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岭南温病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彭胜权  李迎敏 《新中医》1997,29(10):2-4
本文阐明了岭南温病的含义,系统总结了近十余年来围绕岭南温病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文献整理及多学科相结合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归纳了岭南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用药文献的特色,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发展方向,以中医理论为核心,以海洋中药的古籍文献及临床疗效为依据,建议开展福建海洋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技术、复方新药、大健康产品、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系统的福建海洋中药现代化研究体系,以期服务于福建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得气在针灸临床中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但得气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阐明。为进一步了解得气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特点,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刺得气文献的研读,认为得气与否、得气迟速、得气强弱、不同类型得气感及循经感传均能影响针刺临床疗效。建议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系统全面地揭示得气对疗效影响的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得气的机制研究奠定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实验研究角度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文献报道进行综述。在各种刺激方式中,以针刺法方面的研究最多,其研究主要体现在针灸对下丘脑-垂体-性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影响方面。通过综述可以看到针灸对女性绝经后生殖内分泌环境有调节作用。利用生物医学与多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力争从多层次、多指标、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探讨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针灸研究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繁荣  唐勇 《中国针灸》2010,30(5):353-357
分析目前的针灸研究现状及学科特色,提出针灸研究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一是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重视从整体、功能切入进行研究;二是坚持基础与临床紧密衔接,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三是重视古代文化对针灸的影响,发挥针灸学科的原创优势。今后的针灸研究应结合各自的研究目标,多学科参与,开展针灸学理、法、方、穴、术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辨证分型与病人细胞、体液免疫、造血系统、胰岛、肾上腺皮质、髓质、垂体、甲状腺功能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多学科的协同研究 ,建立临床实用的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当归芍药散主治妇科疾病,但临床扩大治疗范围用于其他各科,中医复方的复杂作用特点要求中医复方的研究必须遵循中医学术整体、思辨、关联的特点,避免单一的以现代医学的指标为评价标准,应当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融合中医脏腑功能联系、整体辩证论治、现代医学实验数据,及多学科研究成果为一炉的新型的医学系统,其核心是以中医脏腑功能系统观及理法方药系统为主线,以现代医学解剖系统为补充,以临床数据、动物实验数据和多学科研究数据为支撑的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的复合研究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各方面数据的不断积累,发现当归芍药散疏肝健脾,活血利水在不同疾病的共性机制,为设计和开发新型的多种疾病的共性治疗药物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五苓散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五苓散研究领域发展状况及研究热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近20年收录的五苓散相关研究的中文期刊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相关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 765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处于增长状态;该领域核心作者21人,核心发文量126篇,占发文总量的7.14%,高产团队有3个;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其次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五苓散对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及相应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五苓散研究热点已从理论机制探讨向临床应用研究转变,未来应加强作者、地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精华之一,合理配伍是保障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配伍后减毒增效机制的研究是诠释中药配伍合理性的关键内容。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正处于从体外到体内、成分到靶标、单一技术到多学科融合研究技术的转变历程,因此提出以“体外成分、体内过程、直接靶标”研究为基础,“中药配伍药理机制研究”为目的,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探索中药配伍后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内在联系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乐  李敬林 《中医药学刊》2003,21(6):955-956
辨证分型与病人细胞、体液免疫、造血系统、胰岛、肾上腺皮质、髓质、垂体、甲状腺功能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建立临床实用的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中药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亟需开展。然而,关于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具体操作步骤尚无标准可循,故此,急需建立一种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和方法以指导实践。笔者根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提出在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几点看法,包括明确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确定评价工作的流程,制定安全性评估项目清单,并提出三级风险分类控制,最终探索性的形成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该评价模式根据前期研究基础,通过项目清单评估的方式对中成药目标品种进行风险分级,并分别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品种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使药品从高风险级别降到低风险级别,最后进入五步骤循环无端的常态化风险管理,即广泛收集风险信号,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风险管理,再次应用于临床进行后效评估。