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等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独活与羌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独活与羌活药材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史早期独活与羌活混用,南北朝时始见区分,此后历代争议不断,至当代二者方明确区分为2种中药材;历代多以独活、羌活为正名,亦见有别名及商品名。历代所用之独活植物基原以重齿当归Angelica biserrata为主流,此外尚有当归属、独活属、楤木属的多种植物作为独活入药;历代所用羌活植物基原则多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或宽叶羌活N. franchetii,基原较为统一。独活、羌活产地多集中于我国西部及西北部地区,其中独活主产于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地,以湖北、重庆交界地带所产为道地;羌活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地,以四川西部及北部、甘肃南部所产为道地。历代皆于春秋季或农历二、八月份进行采收,独活以主根粗壮、分支少、质地坚实、香气浓郁者为佳,羌活以根茎粗壮,节紧密隆起,外皮紫棕、断面紧实,香气浓郁,类似蚕形者为佳;独活与羌活的炮制方法多为去芦后切制,以生品入药。基于...  相似文献   

2.
四种不同原植物羌活化学成分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明凤  李九丹 《中药材》1992,15(11):33-35
羌活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独活项下,作为别名。至唐朝《药性本草》将独活、羌活分开,后又经合、分,至今羌活与独活已分别列为两种药物。《中国药典》收载的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9,(11)
本文查阅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本草,对芦荟进行字义、名实、基源植物变化考证,以期为该药材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明代以前本草大多以"卢会"的字形为名,明代本草"芦荟"与"卢会"字形互用为名,清代本草大多以"芦荟"字形为名,也有"芦会"书写字形,现在中医药书籍以"芦荟"为正名,但以"卢会"为名符合中草药命名习惯。《大明一统志》及该时期以前的本草将芦荟归类于草部,而《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归类于木部。明代医药家已意识到芦荟可能为二基源植物,而当今中医药书籍中其存在单基源、二基源、多基源。  相似文献   

4.
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柴胡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柴胡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进行本草考证研究。汉代至南北朝柴胡为伞形科柴胡属或前胡属植物混杂入药,正品基原难以明确;唐代石竹科植物或已作为柴胡药材入药;宋代明确柴胡的道地产区为银州,其正品基原为狭叶柴胡及其近缘种银州柴胡;明代后北柴胡逐渐成为主流,并已明确石竹科银柴胡与伞形科柴胡属植物功效有异,但仍将银柴胡归于柴胡类药材使用;清代将银柴胡单列为一类药材,与柴胡区分开。《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的含有柴胡的药方中,柴胡药材的正品基原主流应为伞形科柴胡属狭叶柴胡及北柴胡,建议结合当前柴胡资源及产业发展情况综合考虑选取符合《中国药典》的基原。  相似文献   

5.
海藻药性与应用特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查阅《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及《海药本草》等代表性本草中有关海藻的药性记载基础上,对《外科正宗》、《证治准绳》及《医宗金鉴》等典籍中海藻的配伍情况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海藻的用药特点、配伍规律,获得海藻的临床应用规律.结果表明,自1963年版《中国药典》起,将海蒿子和羊栖菜二种同为主流品种收入正品药材.但除海蒿子和羊栖菜外,尚有他种植物,在全国不同地区,作"海藻"药用.其中大部分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性状相似,不易区分.本草对海藻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现代炮制多洗净切段生用.历代对海藻药性的记载内容相似,均为苦,咸,寒.功效以化痰软坚,消瘿散结,利水消肿为主.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如《药性论》记载海藻"有小毒",后世本草多从无毒之说.海藻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水肿、脚气和小便不利等.本草记载海藻的应用禁忌提示海藻不宜多服,孕妇忌服,体弱者慎服,脾胃虚寒者慎用.此外,历代医书均记载海藻与甘草相反.对海藻的本草考证研究(包括资源、炮制、临床应用及禁忌),是开展海藻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对于现代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以及开展临床试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中对于泽泻药材来源记载的变化以及《中国植物志》与《中华本草》的记载,发现历版《中国药典》中的泽泻药材来源记载混乱,存在中文名与拉丁名不对应的问题。泽泻作为常用药材,市场流通量大,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经典名方中多个处方中存在泽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将会进一步增大泽泻药材的市场流通量。经典名方作为国家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其研究要求明确所用药材的基原,而《中国药典》中泽泻基原记载的混乱问题严重阻碍了经典名方的开发,为了规范泽泻药材基原以保障临床疗效并推动经典名方的发展,泽泻的基原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此外,泽泻基原的考订也可为《中国药典》中同样存在相似问题的决明子、荆芥、天南星、黄藤和筋骨草等药材提供考订思路,以期能加快《中国药典》中各药材的修订。该研究通过历代本草及地方志等文献对泽泻产地变迁情况分析,发现从魏晋时期至今,泽泻产地在不断迁移,最终形成了以四川为主产地的现状。将产量最大的川泽泻与道地药材建泽泻从植物、化学成分、基原及市场流通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是泽泻科泽泻属2个不同品种,现今川泽泻即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占据大部分市场,但是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Alisma orientale不符。通过考证分析,建议将泽泻A. plantago-aquatica与东方泽泻A. orientale均作为泽泻药材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药文献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藏,其中古文献中的药用植物图版更是中医药学的精华.以历代文献中的图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本草研究的重要手段.巴戟天始出《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都有记载.作为一种常用中药,现今已是“四大南药”之一,大量用于中医临床并出口.古今巴戟天品种基源不同,目前考证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对于古代巴戟天的品种的认识,目前有多种说法,各种考证也还没有明确定论.本文从古今巴戟天药材原植物考证出发,着重以历代本草绘图为研究对象,试图解释巴戟天的历史变迁.通过考证和药材市场的调查本文认为,归州巴戟天是现在的葡萄科三叶崖爬藤的地下块根;滁州巴戟天则是开口箭属植物的地下根茎.  相似文献   

