )易侵犯肝内结构 ,尤其是门静脉 ,可达 34%~ 4 0 % [1] 。伴有PVTT的患者生存期为 2 7个月 ,无PVTT者生存期则为 2 4 4个月[1] 。门静脉癌栓常引起肝内转移和治疗后复发 ,加重门静脉高压 ,导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且使常规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措施难以奏效。目前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缺乏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是肝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一、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正常人肝动脉压 1 6kPa左右 ,门静脉压 1~ 1 6kPa ,肝窦状隙内压 …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 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人类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ein tumor thrombosis,PVTT)已属晚期,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2.5%~39.7%,尸检证实率为44%。门静脉小分支最常、最先受累,当广泛分支或(和)主干受侵时,门静脉高压将进一步增加。后期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广泛性转移多有发生,预后凶险,如不加以治疗,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肝癌侵犯门静脉后,大多失去手术机会,近年来针对门脉癌栓采取积极主动的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原发性肝癌243例,64排螺旋CT检查PVTT,总结PVTT与肝癌大体类型、肝硬化基础的相关性。结果 243例肝癌病例中合并门静脉癌栓98例,有肝硬化基础者PVTT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基础者;癌栓类型和肝癌大体类型及肿瘤中心位置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有肝硬化基础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易形成门静脉癌栓。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系癌栓31例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超声对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系癌栓的诊断准确性,1998年1月~1999年6月,作者对31例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系癌栓病人进行了彩色超声检查,现将结果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31例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系癌栓患者均系我院老年医学科和介入放射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例;年龄33~78岁,平均51.97岁。病程1~3个月,平均1个月。HBsAg( )14例,甲胎蛋白(AFP)>400μg/L16例。31例中行肝叶切除术7例,肝肿瘤切除术5例,肝动脉灌注加栓塞19例。以上病例均经彩色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病理证实。仪器采用美国产HPSONOS5500,…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原发性肝癌438例。男389例(占88.8%),女49例(占11.2%)。平均年龄42.5岁,多数病程<6个月,尤以3个月以内为多。临床诊断262例,病理诊断176例‘其中肝细胞癌144例(占81.9%),胆管细胞癌11例(占6.3%),混合性肝癌1例,肝母细胞癌2例。均为Ⅱ期及Ⅲ期患者。本文就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的关系、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等问题加以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1.
解剖式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在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检测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将其分为解剖性肝切除术组15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23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无死亡,解剖性肝切除术组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3±6.9)d与(698.6±48.1)mL,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为(16.1±6.5)d与(685.2±46.9)mL,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后近期的复发率为6.67%,1年内在无瘤生存率为93.33%、手术满意度为86.67%,比非解剖性肝切除显著偏高。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术式安全、有效,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采用这种手术方式,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Propeller LAVA技术对原发性肝癌MR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GESigna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Propeller LAVA)序列作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经手术、实验室检查、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MRI表现,分别采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2Wl、T1WI)、LAVA序列增强多期(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及T1WI常规增强扫描;分别观察各序列肿瘤病灶显示的数量、MR征像及LAVA序列各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规律,病灶血供及肝血管解剖关系。评价各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形态及定性能力。结果:LAVA序列增强多期扫描发现53个病灶(100%),2D-T1WI常规增强扫描发现48个病灶(90.6%),P<0.05,T2WI、T1WI平扫分别发现病灶为44个(83.3%)及41个(77.7%),P<0.05,LAVA序列对病灶各期抓取准确,动脉期及门静脉血管图像显示清晰,16个病灶可显示其血供关系。结论: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肝癌的病灶显示,血供关系及肝血管显示方面较常规序列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集束电极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利用RF - 2 0 0 0 TM 肿瘤射频治疗系统 ,在B超或CT引导下对 4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5 3个肿块进行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 ,利用B超及CT检查以了解RFA治疗效果 ,并进行随访 .结果 :RFA治疗后 6 5 3% (32 /49)的肿块血供消失 ,6 6 0 % (35 /5 3)的肿块完全凝固性坏死 .其中直径小于 3cm的 2 0个肿块 (另 4个治疗前即无血供 )全部血供消失 (10 0 % ) ,2 4个肿块均呈完全凝固性坏死 (10 0 % ) .直径为 3~ 5cm的 11个肿块中 9个血供消失 (81 8% ) ,8个完全凝固性坏死 (72 7% ) ,而直径大于 5cm的肿瘤则治疗后肿块血供完全消失及完全凝固性坏死率均较低 .肿瘤直径 <5cm的患者生存期较长 .结论 :集束电极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创伤小 ,疗效可靠 ,安全 ,肿瘤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产生的副反应,并采用针对性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2011-01~2014-05间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36例原发肝癌患者,产生的手足综合症、胃肠道副反应、皮肤副反应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共发生手足综合症35例次,胃肠道不适32例次,皮肤毒副反应25例次。经过护理症状明显好转,多数患者可以继续靶向药物治疗。结论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毒副反应大、发生率高,做好护理是患者得以持续治疗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量化标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建立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量化标准(包括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以肝胆湿热证辨证参考标准进行辨证。根据相关因素在肝胆湿热证组和非肝胆湿热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量化诊断标准,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检验。建立程度分级标准。结果: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为26分;量化诊断标准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90%以上。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2.68和11.78:程度分级标准:轻度26—35分,中度36—45分.重度≥46分。提示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量化标准同以往建立的各种形式的肝胆湿热证标准相比较更符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实际.统计更严谨.相关因素赋分更合理,验证更严谨。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误诊原因 ,以减少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误诊率.方法:对被误诊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8例患者首发症状及误诊疾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病例中,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6例,慢性腮腺炎3例,结节性红斑2例,过敏性紫癜2例,间质性肺炎2例,皮肤瘙痒症1例,急性胰腺炎1例,传染性肝炎1例.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临床上应提高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自1996年7月起对观察对象随访10年,其中HBsAg阳性者1472例,阴性者1478例,于2006年10月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各种标化死亡比等观察结果。结果:①HBsAg阳性组的肝癌标化死亡比(SMR)男、女分别为8.85与12.50,HBsAg阴性组的肝癌SMR分别为2.87与3.47,两组之间差异显著;②HBsAg与肝癌的关系在前后5年的趋势相似;③HBsAg阴性和阳性组的胃癌及食道癌的标化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8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右半肝切除15例、左半肝切除26例、肝中叶切除10例、肝右后叶切除7例、肝局部切除24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75例、胆管细胞癌7例。本组术后近期出血1例.再次手术止血;胆瘘3例,2例行腹腔引流治愈,1例行ERCP置管引流治愈;无手术死亡。术后半年内死亡10例(12.2%),1年内死亡27例(32.9%),余45例现均存活。结论:掌握肝切除手术指征及肝切除量、严格控制术中肝出血、正确处理肝创面及术后并发症,才能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腺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原发性腺鳞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包含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预后很差。我院于2010年8月收治1例,右半肝切除及左肝癌无水酒精注射消融术。术后3.5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合本例报告,复习文献笔者认为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符合腺鳞癌,排除肝以外原发灶肝转移即可诊断为肝原发性腺鳞癌;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还有肝移植、放化疗等治疗方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