希望该文提出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能够为将来开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药燥性作为中药固有的性能之一,具有特定的功效和副作用,中医临床用药通过炮制、配伍等手段能够去烈存用。目前国内学者已对中药燥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着燥性评价指标不明确等问题。该文采用本草文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燥性理论的历史源流和特色,梳理现代文献明确中药燥性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中药燥性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可望进一步指导中医临床对燥性中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归纳总结中药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中药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哮喘的治疗提供参考.在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药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中药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研究从抑制气道炎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气道重塑、降低气道反应、调节神经失衡五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中药对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多,但研究方法单一、西化,动物模型与中医理论证型不相符,未能体现中医证型的变化.因此中药对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应当结合中医药理论基础,注重证型变化,选择符合中医辨证的动物模型,建立系统的、多水平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哮喘复杂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是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胃肠运动、分泌、吸收、屏障功能及微生物菌群调节等方面,探索性构建了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研究特点的胃肠道系统功能评价技术体系;探讨中药反药组合通过促进或抑制胃肠运动与分泌功能,干预药物胃肠吸收过程,影响胃肠屏障功能,调节胃肠道菌群结构与生态诸环节,揭示其产生致毒增毒或减效降效及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阐明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探索对抑郁症治疗的新思路有望找到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机制。通过文献检索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方面能发挥有效作用,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作用靶点。中药快速抗抑郁的发现提示通过中医药方向干预抑郁症实验模型或人群,观察mTOR通路影响,有望能找到治疗抑郁症的有效作用靶点,对推动中医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动物、人类生理病理实验以及动物和人类治疗及中医药在该领域研究进展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综述,提示中医药有望通过干预mTOR通路成为抑郁症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梳理部分中药复方抗胃癌效应与机制研究,明确中药复方目前抗胃癌多靶点效应机制研究现状,探讨进一步开展中药复方抗胃癌基础研究的方法与方向。方法:依据胃癌临床辨证分型中的主要证型,整理中药复方体内外研究文献,从多方面梳理各复方抗胃癌效应及机制。结果:中药复方多源于经典医籍或团队临床实践,是在临床疗效上开展的基础研究,从抑制增殖、诱导调亡、调节信号传导、抑制端粒酶活性、逆转多药耐药、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转移等多方面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制,论证了其临床疗效的机制基础。结论:基于这些研究,提示今后中药现代化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临床方面应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挖掘胃癌主体中医证型及其物质基础,基础研究建议追踪现代医学基因突变、免疫检查点等机制及新靶点、新方法、新技术,并开展组分、组分协同及核心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籍以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新方向、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波动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类症候群。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主要采用激素治疗,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而中药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方法灵活且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目前,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着手,从激素内分泌、免疫、细胞凋亡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讨中药吸湿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中药吸湿机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中药吸湿性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对吸湿性的了解仍停留在直观描述和猜测等感性认识阶段,本文从现有的吸附理论、毛细管的凝结理论和Fick,s扩散定理等基础理论来探讨中药水分吸附的热力学过程、中药内部毛细管作用下水分的相变过程以及水分扩散与吸湿速率间的关系,从吸湿的能量变化和吸湿动力角度出发,探求中药的吸湿机制。同时,对中药提取物的吸湿特性和物质基础进一步的研究。结论:通过数学模型、理论推导探讨中药及其提取物的吸湿问题,量化其吸湿过程,来指导中药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防潮问题,具有很大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黄是治疗高脂血症的一味常用中药,但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至今仍然难以明确其各种成分在血脂调节中的具体作用,因此要系统地对大黄治疗高血脂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该文通过多个数据库的整合,利用实体语法系统模型,构建大黄治疗高脂血症的分子作用网络,网络包括有231个节点和638条边。从此推断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大黄可以通过促进胆固醇排泄,抑制凝血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维持体内脂肪代谢平衡,抑制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合成途径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该研究为新药开发及有效成分的配伍提供了参考,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解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中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高效、低毒等优势。使用动物模型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对于指导临床用药、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中药治疗糖尿病实验研究所采用的动物模型、中药治疗糖尿病实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借鉴。但是同时应注意到,实验采用的动物模型均为疾病模型,没有显示出中医证候特征,与中医临床实际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