8.
基于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等各类古代文献,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柑橘属皮用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逐一进行考证,系统梳理了该类药材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不同历史时期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橘皮主流基原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但各地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而呈现品种不同的现象。宋代根据橘的采收时间不同而有了青皮、陈皮之分,前者因药性酷烈而常用醋制,又因青皮划成四瓣而称莲花青皮。南北朝起便有橘皮去白的加工方法,宋代称此加工品为橘红,直至明代始将橘红作为单独一味药材列出。橘皮的道地产区在南北朝时期为"东橘",到唐宋时期推崇浙江温州、闽南地区,明代则开始以广东为道地,清代集中在以广东新会一带为佳。化橘红始于清代,原特指化州所产的橘红,其药性强于普通陈皮,为柚的变种化州柚Citrus grandis var.tomentosa,产量不足时用柚皮代替,因此现化州柚和柚均作为化橘红基原。药材香橼原以"枸橼"为正名被附于《本草经集注》豆蔻条下,《本草图经》将其归于橘柚条下,主流基原均为枸橼Citrus medica,至明代《滇南本草》才将其以香橼之名列出,基原也增加香圆Citrus wilsonii。药材佛手首载于《滇南本草》,其基原Citrus medica var.digitata作为枸橼Citrus medica变种。经典名方中涉及柑橘属皮用药材可依据此考证结论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6,(7)
考证历代本草,梳理花椒品种沿革,通过样品收集与鉴定、市场流通情况调查、产地调查三个环节进行花椒商品药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历代一直以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的干燥果皮做花椒药用,古代并无青椒记载。青椒首次作为花椒药材基原种之一收录于1975年版《全国中草药汇编》,自1977年版中国药典起,历版药典均将二者收录于花椒项下,此外还有其他花椒属植物被地方药材标准收载作药用。在花椒商品药材调查中发现,作为花椒药材来源品种之一的花椒品种明确,而另一来源品种青椒同名异物现象突出。北方地区所用青椒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南方地区使用青椒为2009年版《湖南省中药材标准》等地方标准收载的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竹叶花椒在产地有"青椒""川青椒"的习用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资料,结合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贝母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贝母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唐代之前药用贝母主流基原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Franquet.;至唐宋时期贝母基原扩大至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结合产地分布,认为这一时期贝母药材的主流基原为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和湖北贝母F.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明代贝母开始分化为"川贝母""土贝母",但是根据所记载的"土贝母"产地,认为其亦多指百合科浙贝母F.thunbergii;清代形成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三类,并延续至今。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贝母类药材根据考证结论进行选择,加工炮制方法参考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1.
车前子为临床常用药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清心莲子饮、易黄汤和完带汤中有车前子入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车前子来源于车前Plantagoasiatica asiatica L.或平车前P.depressa Willd.的种子。为促进经典名方的合理利用,明确不同历史时期车前子的品种来源和加工方法,对历代车前子药材进行本草考证。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中车前子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其所附药图进行梳理,并结合车前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根系、叶形、花序形状、种子大小及颜色等特征,结果表明,在南北朝时期,车前子药材可能来源于车前P.asiatica、大车前P.major和平车前P.depressa等多种植物的种子;唐、宋、明清时期,车前子药材主要来源于车前的种子;平车前的种子在民国时期开始作车前子流通;近代2种都被《中国药典》所收载。考证结果和《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收载存在差异,鉴于车前和平车前2种植物的种子内含物质有所不同,建议经典名方中所使用的车前子均应选择车前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茴香类药材的基原进行调查考证,为药材的正确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代本草文献及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查考。结果茴香类药材包括小茴香、大茴香、红茴香、土茴香等,通过考证明确了它们的基原植物及分布。结论小茴香及大茴香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为药食两用植物,并被《中国药典》收载。红茴香的基原包括披针叶茴香、红毒茴。两者均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13.
李涛  王天志 《中草药》2003,34(6):567-569
目的 通过对藏药加哇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藏医药用品种。方法 查阅有关历代藏医药文献,实地考察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加哇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历代藏医药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功能主治与现代藏医临床应用基本一致。结论 藏医使用加哇的正品药材为伞形科棱子芹属植物西藏棱子芹Pleurospermum hookeri var.thomsonii.  相似文献   

14.
何首乌作为药物,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为传统的补益类药材。近年来,何首乌的肝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该文对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何首乌药图进行了考证,并对影响何首乌的品质及毒性因素进行了本草学考察。历代本草中收载的何首乌图基本上均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仅《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圖解本草》中的附图可能分别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和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历代本草著作中何首乌图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相差甚远。唐代《何首乌传》中已经注意到何首乌块根中的异常维管束,该特征被历代本草所沿承,这也是推断其基原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证据之一。历代本草中对异常维管束性状的描述逐渐形成了"云锦花纹"这一术语,并认为"五瓣者良"。此外,古代医药学家已经注意到不同性状的何首乌存在毒性有无之别,即"体润而嫩大者佳""老硬多筋,服之塞血"。该文梳理了历代本草中何首乌种质及其"辨状论质"观,为开展何首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远志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应用历史悠久。关于远志品种的考证,近年来已有不同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为确保经典名方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性,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结合现代文献报道与实地调研,从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远志进行考证,探析本草中记载的远志基原植物。经考证后认为历代所用远志品种主流均为远志科远志亚属内几种近缘物种,自宋代以来,主流品种当为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开心散""地黄饮子""固阴煎"等方中推荐使用此品种。  相似文献   

16.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733-2737
通过对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土茯苓等3种药材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些相关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土茯苓等3种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土茯苓等3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2015,(7)
防己为常用中药,历史上先后分化为木防己、汉防己两个品种,但其植物基原一直存在争议。粉防己与广防己为防己的近代主流品种,却缺乏本草学渊源。该文通过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资料分析,认为历代本草中防己、木防己、汉防己的药材基原并不明确。粉防己已有百余年药用历史,且临床疗效明确,中国药典收录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根为防己基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临床医生在应用五味子入药时,常不分南北。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对南、北五味子的临床应用,早有各自明确的适应范围。从植物形态学上看,二者同科不同属,所含化学成分亦不尽相同,因此应加以区分,不应混同使用。现将其异同点,归纳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本草会编》:“五味子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产”。《本草备要》:“北产紫黑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海风藤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加工进行考证,以期为含海风藤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表明,海风藤入药最早以“南藤”为正名收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并有“丁公藤”“石南藤”等异名;而“海风藤”一名应出现于明代;宋代之前海风藤药材来源可能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石南藤Piper wallichii的藤茎,宋代后使用品种则多为胡椒属风藤P. kadsura、山蒟P. hancei等植物,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海风藤药材基原仅风藤P. kadsura一种,结合基原考证、市场调查及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基原除风藤P. kadsura外,可增加山蒟P. hancei;由于气候变化及胡椒属植物喜热的习性特点,历代海风藤药材所著录的产地呈现由秦岭一带逐渐向南迁移至南方盛产胡椒属植物的地区,明代以来则推崇福建省泉州地区;采收期为农历七月至八月,采取地上部分,除去须根、细茎及叶,晒干;历代关于海风藤药材的炮制记载较少,多为生品入药,故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药材未注明特殊炮制要求的采用生品即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补骨脂及木蝴蝶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补骨脂及木蝴蝶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2个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补骨脂及木蝴蝶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补骨脂及木蝴蝶2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